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可编辑)必修二生物苏教版知识点_1.docx

12页
  • 卖家[上传人]:柏**
  • 文档编号:298542904
  • 上传时间:2022-05-2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2.42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必修二生物苏教版知识点 学习生物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抓住生物的基础知识点,在理清每个章节的基本内容与联系,把所学内容有机地与人类的生产实践、日常生活相结合,这样才能学的比较透彻下面是我整理的必修二生物苏教版知识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必修二生物苏教版知识点 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过程和结论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注射活的无毒R型细菌,小鼠正常 2.注射活的有毒S型细菌,小鼠死亡 3.注射加热杀死的有毒S型细菌,小鼠正常 4.注射“活的无毒R型细菌+加热杀死的有毒S型细菌”,小鼠死亡 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5.加热杀死的有毒细菌与活的无毒型细菌混合培养,无毒菌全变为有毒菌 6.对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提纯:①DNA②蛋白质③糖类④无机物分别与无毒菌混合培养,①能使无毒菌变为有毒菌;②③④与无毒菌一起混合培养,没有发现有毒菌 噬菌体侵染细菌 用放射性元素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让其在细菌体内繁殖,在与亲代噬菌体相同的子代噬菌体中只检测出放射性元素32P DNA是遗传物质 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2)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二、DNA的结构 1、DNA的组成元素:C、H、O、N、P 2、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 3、DNA的结构: ①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②外侧: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内侧:由氢键相连的碱基对组成 ③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A=T;G≡C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4.特点 ①稳定性:DNA分子中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的顺序稳定不变 ②多样性: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多种多样(主要的)、碱基的数目和碱基的比例不同 ③特异性:DNA分子中每个DNA都有自己特定的碱基对排列顺序 3.计算1.在两条互补链中的比例互为倒数关系 2.在整个DNA分子中,嘌呤碱基之和=嘧啶碱基之和 3.整个DNA分子中,与分子内每一条链上的该比例相同 三、DNA的复制 实验证据——半保留复制 材料:大肠杆菌 方法:同位素示踪法 场所:细胞核 时间:细胞分裂间期即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3.基本条件:①模板:开始解旋的DNA分子的两条单链(即亲代DNA的两条链); ②原料:是游离在细胞中的4种脱氧核苷酸; ③能量:由ATP提供; ④酶:DNA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过程:①解旋;②合成子链;③形成子代DNA 特点:①边解旋边复制;②半保留复制 6.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7.精确复制的原因:①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 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复制能够准确进行。

      8.意义: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从而保持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简记:一所、二期、三步、四条件 动物体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 一、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高兴,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突起[树突(短)、轴突(长)]构成轴突+髓鞘=神经纤维 2、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 传出神经 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3)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4)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 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 (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6、人脑的高级功能 (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书写中枢(W区)→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听性语言中枢(H区)→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阅读中枢(V区)→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3)其他高级功能:学习与记忆 二、通过激素的调节 1、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

      2、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 3、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协同作用:如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 拮抗作用: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4、激素调节的实例:实例一、血糖平衡的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课本P28) 1)、血糖的含义:血浆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时浓度:3.9-6.1mmol/L) 2)、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3)、调节血糖的激素: (1)胰岛素:(降血糖)分泌部位:胰岛B细胞 作用机理: 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 ②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抑制2个来源,促进3个去路) (2)胰高血糖素:(升血糖)分泌部位:胰岛A细胞 作用机理: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2个来源) 4)、血糖平衡的调节:(负反馈) 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血糖降低 血糖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血糖升高 5)血糖不平衡:过低—低血糖病;过高—糖尿病 6)糖尿病 病因: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症状: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三多一少) 防治:调节控制饮食、口服降低血糖的药物、注射胰岛素 检测:斐林试剂、尿糖试纸 7)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凡是叫做反馈调节。

      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 实例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5.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三、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一)两者比较: (二)体温调节 1、体温的概念: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 2、体温的测量部位:直肠、口腔、腋窝 3、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 散热器官:皮肤(血管、汗腺) 4、体温调节过程: (1)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 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5、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 (三)水平衡的调节 1、人体内水分的动态平衡是靠水分的摄入和排出的动态平衡实现的 2、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是饮食、另有少部分来自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水分的排出主要通过泌尿系统,其次皮肤、肺和大肠也能排出部分水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3、水分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负反馈) 过程:饮水过少、食物过咸等→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强→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量减少 总结:水分调节主要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肾脏完成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排尿量减少 四、免疫调节 1、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扁桃体、胸腺、脾、淋巴结、骨髓等 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淋巴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 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补体 2、免疫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的,对各种病原体有防疫作用)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等。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特异性免疫(后天性的,对某种病原体有抵挡力)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体液免疫:由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 抗原刺激 ↓ B淋巴细胞增值、分化出效应B细胞 记忆细胞→同一抗原再次刺激时增值分化为效应B细胞 ↓ 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 ↓ 抗体清除抗原 4、细胞免疫:通过T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发挥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 靶细胞(被抗原入侵的细胞)或吞噬了抗原的巨噬细胞刺激 ↓ T淋巴细胞增值、分化出效应T细胞 记忆细胞→同一靶细胞再次刺激时增值分化为效应T细胞 ↓ 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效应T细胞释放某些细胞因子(如干扰素)增强免疫细胞的效应) ↓ 被释放至体液中的抗原被体液免疫中的抗体清除 5、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 共同点:针对某种抗原,属于特异性免。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