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必修二1单元复习.doc

14页
  • 卖家[上传人]:枫**
  • 文档编号:550943728
  • 上传时间:2023-06-2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1.50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考点要求】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知识梳理】一、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1、变化:耕作方式的变化: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组织方式:从大规模简单协作到个体农耕2、原因:生产力水平变化1)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清除地上树木、杂草,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播种,这种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2)距今七、八千年前,发明了最早的松土工具――耒耜,标志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助耕”阶段3)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4)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出现;春秋末期,开始用牛耕地(5)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战国时期,牛耕初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从此,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作,平均分配劳动产品2、奴隶社会(商周时期):井田制--土地国有制,一切土地属于国王,即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1)井田制的基本特点:①  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即“田里不鬻”,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缴纳贡赋)②  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③  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2)井田制瓦解的原因:①  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主人不向国君缴纳赋税②  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③  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初税亩”),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3、封建社会(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战国时期,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活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较为彻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国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①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也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到新中国建国初的土地改革完成后最终被消灭②封建土地国有制:主要形式为屯田制和均田制A、屯田制:古已有之,代表有曹操、魏蜀吴三国屯田,分为军屯和民屯两种基本特点是土地国有,屯田民只有土地使用权;它使流民与土地结合起来,稳定了社会秩序B、均田制:均田制开始实行于北魏时期,隋唐时期进一步发展政府除了将百姓原有的田地算作政府的“授田”外,还将荒地和部分官田授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百姓每年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税,还要服徭役和兵役,隋唐时,规定可以纳绢代役均田制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民拥有少量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纳绢代役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使荒地得到开垦,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是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和土地买卖的频繁,加之安史之乱,均田制遭到破坏,后逐渐瓦解③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土地来源--开荒、国家授田;自耕自收虽不占主要地位,却是汪洋大海,这种小农经济同地主经济一样,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和长期存在的主要基础★注:土地兼并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存在的情况下无法克服的经济现象土地兼并往往在一个朝代后期表现突出伴随经济发展,地主阶级的势力不断增强,土地兼并现象愈演愈烈;很明显,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地主阶级力量增强的表现。

          当土地兼并严重时,两种矛盾突出起来:一是农民和地主矛盾,一是封建国家和地主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将出现两种可能的结果:一是封建政权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二是直接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三、小农经济(1)小农经济的形成和特点形成的条件:① 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②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自耕农拥有自己的小块土地特点:①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具有分散性;②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少有交换,具有封闭性;③       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具有落后性2)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发展的条件:① 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② 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③ 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④ 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① 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朽,每遇灾荒疾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破产,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酝酿、爆发随着封建王朝的更替,部分田地回到农民手中,封建王朝吸取教训,调整政策,小农经济又开始了一个新的轮回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四、精耕细作(1)概念: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劳动产量2)原因及表现:① 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铁农具、铁犁牛耕、曲辕犁② 耕作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代田法③ 水利设施不断完善:如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漕渠、白渠④ 农学知识理论不断积累和推广如《农政全书》等著名的农学著作 五、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小农经济2、精耕细作 【难点解析】1、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是否意味着“小农经济”等同于“自然经济”?所谓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其生产的目的不是为市场交换需要,而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如氏族、封建庄园、农民家庭)本身需要而生产的经济形式。

      这种经济排斥社会分工,每一个生产者或经济单位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其典型写照,它是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的曾经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存在因此,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是不相同的概念,但二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足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农业经营规模狭小,随着社会属性的变化,和商品经济联系加深结论:(1)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并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二者出现了交集2)中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小农经济,它们并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实质是资本主义富农经济它们生产的产品主要不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是和市场相联系但由于它经营规模小,相对于资本主义大农场而言,故叫小农经济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小农经济被农业合作社所代替3)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所以,从生产规模和分户经营看,中国的农民仍然以小规模的一家一户进行经营和生活,本质上仍然属于小农经济。

      但其性质不同于以往的小农经济以前的土地是私有的,而改革开放后所形成的小农经济土地仍是公有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的小农经济它和传统意义上处于封闭状态的小农经济相比,已是大相径庭、面目全非当今的农民已被卷入或融入到一个高度开放的社会化体系中,其社会化程度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正是基于此,在实践中,我国正在探索社会组织与农户相结合的经营方式,国家提出了加强对农村的社会化服务的政策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2、什么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经济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条件下产生的,存在于阶级社会各个阶段在中国古代,它一直处于自然经济的附庸地位,主要是为统治者服务但到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生长创造了历史条件商品经济较之自然经济的闭塞性和迟滞性,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进取性一般来说,衡量商品经济发展的指数主要看投入市场的产品、市场、货币、城市等方面  3 、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产生原因:租佃关系早在战国时期就已产生租地的前提就是无地或者少地农民的出现,可见这就是土地兼并现象的必然结果2)发展过程:汉代“佣耕”已经比较普遍,但是农民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很强。

      到了宋代,租佃经营已经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货币地租出现,同时还出现了雇工身份更加自由的雇佣劳动关系3)积极作用: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身份提高,生产自主性也大大提高农民可以选择雇主,在支配产品方面也有一定的发言权,甚至能与市场发生联系,取得实际利益,这就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4)租佃关系与雇佣关系的区别:在租佃制下,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的地租地主与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佃农与地主之间有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唐朝以来,这种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驰农业生产中的雇佣关系,是指无地或少地者为雇主做雇工,雇主按时间付给雇工报酬雇工与雇主之间没有契约关系,身份更为自由5)中国古代地租形式的演变:劳役地租 ― 实物地租 ― 货币地租;农民与地主关系的演变:人身依附关系 ― 租佃契约关系 ― 没有契约的雇佣关系 【阅读与思考】1、《国语·晋语》记载:“夫范、中行氏将耕于齐,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这则故事透露出当时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什么现象?   2、唐代诗人李绅有《悯农》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读这样的诗句,应该怎样理解古代农民的生活境况和社会贡献?     3、《 淮南子 · 主术训》里记载:“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问题:反映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什么进步?有什么作用?  4、春秋时楚相孙叔放在淮河流域修的芍肢,灌溉面积一万多顷;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在崛江流域修的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水工郑国在秦渭水系修的郑国渠,灌溉面积达四万顷,使关中平原成为千里沃野问题:都江堰工程为什么能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  5、白居易在《 朱陈村》中描述“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氢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