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媒介分析》.doc

23页
  • 卖家[上传人]:ali****an
  • 文档编号:264895546
  • 上传时间:2022-03-1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79MB
  • / 2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媒介分析传播媒介定义:传播媒介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如、计算机及其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与传播技术有关的媒体;二是指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输的组织或机构,如报社、电台和电视台等这两个方面都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作为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的发达程度如何决定着社会传播的速度、范围和效率;另一方面,作为组织机构的传播媒介的制度、所有制关系、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如何,决定着社会传播的内容和倾向性大众传播媒介的分类活字(印刷)媒介--报纸、杂志、书籍;声像媒介--电影、广播、电视(后两个也称电波媒介)报纸:是以刊载新闻及新闻评论为主的公开发行的定期印刷出版物,一般以散页形式出版优势:1)权威性强;2)适合深度报道;3)保存性强;4)选择性强劣势:1)不够生动,没有现场感;2)时效性较弱;3)受传输水平限制;4)要求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发展趋势:1)多版化:增加版次,对不同信息加以归类,易于阅读;2)综合化:读者往往更看重综合性报纸的“全”而非“好”,一报通天下;3)专业化:专业记者采集信息,专业编辑加工信息,提高内容质量和深度杂志:也叫期刊,是装订成册的、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印行的出版物,发行不如报纸频繁。

      主要特点:广播:通过无线电和导线向广大地区传送声音符号的传播媒介用无线电波传送的是无线广播,用导线传送的是有线广播广播包括声音传播和声像传播,通常指声音传播优势:渗透性、时效性、灵活性、通俗性;劣势:仅听觉媒介,较为单一;保存性差;选择性差电视:指用电子技术传输图像及声音的现代化传播媒介优势:形象逼真,现场感强、可与事件同步、可远距离传播、极具灵活性和综合性劣势:不易携带,保存性和选择性差不良现象:(见下)新媒介定义:种类:通信卫星:优点 传播距离极远,范围极广、信息的容量极大、服务的灵活性极强;意义 正是由于通信卫星的出现,才最终使世界成为"地球村"光纤通信:优点 材料来源丰富、损耗少,容量大、重量轻,体积小、不受电磁干扰,不产生杂音、保密性强 意义 它与电脑结合,创出"信息高速公路"的奇迹有线电视:也叫电缆电视、闭路电视,简称CATV最早出现于英国和美国四个阶段:我国有线电视三种类型:接收型、放像型、自制节目型电脑:意义 电脑与大众媒介、社会通信系统的高度而完美的结合,已成为世界性趋势,并构成了现代社会信息化的主流互联网:优点 技术的融合,采用文字、声音、图像等符号进行传播,使信息的表现形式更丰富、信息的双向流动,改变了传统的"传者"、和"受者"的地位和关系、突破传统媒介容量的限制、超越时空的限制:"第五媒体"。

      意义 不仅打破了各种大众媒介如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间的界限,还拆除了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机传播之间的藩篱,可能成为新一代的"媒介之王"微博要关注论文,还有分析坦白说)微博:借助web和wap等客户端,基于用户关系通过关注机制分享、传播、获取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微博:特点:(1)大众传播:是一种通知系统,侧重于大众传播,是一种裂变式传播发送信息的频率不受限制,支持二次转发,可以大规模传播,传播范围广,具有大众媒体的特性2)弱关系:以单向关注的弱关系人际关系为主,易于人群的集结微博单向的跟随关系简化了社交关系,用户可以随意关注他人以接受信息,而不需要形成双向的好友确认关系3)可信度低:传播对象通常是不确定的陌生人4)松散的社交关系使微博具备了一对多的大规模群体交流的能力,通过一对多的发布模式,借助转发使其影响力呈几何级增长,赢得了规模性话语权,并且进一步反作用于传统媒体优势(1)人性化设计,操作便捷(2)多媒体传播,具有语音、文字、图片视频等多样的传播方式使得传受双方可以进行充分有效的自我表达,多元化的传播方式满足了用户的各种需求3)系统开发,免费试用,高性价比4)用户粘度高。

      5)传播主体—双向性、互动性传播以点对点的人际关系为主,这决定了最基本的关系是强关系,这也就决定了双方通过媒介传递与反馈信息的互动性更强6)传播内容私密性、即时性由于传受双方的的强人际关系,信息交流内容也更为私密7)传播渠道—多媒体平台集成共享,对基本功能的最大化利用,同时实现了传播渠道的拓展和优势平台的集中成为全媒体时代的新生力量8)用户分析—全方位、立体化的社交网络:用户社交范围分为熟人交际圈(近距离交际圈、强人际关系)、千米交际圈(中距离和远距离交际圈、弱人际关系圈)和陌生人交际圈劣势:(1)信息过载:媒体每天推送的内容高度相似,且推送信息的方式不会让用户遗漏任何信息2)隐私保护:涉及用户个人数据、隐私信息,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3)用户范围较窄:双向关注的人际关联模式,限制了普通大众的交往范围对平台功能的限制,无法产生大规模传播,使得用户范围更加受到限制媒介理论1、技术决定论代表学派媒介环境学派(代表人物:英尼斯、麦克卢汉、波兹曼、梅罗维茨、保罗·莱文森)媒介环境学派 定义:媒介环境学这个术语由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创造,但他并没有公开使用1968 年,尼尔·波兹曼首次公开使用这个术语。

      波兹曼对媒介环境学提出两种颇具代表性的定义,其一是: “媒介环境学研究人的交往、人交往的讯息及讯息系统具体地说,媒介环境学研究传播媒介如何影响人们的感知、感情、认识和价值,研究我们和媒介的互动如何促进或阻碍我们生存的机会另一个是: “媒介环境学研究信息环境它致力于理解传播技术如何控制信息的形式、数量、速度、分布和流动方向,致力于弄清楚这样的信息形貌或偏向又如何影响人们的感知、价值观和态度英尼斯简介:哈罗德·英尼斯著名的加拿大政治经济学家,在加拿大的学术界非常有话语权他的思想直接影响了麦克卢汉英尼斯是“媒介决定论”学派的开山祖师主要理论 1媒介偏向论: 英尼斯认为,传播和传播媒介都有偏向,大体上可分为:口头传播的偏向和书面传播的偏向,时间的偏向和空间的偏向时间偏向的媒介倾向相对稳定的政治集权,有利于宗教的传承和帝国的持久稳定;空间偏向的媒介倾向远距离管理,有利于帝国的扩张2泛媒介观:与媒介环境学持有的泛技术观相联系,泛媒介观也是媒介环境学的特点之一英尼斯认为凡是能够负载信息的物质都是媒介,除了报纸、广播、电视,还包括石头、教堂、莎草纸,甚至口语、戏剧等都被看作是一种媒介,一种新的媒介(包括广义的语言、文字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的文明产生。

      主要著作《帝国与传播》麦克卢汉名解:加拿大传播学者,曾任多伦多大学教授,是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人物,著有《理解媒介:人体的延伸》(1964年)、《媒介即讯息》(1967年),麦克卢汉提出了许多新奇的理论媒介即讯息”,传播媒介本身就是内容;“媒介是人的延伸”,凡是延伸人体的东西都是媒介;“热媒介和冷媒介”,热媒介即清晰媒介,冷媒介即模糊媒介;“地球村”,电子媒介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形成“地球村”他乐观的认为媒介能推动社会的进步,甚至决定了社会的形态,新媒介的出现将进一步使人类社会加速发展但是他忽视了人的能动作用,过分夸大技术的作用,因此后人对他的理论褒贬不一理论: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媒介观的核心):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提出,是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麦克卢汉认为,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麦克卢汉的理论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但是过于强调技术的作用,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因而他的理论带有极端性和片面性。

      记忆思路:提出+内涵+理论意义+局限性媒介是人的延伸:麦克卢汉在他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里,提出了“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论断麦克卢汉认为一切媒介都是人的延伸,是器官/感官功能的放大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视觉/听觉和触觉的延伸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反应方式麦克卢汉的“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观点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它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可能会怎么问:看待VR/AR技术】*注意点:也是双向的,我可以通过服饰表达,别人也可以通过我的服饰解读我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都有冷热媒介:麦克卢汉提出“冷媒介/热媒介”的比喻论断,将媒介按照提供信息的清晰度和受众的参与度进行划分,冷媒介是信息清晰度低的媒介,需要受众高度参与热媒介则提供信息明确,受众只需要较低程度参与如电视是冷媒介,收音机电影是热媒介麦克卢汉的这种分类并没有一贯的标准,而且存在着逻辑上的矛盾,它本身并没有多少科学和实用价值,重要的是它说明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研究媒介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地球村:麦克卢汉认为,电视和卫星等技术的出现,使地球"越来越小",人类已跨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使信息在瞬间即可传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地球已变成一个小村庄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游离于地球村之外对麦克卢汉的评价(优缺)优1、他不拘泥于研究传播过程和传播内容中的媒介,而是把媒介放到一个更广阔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加以考察,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视作媒介这一点颇受好评2、他拓宽了人们的思路,强调指出了长期以来忽视媒介、技术本身对社会的独特影响的偏向缺1、他过分地强调和夸大了媒介的作用,有技术决定之嫌2、他的晦涩文风也引起很大争议不少学者批判他的理论欠周密,缺乏客观性3、很多人认为,关于“冷”“热”媒介的划分,既不科学、也不实用尼尔波兹曼尼尔波兹曼是媒介生态学的重要理论家之一,是麦克卢汉的思想传人所谓媒介生态学就是将媒介及其所处的时代与社会,作为一种生态环境予以关照与考察他的媒介思想主要集中在被学术界称为“媒介批评三部曲”的著作中:(1982年)《童年的消逝》(1984年)《娱乐至死》和《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波兹曼认为技术并非是中性的,它有自身的内在倾向性,同时也提出了“媒介即隐喻”‘媒介认识论“的重要观点,其次集中分析技术手段的危害性,随着电子媒介的发展,人们已经被各种电子技术所包围,波兹曼深刻的批评了电子媒介带来的恶劣影响,具体表现为人性的异化,文化的娱乐化以及整个社会的焦虑。

      尼尔波兹曼在纽约大学首创了媒体生态学专业,创立了媒介环境学派,并一手绘制了学派的理论框架和蓝图梅罗维茨:1、在1985年出版的专著《空间感的失落: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中,美国传播学者梅罗维茨提出的媒介理论,深深地打上了麦克卢汉理论的烙印,但又有所创新和超越他结合了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和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的情境理论,并沿袭了麦克卢汉将媒介技术视作社会变化动因的基本立场,来分析媒介所造成的社会情境这一理论在研究的精确性和表述的清晰性方面,更胜于麦克卢汉,因此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2、梅罗维茨的媒介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点1)情境应被视为信息系统这一观点是对戈夫曼的情境理论的延伸和发展戈夫曼的情境理论关注的重点是,人们行为时。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