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二∣人教.doc
4页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二∣人教1.把握几种识字方法:从数量词中识字;在其他课本上识字;用学过的字加上一个偏旁组成新的字识字2.复习拼音字母表,熟练大小写3.积存描写春天的古诗4.在阅读中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把握一种识字方法,背诵描写春天的古诗在阅读中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第一课时一、导入谁能用数量词说说教室里的事物?今天要学的是哪些事物的数量词呢?请借助拼音读一读二、趣味识字1.出示生字卡片谁会认生字卡片上的哪些字?能说说你是如何样记住的吗?(学生交流自主认识的生字)2.引导学生发觉容易读错的字并正音把鼻韵母读准:铅(前鼻韵母)辆(后鼻韵母,声母是“l”)3.分析字形结构,鼓舞学生用多种方法记字偏旁联想记字:辆、铅(想想偏旁跟字意有什么关系)熟字加偏旁记字:棵(木+果);架(加+木)4.熟读词语,记汉字老师领读,学生当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同桌互相测试读5.互对词语师生互对:老师说数量词,学生配上准确的词语两两互对:一人说数量词,一人说表示事物的词语三、找一找,连一连1.自己先读字母2.再连线3.同桌互读4.检查连线情形四、读一读,想一想1.引导学生回忆,在学过的生字中,“日、寸”都能够和哪些偏旁在一起组成另一个新字?2.指名说一说。
3.你从中发觉了什么识字方法?(我发觉用学过的字加上一个偏旁组成新的字的识字方法)五、展现台除了在语文书上认识汉字以外,我们也能够从其他课本上学到好多汉字和词语1.说说你在其他课本上学到了哪些汉字和词语?2.同桌互说3.小组代表在全班汇报,其他同学补充4.读一读语文书上的词语,看谁读得最熟练5.说说哪些你认识,在什么书上认识的?第二课时一、日积月累1.指导学生初读《春晓》1)借助拼音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指名读,检查读的成效3)教师范读,并布置学生边听边看书中的插图,边想:这首诗可能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候的景色?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1)启发谈话:多美的春光啊!我们应带着什么感情朗读这首诗呢?(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3)确立感情基调(颂扬、喜爱)4)先试读,再指名读,读读评评,有条件的还能够配乐朗读5)背诵二、读一读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事实上“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专门是汉代以后,关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1.自己借助拼音读一读课文《阳光》,读准字音2.同桌互相读,有可不能的字,当当小老师3.指名分段朗读,师生评判是否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声音是否响亮)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养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进展的教学方式,慢慢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事实上,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养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4.通过朗读你明白了阳光有什么特点?它起什么作用?小组内交流谈谈自己的明白得5.小结:阳光给我们带来光明和温顺,促进植物的生长,还能杀菌、消毒,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阳光教书先生”可能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如何说也确实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显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事实上《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差不多一致三、作业回家和父母一起朗读《阳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