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doc
15页成都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度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2.本堂考试100分钟,满分100分3.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的答题卷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2小题,满分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 下表为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时期内容备注春秋战国牛耕、铁农具都江堰、郑国渠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农事安排秦汉耧车提高播种效率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表中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A. 注重创新农业生产工具 B. 精耕细作模式形成并发展C. 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 D. 注重农业经验总结及推广2.据《析津志》记载:元大都城内外的商业行市达30余种,米市、面市、缎子市、帽子市、穷汉 市、鹅鸭市、珠子市等,皆在今北京积水潭(当时是南北大运河的终点)北面的钟鼓楼一带,这是因为南方米的漕运船只皆停泊在积水潭上这一商业布局体现出A.元朝政府抑制工商业发展 B.水陆交通不便不利于商业发展C.元朝时期南北物资交流频繁 D.市的细化便于征税和百姓消费3.元朝人陈高有《中华诗》云:炎方有撞树,衣被代蚕桑。
清朝人亦认为“利视丝盖百倍焉”“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这些说法表明元清时期A.棉纺织业已取代丝织业 B.民众生活与市场联系日趋密切C.商品经济基本取代了自然经济 D.种椬棉花能获取较高经济利益4.历史学家王家范曾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这里的“它”指的是A.官营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田庄手工业5.中国近代很多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在谴责“官督商办”的同时,几乎都提到举办铁路、轮船、开矿、种植都应“一体准民间开设”由此可推知,改良主义者最为认同的企业是A.开平煤矿 B.江南制造总局 C.继昌隆缫丝厂 D.驻华英美烟公司6.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外国棉货输入一度十分强劲,在入口诸货中,除鸦片外,棉货占绝对多数不久后,英国在华棉布销售出现徘徊不前的局面,其销售份额棉布不及英国海外市场的10%,棉纱的3%,其主要原因是中国A.普通民众极端贫困的制约 B.传统经济结构根深蒂固C.民众内敛式消费观的影响 D.传统手工业的优势犹存7.下面是1873—1920年中国的进口值和机制品出口值统计表(单位:万元),此表信息反映了年份1873189319031920进口值103492358272130118759机制品出口值1804701142319694资料来源: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第72—73页,科学出版社,1958年。
A.中国贸易逆差扩大趋势 B.中国半殖民化程度不断加深C.中国近代工业持续发展 D.民族工业受外国商品的排挤8. 下图反映的是1875—1931年主要年份手工土布(以平方码计)在国内棉布市场上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情况A. 反映了列强对华的经济掠夺加剧 B. 说明提倡国货运动效果显著C. 客观上反映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D. 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结果9.1942年国民政府财政部宣布:“查盐为日用必需品,关系国民经济至巨,业经中央决定实行专卖,所有过去原有专商引岸及其他关于私人独占盐业之特殊待遇及权益,应即自专卖实行日起一律废除这一政策A.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 B.其目的是适应战争特殊环境C.顺应了近代化发展的潮流 D.抑制了官僚资本膨胀的势头10.1950年中财委在《关于制定1951—1955年度恢复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经济国家计划方针的指示》中指出:五年内禁止在上海再建设大规模的企业这一指示A.适应国家工业布局的调整 B.表明上海工矿企业的落后C.适应国家经济重心的转移 D.表明私人资本抵制工业化11.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
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12.1967年2月,毛泽东批示要求进行“三支两军”其中除了“支左”外,“支工”、“支农”、“军管”、“军训”都是为了保护生产的继续进行同年3月,又批示:军队不但要协同地方管农业,对工业也要管由此可知A.“文革”期间经济领导权发生转移 B.“文革”期间军队对经济贡献较大C.毛泽东对“文革”的错误有清醒认识 D.毛泽东试图保持经济的相对稳定13.20世纪80年代初,个体经营中产生雇工现象,由于担心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明文规定只准“请1—2个帮手”,“最多不超过5个学徒”但实际普遍超过这一限制,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中央采取的是“三不政策”,即不宜提倡,不要公开宣传,也不要急于取缔这表明A.中央经济体制改革决心坚定 B.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人心C.“左”倾思想的束缚亟待突破 D.国家限制个体经济的发展14. 19世纪60年代以后,上海等地逐渐形成了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下表是洋泾浜英语示例),如《申报》登载杨勋的《别琴竹枝词》:“清晨相见谷猫迎,好度由途叙阔情。
若不从中肆鬼肆,如何密四叫先生 SandwichBeerTelephoneEngineDollars三明治啤酒德律风引擎大拉斯这种近代上海中英夹杂的“洋泾浜”英语主要反映出A. 上海英语教育落后 B. 外来文化已被广泛接受 C. 中国人崇洋媚外 D. 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15.20世纪初,汽车、电车等新式交通工具,已大多是租用式的商业化经营,人们主要是临时租用虽然也因高低档次而有价钱高下之别,但人们选择主要是依据自己财力的支付能力人们出行方式的不同,已经不再是官民贵贱的标志据此可推知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A.淡化了人们的身份等级意识 B.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C.消除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 D.缩小了社会的贫富差距16. “打个比方,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蓄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这说明了A. 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性 B. 欧洲出现“价格革命”C. 欧洲出现“商业革命” D.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17.十六世纪中叶,英国商人采取了联合起来向外冒险的方式。
他们建成了一些特许公司,即获得女王特许的、由大商人合股经营的大贸易公司,去垄断某一地区的市场如1600年成立的东印度公司,经营东方的贸易等推动这一活动出现的主要因素是英国A.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主流 B.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C.打败了西班牙殖民帝国 D.新生产方式的开放性18.1788年,农业在英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为40%以上,工业和建筑业不到21%1850年,农业比重下降到21%,工业和建筑业则上升到35%这反映工业革命使英国A.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B.经济结构发生变化C.工业、农业同步发展 D.农业经济逐渐衰退19. 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讲到:“从1872年2月17日到3月28日,短短39天,洛克菲勒一口气吞并了22个竞争对手,他还曾在48小时内,连续买下了6家炼油厂1898年时,它(洛克菲勒美孚石油公司)……控制了近90%的石油运输以上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A. 说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成长 B. 标志资本主义大工厂制的建立C. 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 D. 避免了单个资本家生产的无计划性20.下表反映了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状况,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年平均增长率(%)年份英国美国法国德国1861—18733.35.0——3.81874—18901.75.22.13.51891—19001.63.52.64.8A. 美德工业产值超过英法 B. 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C. 老牌国家经济陷入停滞 D. 垄断组织推动生产力发展21.罗斯福上台后,为了确保失业者和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罗斯福突破主要依靠私人和社区援助的传统救济制度,政府强力地介入失业救济,极大地增强了救济力度,迅速扩大了救济面。
该措施A.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B.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C.有效地解决了失业问题 D.维护和增强了失业者的自尊22. 罗斯福新政时期某艺术家的歌曲唱到:“这样的一天总会到来:USA. 再加上一个S,变成美利坚苏维埃土地归农民所有,工人是工厂的主人,我们掌握了大权,USA.变成USSA.”歌曲主要反映了A.美国放弃了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 B. 一些美国人对新政的本质认识不清C. 新政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人的处境 D. 新政的实施缓解了美国的阶级矛盾23.某班同学做了一个经济史学习的网页,如果在“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栏目下再增加一个链接,则链接项①应该是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B.经济“滞胀”现象的出现C.“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D.垄断组织的产生24.20世纪80年代,美国里根政府通过大规模减税来剌激人们的投资和工作积极性,以医治生产停滞、促进生产增长这一政策体现了A•凯恩斯的经济理论 B.供给学派理论C.货币学派理论 D.新自由主义理论25.1921年列宁在《论粮食税》一书中指出:“与中世纪封建制小生产相比,资本主义则是历史的进步”。
列宁在当时发表该言论意在强调A.实行固定粮食税的可能性B.实行农业集体化的必然性C.发展商品货币关系的必要性D.加快工业化建设的迫切性26.下图是苏联经济阶段年平均增长率示意图该图说明苏联A.经济发展与政策调整密切相关 B.三次经济改革使苏联经济不断下滑C.新经济政策推动了工业化实现 D.斯大林模式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27.从1955年起苏联政府对农业主要实行指令性计划(包括面积、产量、增产措施和农事进度等),改为只下达收购计划农庄的生产计划上报区执委会备案,如有出人,进行协商仍不通,最后决定权属于农庄该措施的实施A.表明苏联放弃计划经济体制 B.表明苏联突破了斯大林模式C.表明苏联重视调整经济结构 D.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28.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政治经济结构,出现了一个两相脱节的形态:高度垄断的中央计划经济领导体制架构下,同有经济管理仍然采取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相对独立的企业经济核算、运用物质刺激调动企业积极性等带有市场经济因素的方式这种“政治经济结构”A.反映了苏联废除指令性计划的意图 B.体现了苏联由市场来决定产品的价格C.表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苏联确立 D.有利于稀释传统体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