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2018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1《诗词五首》word教案.pdf
5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21 诗词五首归园田居【学习目标】1扫清阅读障碍,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大意重点 ) 2赏析佳句,品味诗词的意境 难点 ) 3诵读诗词,体悟作者的情怀和诗词中所蕴含的哲理 重难点 ) 【教学过程】一、自主预习1作者简介陶渊明 (365 427) ,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 ( 今江西九江 )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田园2朗读节奏种豆 / 南山 / 下,草盛 / 豆苗 / 稀晨兴 / 理/ 荒秽,带月 / 荷锄 / 归道狭 / 草木 / 长,夕露 / 沾/ 我衣衣沾 / 不/ 足惜,但使 / 愿/ 无违3疏通诗意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晚归 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 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沾湿衣裳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二、合作探究1“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明确: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2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明确:这里的“愿”具体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3请找出诗中写景和写情的诗句,并说说这首诗流露出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这首诗表现了田园劳作之乐,从中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三、板书设计归园田居种豆南山草盛苗稀早起晚归归田躬耕山道难走露湿衣服不辞辛苦心愿无违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学习目标】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兴趣,尝试用“唱诗”的新方法进行诗歌的背诵训练2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歌的方法,学会收集诗歌的有关资料重难点 ) 3批判性地学习诗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勇敢地亮出自己、名师精编优秀教案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的教育 重难点 ) 【教学过程】一、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孟浩然 (689 740) ,襄阳 ( 今湖北襄阳 ) 人早年闭门苦读,曾隐居鹿门山四十岁到长安应进士举,不第返乡,东游吴越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应聘他为从事,但不到一年即辞职返乡,两年后病故孟浩然一生主要是隐居,写下了许多山水田园诗,首开唐代山水田园诗歌创作的先河,与王维并称“王孟”这是孟浩然游历长安时赠给张九龄的一首诗,希望得到丞相的提拔和录用2朗读诗歌3了解诗的内容生齐读,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二、合作探究1诗歌的首联和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明确: 诗的前两联写诗人登上岳阳城楼所看到的波澜壮阔的洞庭湖仲秋八月的一天,诗人登上岳阳城楼,观赏洞庭湖 放眼望去, 只见湖水漫溢,都快跟堤岸齐平了,天空倒映在湖面上,天水一色 洞庭湖蒸腾的水汽弥漫了云梦泽,汹涌的波涛冲击着岳阳城,诗人简直感到脚底下的城楼都在晃动这里“虚”和“太清”都是指天空诗人不说天空倒映在湖中,而说湖水涵容天空;不说水天一色, 而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突出了洞庭湖的宏大气象给诗人留下的深刻印象云梦泽是古代的大泽,地跨长江南北,后淤积为陆地如果说“气蒸云梦泽”还只是视觉感受,那“波撼岳阳城”就既是听觉感受,也是触觉感受了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博大的气势,写得雄浑壮阔,极富艺术感染力2诗歌的颈联和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明确:希望出仕3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示例:撼,意思是摇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洞庭湖的水波涛汹涌,富有气势4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明确:比兴、用典三、板书设计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景首联:湖水浩阔与天相接颔联:澎湃动荡充满活力抒情颈联:希望出仕一展才华尾联:巧妙设喻希望引荐终南别业【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王维的文学常识;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重点 ) 2反复诵读,感悟诗意,品味其艺术魅力 难点 ) 3欣赏诗歌描绘的优美的自然景色,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一、自主预习1作者简介王维 ( 约 701761) ,字摩诘,原籍太原,其父迁居于蒲州,遂为河东人开元九年(721) 中名师精编优秀教案进士,做大乐丞后受宰相张九龄知遇,得为右拾遗被贬后为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有王右丞集2写作背景从开元二十八年(740) 到天宝三年 (744) ,王维先隐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其实,由于政局变化无常,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3朗读诗歌二、合作探究1理解诗句的内涵明确:“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写诗人的兴致和欣赏美景时的乐趣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写诗人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进一步写出悠闲自得的心情偶然”遇“林叟”,便“谈笑”“无还期”了,写出了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2怎样赏析“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两句?明确:“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昭然若揭了三、板书设计终南别业中年厌俗信佛教(1 、2) 赏景兴致与乐趣(3 、4) 随意而行好心情(5 、6) 遇叟交谈忘还期(7 、8) 闲适怡乐热爱自然名师精编优秀教案渔家傲【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李清照的文学常识;体会作者在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重点 ) 2反复诵读,进而感悟词的主旨;结合内容赏析、阅读 难点 ) 3品味本词豪放的艺术风格,感受词人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难点 ) 【教学过程】一、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李清照 (1084 1151) ,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其诗文并美,尤长于词,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艺术技巧很高,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力求创新语言清丽雅洁,明白如画,富有生活气息,人称“易安体”。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失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辑有李清照集在词的创作史上,李清照是继柳永、秦观、周邦彦之后又一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她的词清新婉转、幽怨凄恻,极富抒情性但这首词却表现出非常不同的风格,它气势磅礴,音调铿锵,是李清照词中最别具一格的杰作2朗读诗歌二、合作探究1理解诗句的含义1)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明确: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词人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2)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明确:词人在梦中飞上了天空,见到了天帝,天帝询问她的去向上阕表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3)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明确: “路长”“日暮”写出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谩有惊人句”,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4)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明确:表达了词人决心要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去,奔向缥缈的神山寻求幸福2概括这首词的主旨明确:该词通过梦境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通过回答天帝的问话,直抒胸臆,感叹自己空有卓越的才华,虽辛苦求索,终因遭逢不幸,未能找到光明。
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以及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三、板书设计渔家傲词人梦中所见所闻海天相接天帝询问词人的理想和抱负辛苦求索未见光明渴望自由追求光明长相思名师精编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作者及作品的文学常识 重点 ) 2从了解写作背景入手来把握词的主旨;反复诵读,品味词的艺术美 难点 ) 3领会词中表达出的孤寂凄凉的思乡之情,培养爱家爱国之情 难点 ) 【教学过程】一、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纳兰性德 (1655 1685) ,清朝词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 纳兰容若 ) ,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纳兰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康熙十五年(1676) 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作品特点:词以小令见长,多感伤情调,间有雄浑之作,也能诗有通志堂集词集名纳兰词,有单行本2背景资料本词选自纳兰词词人身为皇帝侍卫,对陪侍出游感到厌烦,但又改变不得,实在是一个极大的矛盾,处在这矛盾之中,是词人解不开的愁怨长相思就是在看似风光的扈巡中用含蓄的手法写下的凄婉辞章3朗读诗歌4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二、合作探究1分析词的上阕和下阕的内容。
明确:词的上阕将千里行程中看到的景物,浓缩为“山”“水”二字,而重复使用“一程”,从字里行间读者就仿佛可以感受到词人满腹乡思,一腔愁绪 词的下阕突出“风”和“雪”,衬托了词人内心的孤寂凄凉2赏析“一”和“身”字明确:“一”字赏析: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身”字赏析: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而心却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故园3体会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明确:表达羁旅怀乡的感情三、板书设计长相思山、水一程一腔愁绪夜深千帐灯千古壮观写景风、雪一更孤寂凄凉思乡梦不成满腹乡思抒情孤寂伤感7C 学科网,最大最全的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教学资料详细分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