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上海世博会的对外传播效果.docx
5页增强上海世博会的对外传播效果 作为新华社首批世博会报道团队的一员,我从4月27日至5月31日在上海经历了紧张有序的世博会开幕式报道和此后的日常报道长达180天、多达189个参展国家的世博会,报道战线长、覆盖范围广、涵盖主题包罗万象,对报道人员来说看似一次体验各国风情的旅行,其实是一场需要挥洒汗水、必须打赢的持久战 结合个人所写新闻稿件的采用情况,以及同身边外国人的交流情况,笔者认为,世博会的对外报道虽然是一项庞大、繁琐的工程,但也有章可循我们应当遵循以我为主、有的放矢的原则――一方面,要以我为主,从中国视角发出中国声音,为提升上海世博会的海外影响力和中国的海外形象服务;同时,要有的放矢,紧密围绕海外受众关注、关心的新闻点,写出他们爱读、可读的稿件,从而尽最大可能增强对外传播效果 首先,世博会是各国优秀的文化、艺术展品及表演活动争奇斗艳的舞台,因此广大海外受众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就是参展国家展出了哪些能够反映其优秀文明成果的展品,推出了哪些独具民族特色的演出基于这方面的考虑,笔者在世博报道期间时刻保持对文化新闻的关注,采写了《卢森堡馆揭幕“金色少女像”》、《爱因斯坦相对论手稿亮相世博》、《古人类骨骼化石“露西”亮相非洲联合馆》、《法国馆揭幕七件艺术“国宝”》等新闻稿件,得到了海外媒体的大量转载,提高了本届世博会在海外的影响。
除了这些耳熟能详的展品之外,几乎每个参展世博会的国家都拿出了国宝级的展品,每件展品的背后都有故事,也都凝结了一个民族文明的精华即使是小国家的简单展馆,也肯定能挖出能够引起海外受众关注的新闻点 第二,世博会是展示高新科技、展望未来生活的窗口,因此如果能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海外受众了解世博会上展示或蕴含的高新技术及理念,将能大大拓展海外受众的眼界,从而提高世博会的影响力基于这一点,我在世博报道期间围绕有可能改变未来城市生活的科技新闻热点,采写了《车联网:未来城市个人交通的愿景》、《物联网将改变未来生活,然而困难犹存》、《世博会信息化论坛上的“数字化生活”》等中英文稿件,从不同侧面向读者展现上海世博会上的科技元素,被众多海内外媒体采用,受到了海外读者的关注 其实,高新科技和理念在世博园及其各个场馆随处可见,只要细心观察、深入思考就能找到不少很有意思的新闻点比如,世博轴上的6个漏斗状的巨型“阳光谷”,不仅有利于采光节能,还具备雨水采集功能,经循环处理的雨水可用于世博园区厕所、绿化灌溉等用水我在一条综合稿件中用了两三段文字描述了这个创意,立刻被多家海外媒体采用 第三,世博会是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向世界展示中国优秀历史文化和改革开放成就的重要舞台,因此世博会的对外报道自然不能缺少能够凸显中国特色的中国故事,事实也证明这是很多外国读者喜欢了解的内容。
然而,从什么角度来展现中华民族的风采和日新月异的风貌,一方面不能有宣传味,要有意思,应尽量避免大而空、大而全,应从普通人的视角、讲述平凡生动的故事,这更容易引起海外读者的共鸣,而且是让读者自己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中国发生的巨大变迁与进步;同时还要尽情展现,这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基于这些考虑,我在世博报道期间采写了《袁隆平超级水稻走进中国馆》、《世博会开幕式的低碳元素》、《一个台湾艺术家的世博故事》、《世博园的汶川地震纪念活动让中国人心连心》、《中国的百年世博梦想》等中英文稿件,取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 第四,世博园里每天都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参观者和参与者,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我们的对外报道增色添彩基于此,新华社对外部领导要求开设“世博・馆长之声”专栏,对世博园各个场馆的政府总代表或者馆长进行逐一专访,让他们讲述对世博会、对上海,进而对中国的感受与印象,说出对世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解到目前为止,对外部前方记者已对30多个国家馆的馆长或总代表进行了专访,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此外,根据新华社对外部世博报道策划方案的要求,对外部记者在世博会报道期间邀请参观或参与世博会的外国人撰写《世博明信片》,通过他们自己的笔触,以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世博故事,拉近与上海世博会乃至中国的距离,以扩大上海世博会的全球影响,促进全球受众对上海世博会乃至对中国的认知与了解。
而且,让参与世博的外国人自己讲述世博感受也更容易引起海外读者的共鸣,有时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通过总结在世博会一线对外报道经验,并且结合在编辑部的日常报道经历,我也得出了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关于对外报道的想法 首先,从事对外报道,需要不断加强学习,不管是一线采编人员,还是后方编辑,这样才能在各种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得心应手以世博会为例,如果把编辑部的编辑称作“特种兵”的话,那世博会上的同仁们就得是“全能战士”了世博话题包罗万象,采写稿件不会像在编辑部那样大都专注于某类话题在报道爱因斯坦相对论手稿的时候,如何用中英文向读者介绍相对论的公式及意义;在报道法国七件国宝亮相世博的时候,如何描述各个艺术作品的流派及大概特征;什么是“物联网”、“车联网”?“云计算”是做什么的?要想用中英文对这些话题进行深度、准确、精彩的报道,凭已有知识是驾驭不了的,必须虚心请教、做好功课,查阅资料、认真思考,这是对学习能力和恒心耐心的挑战 第二,从事对外报道,要有精益求精、从不满足的精神由于对外报道的受众是海外读者,因此在写作对外稿,尤其是英文稿的过程中,不仅要把各种话题的稿子写出来,更重要的是要努力探索怎么才能写出海外受众易于接受、易于理解、易于认同的稿子,这样才能有更好的对外传播效果。
另外,笔者还发现,只要有精益求精的精神,看似枯燥、甚至具有浓厚宣传味的稿子也能写得出彩世博会开幕式报道期间,我写了一条旨在表现上海世博精彩之处的英文稿件《中国志在呈现一届绿色、精彩的世博会》如果纯粹依照中文的思维习惯,写出来的东西可能会让海外受众感觉空洞无趣,因此我在写作过程中选取了三个角度,用朴实、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世博会上的一些最具特色、最有创意的具体事例,此文被路透社和法新社成段引用 第三,从事对外报道,要时刻遵循“以我为主、有的放矢”的原则以我为主”是目标,“有的放矢”是手段,二者相辅相成《袁隆平超级水稻亮相中国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方面,中国把水稻搬到了国家馆,而且会在国家馆日前后收割,这本身对海外受众来说就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新闻,可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同时,笔者在稿子中通过介绍袁隆平和他的超级水稻的相关背景材料,进而让海外受众知道了中国在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稿件得到了很好的采用试想,如果纯粹以数据或者事实的罗列向海外宣传中国的农业发展成就,那效果就会差很多其实,我们最需要这种“润物细无声”,让真理和事实在字里行间中不言自明第 5 页 共 5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