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最新小品的来历-范文精品.doc

2页
  • 卖家[上传人]:杰猫
  • 文档编号:119127730
  • 上传时间:2020-01-0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4.18KB
  • / 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小品的来历  “小品”一词早在晋代即有了,本属佛教用语《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读小品”句下刘孝标注:“释氏《辨空经》有详者焉,有略者焉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鸠摩罗什翻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将较详的二十七卷本称作《大品般若》,较略的十卷本称作《小品般若》可见,“小品”与“大品”相对,指佛经的节本因其篇幅短小,语言简约,便于诵读和传播,故备受人们的青睐张融《遗令》:“吾平生所善,自当凌云一笑三千买棺,无制新衾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南齐书》卷四十一)可见他对“小品”的偏嗜晚明夏树芳著有《香林牍》,自序云:“长夏居毗山,日礼《莲花小品》,殿最名香,略摭成篇晚明文人为逃避政治祸患,嗜佛成风,但只是逃于禅、隐于禅,大多数人并未真的遁入空门所以他们根本没有耐性钻研深奥玄秘、卷帙浩繁的佛典,却对“小品”情有独钟随着“禅悦”之风的兴盛,文士们将“小品”概念移植到文学中,便成为很自然的事了 万历三十九年(1611),王纳谏编成《苏长公小品》,最早将“小品”视作文学概念陈继儒《〈苏长公小品〉叙》云:“如欲选长公之集,宜拈其短而隽异者置前,其论、策、封事,多至数万言,为经生之所恒诵习者稍后之。

      如读佛藏者,先读《阿含小品》,而后徐及于五千四十八卷,未晚也此读长公集法也《眉公先生晚香堂小品》卷十一)提出“短而隽异”作为“小品”的特征,并比之为《阿含小品》,也可见“小品”概念是由佛经移来的这是晚明人最初的“小品”观,大体上指散文体,篇幅短小,隽永新异陈继儒是晚明文坛“山人”一族的领袖人物,经他一号召,“小品”一词遂不胫而走,一时人人竞相写小品、选小品、论小品,蔚然成为风气。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