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亭煤矿年产90万吨新井设计毕业设计.doc
127页摘 要淮北矿业集团童亭矿60万t/a新井设计摘 要淮北矿业集团童亭矿60万t/a新井设计,共分十章:矿井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井田境界和储量,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井田开拓,准备方式—采区巷道布置,采煤方法,井下运输,矿井提升,矿井通风及矿井基本技术经济指标 童亭井田北距淮北市约42km,东距宿州市30km东西走向长8.58km,南北倾斜宽2.07km,井田面积约17.26km2井田可采煤层自上而下为7煤8煤厚度分别为2.3米,2.0米,两煤层相距28米煤层倾角平均为14度井田可采储量为6871.5万吨,新井设计生产能力为60万吨/年,服务年限为69年童亭矿矿井工作制度为“三八”制,一面保产开拓方式为立井两水平开拓,水平标高分别为-500,-750矿井主井采用箕斗提煤,副井采用罐笼作为辅助提升工作面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采用集中布置,工作面斜长163米,采煤工艺为综采矿井运煤在大巷中采用3吨底卸式矿车运输,辅助运输采用1吨固定式矿车运输矿井通风方式为两翼对角通风方式,矿井初期采用中央边界式通风,后期采用两翼对角式通风 关键词: 童亭矿 新井设计 开拓 I目 录目 录1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11.1 矿区概述 11.1.1 交通位置 11.1.2 地形、地貌 21.1.3 河流及水体 21.1.4 气象及地震 21.1.5 矿区经济概况 21.1.6 水源及电源 31.2 井田地质特征 31.2.1 井田地质构造 31.2.2 水文地质 81.2.3 其它有益矿物 111.2.4 地质勘探程度 111.3 煤层特征 131.3.1 煤层 131.3.2 煤层顶、底板 151.3.3 煤质 161.3.4 瓦斯 172 井田境界和储量 192.1 井田境界 192.1.1 井田范围 192.1.2 开采界限 192.1.3 井田尺寸 192.2 矿井工业储量 202.2.1 储量计算基础 202.2.2 井田地质勘探 212.2.3 工业储量计算 212.3 矿井可采储量 222.3.1 安全煤柱留设原则 222.3.2 矿井永久保护煤柱面积损失 222.3.3 矿井可采储量 243 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253.1 矿井工作制度 253.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253.2.1 确定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253.2.2 矿井服务年限 254 井田开拓 274.1 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 274.1.1 井筒的确定 284.1.2 井筒位置的确定 284.1.3 开采水平的确定 304.1.4 主要开拓巷道 304.1.5 方案比较 304.2 矿井基本巷道 394.2.1 井筒 394.2.2 井底车场及硐室 414.2.3 主要开拓巷道 455 准备方式——采区巷道布置 495.1 煤层地质特征图 495.1.1 采区煤层特征 495.1.2 水文地质 495.1.3 瓦斯 495.1.4 煤尘和煤的自燃 495.1.5 煤层顶底板岩石构造情况 505.1.6 地质构造 505.1.7 地表情况 505.1.8 采区位置及范围 505.2 采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515.2.1 采区走向长度的确定 515.2.2 确定区段斜长和区段数目 515.2.3 煤柱尺寸的确定 515.2.4 采区上山布置 525.2.5 区段平巷的布置 525.2.6 采区内工作面的接替顺序 535.2.7 采区通风、运输及其它系统 535.2.8 采区内各种巷道的掘进方法 545.2.9 采区生产能力 545.2.10 采区采出率 545.3 采区车场选型 555.3.1 采区上部车场选型 555.3.2 采区中部车场的选型 555.3.3 采区下部车场 565.3.4 采区主要硐室 566 采煤方法 596.1 采煤工艺方式 596.1.1 采区煤层特征及地质条件 596.1.2 采煤工艺的确定 596.1.3 机械化程度 606.1.4 确定回采工作面长度、工作面推进方向和推进度 606.1.5 采煤工艺及设备 616.1.6 回采工作面吨煤成本 716.1.7 工作面劳动组织和作业循环图表 736.2 回采巷道布置 766.2.1 采区巷道布置 766.2.2 采区走向长度 766.2.3 采区煤柱尺寸 767 井下运输 797.1 概述 797.1.1 运输系统 797.2.1 第一水平概述 807.2.2 采区运煤设备选型 807.2.3 采区辅助运输设备选型 817.3 大巷运输设备选择 828 矿井提升 858.1 概述 858.2 主副井提升 858.2.1 主井提升设备选型 858.2.2 副井设备选型 869 矿井通风及安全 899.1 矿井通风系统的确定 899.1.1 矿井通风系统的基本要求 899.1.2 矿井通风方式的选择 899.1.3 矿井主扇工作方式选择 909.1.4 采区通风系统的要求 919.1.5 工作面通风方式的选择 929.1.6 通风构筑物 939.2 矿井风量计算 939.2.1 工作面所需风量的计算 949.2.2 备用面所需风量的计算 969.2.3 掘进工作面需风量 969.2.4 硐室需风量 979.2.5 其它巷道所需风量 989.2.6 掘进通风方法 989.2.6 矿井总风量 989.2.7 风量分配 999.3 全矿通风阻力的计算 1019.3.1 确定矿井通风容易时期和困难时期 1019.3.2 矿井通风阻力计算的方法 1019.3.4 矿井总等积孔 1059.4 选择矿井通风设备 1069.4.1 选择风机的基本原则及技术资料 1069.4.2 矿井自然风压 1079.4.3 通风机风压 1079.4.4 风机风量及风机选型 1089.4.5 电动机的选择 1099.4.6 对矿井主要通风设备的要求 1119.5 矿井灾害防治措施 1119.5.1 瓦斯管理措施 1119.5.2 煤尘的防治 1129.5.3 防火 1129.5.4 防水 11210 设计矿井基本技术经济指标 115主要参考文献 117致 谢 119第1章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1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1.1 矿区概述1.1.1 交通位置童亭井田位于安徽省北部平原、淮北市濉溪县五沟镇境内,北距淮北市约42km,东距宿州市30km。
西北以赵口断层与临涣矿井毗邻,东以4线与杨柳井田相连,南部以孟集断层、张家断层、煤层露头作为技术边界东西走向长8.58km,南北倾斜宽2.07km,井田面积约17.26km2童亭井田东距京沪铁路宿州站约30km,井田西部10km有青阜铁路通过符夹线铁路与京沪铁路、陇海铁路干线相接,区内青芦支线已建成,矿井专用线在青芦支线的小湖集选煤厂站接轨,经小周家、周小庄进入矿井装车站公路可直通徐州、宿州、淮南、阜阳、河南永城,正在施工的淮六公路,穿过本井田;水路方面童亭矿在蒙城设有船运码头,交通十分便利,见图1-1 图1-1 童亭矿交通位置图1.1.2 地形、地貌井田内地势平坦,地表自然标高+25~+28m,相对高差不超过3m总体表现为北高南低之势,均为201.50~291.67m的厚层新生界松散层覆盖井田北端有浍河流过,井田内农用沟渠纵横交错1.1.3 河流及水体井田北端有浍河流过,流量受季节影响变化较大,雨季可形成内涝,积水深度0.50 m最高洪水位为+28.34m,最大洪峰流量为865m3/s(1965年7月)1.1.4 气象及地震本区属海洋—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多风,夏季炎热多雨,春秋两季温和。
年平均降雨量为900mm,最大降雨量为1481.3mm年平均气温14.3℃,最高气温40.3℃,最低气温-23.2℃最大积雪深度22cm,最大冻土深度15cm最大风速20m/s,主导风向为东北风淮北矿区位于苏豫皖三省交界处东有郯庐大断裂,西有阜阳~麻城断裂,北有秦岭纬向构造带,南有宿南断裂(五河~利辛断裂)1929年11月19日五河县东北的郯庐断裂附近发生5.5级地震,裂度为Ⅶ度;1931年9月26日在潘集东北部的龙子山断裂附近发生6.25级地震,震中裂度为Ⅷ度;1937年5月13日在灵璧县东北部发生5.5级地震,裂度为Ⅶ度;1937年9月22日在濉溪县青疃与丰涡断裂之间发生4级地震,1965年3月15日在芦岭及固镇~长丰断裂之间发生4级地震;1983年11月7日5时9分,山东菏泽市与东明县交界处发生5.9级地震,波及淮北矿区根据国家地震局南京地震大队1973年9月的鉴定意见,本区地震基本裂度为Ⅶ度1.1.5 矿区经济概况本矿地处华东平原,地区经济较发达,工农业基础好,对能源需求大,土地肥沃,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等,工业主要有煤矿、化肥、以发电、农机、食品加工及手工业等开发该井田对加快华东经济区的建设和缓解我国能源紧张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1.1.6 水源及电源矿井生活用水及工业用水水源均取自处理后的浅层地表水;第三系、第四系第二含水层为矿区主要饮用水源 供电电源,从海孜110KV变电站引双回路35KV专用供电线路,保证了矿井双回主供电电源1.2 井田地质特征1.2.1 井田地质构造童矿区处在淮北闸河煤田之南侧,童亭背斜西北端大地构造环境是处在华北板块东南缘的徐宿弧形构造带上本区地层区划属华北地层区鲁西地层分区,徐州~宿县地层小区区内基岩出露面积很小,仅占总面积的3%,而绝大部分为新生界地层所覆盖童亭井田位于临涣矿区童亭背斜,井田西翼为东高西低的单斜构造,东翼为南高北低的单斜构造,整体为一轴向北东的较为对称的宽缓背斜构造现分述如下:1、褶曲1)、童亭背斜该背斜是童亭井田主体褶曲构造,贯穿整个井田轴向NE83~16°,向南东及南西倾伏,倾伏角11°,相对浅部较陡,深部较缓,背斜两翼基本对称,浅部翼角24°左右,深部为12°左右2、断层1)、赵口断层(Ⅰ):正断层,为赵口断层较大分支,走向北东向,倾向南东,区内走向延伸长度约5000m,落差0~110m,由西南向东北尖灭有三孔控制,地震勘探良好属基本可靠断层2)、张家断层:正断层,处于陈楼东南部边界断层,走向北东方向,倾向北西,区内延伸长度3500m,落差100~300m,由西南向北东方向变小。
该断层有两孔穿过,地震勘探良好、可靠3)、孟集断层:正断层,走向南西方向,倾向北西,区内延伸长度3500m,落差250~500m,该断层有两孔穿过,地震勘探良好、可靠地层:童亭井田属华北型沉积,含煤地层假整合于奥陶系灰岩之上含煤地层为石炭系和二叠系其下的泥盆系、志留系,其上的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地层缺失含煤地层上部被第三纪和第四纪冲积层所覆盖,平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