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原文及翻译.docx
4页Word《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原文及翻译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原文及翻译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语言明白晓畅,用典自然,不着痕迹,感情自胸臆流出,不加雕饰,如叹如诉,沉郁苍凉,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是陆游爱国词作的名篇之一以下是细心整理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原文: 陆游〔宋代〕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翻译: 回想当年为了建功立业驰骋万里,单枪匹马奔赴边疆戍守梁州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生活只能在梦中消失,梦一醒不知身在何处?唯有曾穿过的貂裘,已积满灰尘变得又暗又旧 胡人还未毁灭,自己的双鬓却早已白如秋霜,只能任忧国的眼泪白白地流淌谁能料我这一生,心始终在前线抗敌,人却老死在沧洲!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赏析: 此词描写了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一段岁月,通过今昔对比,反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坎坷经受和不幸遭受,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不平之情上片开头追忆从前戎马疆场的意气风发,接写当年宏愿只能在梦中实现的绝望;下片抒写敌人尚未毁灭而英雄却已迟暮的感叹。
全词格调苍凉悲壮,语言明白晓畅,用典自然,不着痕迹,不加雕饰,如叹如诉,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开头两句,词人再现了往日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当年”,指1172年(乾道八年),在那时陆游来到南郑(今陕西汉中),投身到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在前线,他曾亲自参与过对金兵的.遭受战觅封候”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侯”的典故,写自己报效祖国,整理旧河山的壮志自许封侯在万里”(《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一个“觅”字显出词人当年的自许、自负、自信的雄心和坚决执着的追求精神万里”与“匹马”形成空间形象上的剧烈对比,匹马征万里,“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谢池春·壮岁从戎》),呈现出一派卓荦不凡之气悲歌击筑,凭高酹酒”(《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兴奋亭望长安南山》),“呼鹰古垒,截虎平川”(《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那豪雄飞纵、感动人心的旅生活至今历历在目,时时入梦,之所以会这样,是由于剧烈的愿望受到太多的压抑,积郁的情感只有在梦里才能得到宣泄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在南郑前线仅半年,陆游就被调离,从今关塞河防,只能时时在梦中达成愿望,而梦醒不知身何处,只有旧时貂裘戎装,而且已是尘封色暗。
一个“暗”字将岁月的消逝,人事的消磨,化作灰尘积累之暗淡画面,心情饱含惆怅 上片开头以“当年”二字楔入往日豪放旅生活的回忆,声调高亢,“梦断”一转,形成一个剧烈的情感落差,慷慨化为悲凉至下片则进一步抒写抱负与现实的冲突,跌入更肤浅的浩叹,悲凉化为沉郁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这三句步步紧逼,声调短促,说尽平生不得志放眼西北,神州陆沉,残虏未扫;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苍;深思往事,雄心虽在,壮志难酬未”“先”“空”三字在承接比照中,流露出沉痛的感情,越转越深:人生自古谁不老?但逆胡尚未灭,功业尚未成,岁月已无多,这才迫切感到人“先”老之酸楚一事无成霜鬓侵”,一股悲凉渗透心头,人生老大矣然而,即使天假数年,双鬓再青,也难以实现“攘除奸凶,兴复汉室”的事业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云外华山千仞,照旧无人问”所以说,这忧国之泪只是“空”流,一个“空”字既写了内心的绝望和苦痛,也写了对君臣尽醉的偏安东南一隅的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最终三句总结一生,反省现实天山”代指抗敌前线,“沧洲”指闲居之地,“此生谁料”即“谁料此生”词人没料到,自己的一生会不断地处在“心”与“身”的冲突冲突中,他的心神驰于疆场,他的身却僵卧孤村,他看到了“铁马冰河”,但这只是在梦中,他的心灵高高扬起,飞到“天山”,他的身体却沉重地坠落在“沧洲”。
谁料”二字写出了往日的天真与此时的绝望,“早岁那知世事艰”,“而今识尽愁味道”,抱负与现实是如此格格不入,无怪乎词人要声声浩叹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两句作结,先扬后抑,形成一个大转折,词人如同一心要搏击长空的苍鹰,却被折断羽翮,落到地上,在苦痛中呻吟 陆游这首词,的确饱含着人生的秋意,但由于词人“身老沧洲”的感叹中包含了更多的历史内容,他的阑干老泪中融汇了对祖国酷热的感情,所以,词的情调体现出幽咽而又不失开阔肤浅的特色,比一般仅仅抒写个人苦闷的作品显得更有力气,更为动人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创作背景: 公元1172年(宋孝宗乾道八年),陆游在西北前线重镇南郑中任职,度过了八个多月的戎马生活公元1189年(淳熙十六年)陆游被弹劾罢官后,退隐山阴故居长达十二年这期间写下了一系列爱国诗词这首《诉衷情》是其中的一篇,详细创作时间不详 简介: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与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