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体系建立.ppt
34页知识体系的含义 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能够将一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影响完整勾勒;对其背景进行政治、经济、思想、军事、外交、社会等方面的归类分析;能对其影响进行国内的、国际的、积极的、消极的概括;同时能将一课、一单元、一册书、三册书的知识系统总结,形成框架兴趣 必须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知识的向导,也是学习的动力,它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历史知识,发现历史发生、发展的趋势和特征,增强学生参与学习探索创新的欲望,从而从心里真正去感知历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讲究教学艺术,采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历史的学习中得到灵魂的升华,享受到乐趣 第一篇行走历史,时间导游行走历史,时序为先时序性是历史学习的引线1、把历史事件放在时间轴上串联 依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来制作年代尺 如中国近代史,指的是1840―1949年的历史,它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分界线,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可以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两大阶段去描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可以按时间分为四个阶段:中共成立和国民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
世界近代史:15-16世纪,早期资本主义的产生(文艺复兴,新航路的开辟) 17-18世纪,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 19世纪初中期,资本主制度巩固的时期(美国南北战争,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工业革命,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电气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一战) 例如: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包括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①资本主义现代化探索时期(1840~1949)可分三个阶段:起步阶段(19世纪中期)、整体发展阶段 (1895~1919)、转折发展阶段(1919~1949)②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时期(1949至今)可分两个阶段:曲折探索阶段(1949-1978)、腾飞时期(1978年至今)从中得出中国现代化的规律性认识,中国的现代化是在世界大背景下展开的,进程艰难曲折,源于鸦片战争,启动于洋务运动,腾飞于新时期,预计实现于21世纪中期。
•1949-1956 苏联模式的模仿期•1956-1978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78-1992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1992-2003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3-今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注重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给老师的一点建议1、备课有时序性的意识2、教学中要采用时序性的方法3、复习注意时序性时序性的问题第二篇咬合知识,前思后想一、以课本为依据构建阶段史,章节史,子目史的咬合关系,从而构建知识系 构建知识体系时要充分利用课本,课本是学生学习的纲要,在利用课本时可分四步 1 、利用课本的引言 每一章都有引言,既概括了历史主线,揭示了重点,又是对章节间知识的整体梳理,句子之间的逻辑性比较强,语言简洁,同时又展现了知识之间的联系 比如世界历史上册第二章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引言指出了人类从14、15世纪开始向近代化迈进,世界局势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到17、18世纪,逐渐形成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在世界发生巨变的同时,亚洲的主要封建国家却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脱离了世界发展的总趋势。
这样学生首先从宏观上明确17、18世纪世界历史的大势,横向比较东西方世界的发展状况,形成了第二章历史知识的基本框架,对所学内容有了较为清晰的整体印象 2、利用每一节的标题和子目录 让学生牢记每一节的标题,思考每节课下的子目录与标题之间、子目录与子目录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每个子目录与段之间的联系 比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的第一课,看了之后让学生想应该有哪几个子目录,,然后再看每个目录下又有哪些内容?内容之间又有那些联系?这样大宗小宗依次咬合,子目录的小结构就完成了学生很容易充实知识结构,进而构建知识体系 3、学生在掌握每节知识内容的基础上,感悟节与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把握每章的基本线索,构建每章的知识体系,加强历史的纵向联系 比如世界历史下册第二章,每节课的联系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在新的力量对比上,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但是在繁荣的背后,潜伏着深刻的危机,爆发了1929—1933年经济危机,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各国采取应对措施,美国采用罗斯福新政,德国和日本法西斯上台,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法西斯的侵略危胁到世界人民的安全,反法西斯斗争开始,法西斯在侵略的过程中逐渐勾结起来,扩军备战,最终导致了二战的爆发把握了基本线索,不仅贯通来龙去脉,更能起到明确趋势、提示变化的规律的作用, 4、充分利用课本的目录 了解了章与章之间的联系,就构建了整本书的知识结构,使学生从社会发展的趋势中把握历史的脉络比如世界历史下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东方社会主义的建立和建设,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矛盾调整、发展、经济危机、法西斯上台、战争策源地形成,最终导致了二战的爆发二战胜利后,在美苏实力均衡的基础上,形成了两极格局下的世界,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这样可以使散乱知识变得井然有序,有规律可循 注意知识体系的巩固 每章节都要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尽量把每节课都编成顺口溜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编为:政治经济不平衡,两大集团来形成,萨拉热窝导为线,帝国主义来大战,东西两线拼死活,盟败协胜是结果,一战带来大灾祸,帝国主义初削弱,社会主义出俄国,民族运动新高潮把原因、经过、结果、影响、性质都编进去了,很容易就掌握了每节的知识结构 二、依阶段特征构建知识体系1、中国历史三阶段:从先秦到明清:小农经济的辉煌从明清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文明的冲撞(工业文明的兴起与冲撞)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到今:辉煌的再铸2、依课本目录为准来建构 比如中国古代史上册,单元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比如八年级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科技教育与文化、社会生活三、编制专题,建构知识体系 专题复习就是把一类一类的相关问题集中起来,当作一个专题,进而实现把教材打乱顺序的同时,再次实现知识的纵向、横向的综合 专题种类很多,可以分别按类总结专题 比如政治方面的历史专题: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的演变,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演变,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的改革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中外改革等等还有经济、文化、外交、思想、民族关系等等都可以来建构知识体系第三篇 形式多样 欢乐开怀构建知识体系的方式 构建知识体系要适合学生的学习,要尽可能的以鲜活的形式让学生感官都等调动起来,充分的满足学生的学习历史的欲望! 例如:图表,图片、地图、历史人物头像,历史名人名言,等等支撑知识体系的龙头凤尾 1、预习是自我知识体系的建构诞生地 2、复习是知识结构的融化地第四篇 方法得体 事半功倍一、教学过程中注意对知识点的梳理 《历史课程标准》对点的基本要求就是准确的记忆,在记忆的同时,也要学会去理解。
历史基础知识点是历史知识体系的基础! 例如:在讲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时,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很多,总共有六点,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官员及其家属必须穿戴汉族的服饰;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拔改为姓元;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这些内容较多,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熟练记忆二、教学中引导学生串联相关知识点 历史知识点具备以后,需要的就是找出历史基础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要找到线,掌握线索,将知识点串联起来 在讲述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关系!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关系,在不同时期是采取不同的政策的!汉朝和匈奴的关系可以这样表述:和亲——战争——和亲汉初,汉朝国力弱小,匈奴国力强大所以,汉初不得不对匈奴采取卑微的和亲政策,将皇室公主远嫁匈奴,同时每年提供匈奴大量的粮食和丝帛!而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经过文景之治后,国力强盛,具备了强大的实力,于是对匈奴展开了反击,一举收复失地,并把匈奴赶回了漠北大草原,最终使匈奴发生了分裂,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汉元帝时期,由于匈奴分裂,其中一部分进入中原地区,开始逐步与汉民族进行融合,为了使匈奴更好的融入汉朝,实现汉朝的稳定,汉元帝同样采用了和亲政策,昭君出塞,留下了千古传颂的故事!汉朝与匈奴关系的变化,是受汉朝和匈奴实力对比影响的,他们之间关系的变化,就体现出了这一时代的阶段特征!三、注重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的各个方面 历史知识的整体上的把握,也就是在具备点、线的基础之后,我们在教学中,教授学生知识的时候,要使学生学会站在全局的角度去看问题。
比如:中近史中的侵略战争,岳飞抗金等归纳方法,如数家珍•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证由史来 1、搜集史料(多种途径) 2、学会摘抄,分析,归纳,概括,总结 3、有条理的回答谢谢大家!结结 语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