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doc
6页课堂教学设计表课题名称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圆的周长和面积》(第一学时)学科小学数学第 11册第4单元授课班级六年级授课时数1设计者所属学校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教材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 11册第4单元《圆的周长和面积》(第一学时)地位作用:《圆的周长》是小学数学第11册《圆的周长和面积》中第一教时的内容学生本节学习的曲线图形知识与过去的直线图形知识相比,不论是教材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空间观念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依据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二学段具体目标中指出: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这意味着,学生对于圆周长公式的学习不是接受性的,而是应该经历自我探索和与同伴、老师的互动交流的过程来获取本节(课)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使学生直观认识圆的周长,知道圆的周长的含义;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过程和方法:通过对圆周长测量方法和圆周率、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团结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学习者特征分析一般特征:学生对圆周长并不是一无所知,学生从直观中可以感知圆周长与直径(半径)有关系,通过学前调查了解到,有78%的学生愿意通过测量与计算来揭示这种关系;近60%的学生还知道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会计算;有一部分学生知道3.14,但是不知道圆周率,有的学生知道“派”,但是不知道它的确定含义初始能力:就学生的前知识经验而言,他们已经经历了由直线围成的平面图形周长或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积累了一定的探究经验其中,学生不仅经历了测量,还体会了转化、面积守恒、等量代换等数学思想和方法,具备一定的初步的推理能力信息素养:学习者是六年级的学生,年龄大都在11、12岁左右,他们都有一定的平面几何知识,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测量,具有初步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对数学学习充满热爱,愿意通过自我发现、获取知识,有较好的团结协作精神知识点学习目标描述知识点编 号学习目标具 体 描 述 语 句4.1-1知道直观认识圆的周长,知道圆的周长的含义4.1-2理解掌握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
4.1-3理解理解求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4.1-4掌握掌握正确的计算圆的周长的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项 目内 容解 决 措 施教学重点正确灵活地计算圆的周长学生掌握计算公式后,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解答例题,然后师生共同评议、小结最后解决一个课开始时提出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教学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主要通过让学生实践操作和课件的动画演示等教学手段来测量圆的周长,并对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长度作比较,从而得出圆周率的意义,最后通过介绍祖冲之的成就加深理解教学环境要求教学媒体(资源)选择知识点编 号学习目标媒体类型媒体内容要点教学作用使用方式所 得 结 论占用时间媒体来源4.1-0激趣课件重温长、正方体周长BE激趣引课,建立网络15秒自制4.1-1认识课件认识圆的周长EC知道圆的周长的含义30秒自制4.1-2(1)掌握课件测量圆的周长的两种方法DH验证学生的实践操作45秒自制4.1-2(2)设疑模型抡动绳球在空中形成圆GE要探索一种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30秒自制4.1-2(3)探索课件长短不一的绳球形成的圆GF圆的周长取决于直径的长短15秒自制4.1-2(4)理解课件圆的周长与直径关系的实验CD概括出圆周率的意义60秒自制4.1-2(5)知道课件关于圆周率的小知识AG认识祖冲之50秒自制4.1-4应用课件例1KH正确计算圆的周长120秒自制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 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自定义板书设计圆的周长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叫做圆的周长∏=C/d=3.141592653……约为3.14C=∏dC=2∏r教学策略阐述⒈谈话激趣法实践证明,兴趣是成功的前提教师抓住时机进行启发式的谈话,能营造一种民主合作、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并能巧设悬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⒉直观演示法这一时期的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而采用直观演示法是小学几何图形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教师的直观演示,不但能使知识化难为易,让学生在具体实物变化中掌握知识,而且能提高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等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观察思考习惯⒊实验操作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动手做一做,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多种感观参与学习,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探究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的目的,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逐步掌握下面几个主要的学习方法:⒈掌握观察思维的方法。
学生在教师的直观演示中,运用观察、思考、分析、推理的方法,注意事物的现状、发展、变化、结果,推论出事物的变化规律,从而学会观察的方法,提高分析总是、解决问题的能力⒉掌握实验操作的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等活动,去发现问题,探索规律,学制知识,从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创新精神⒊学会自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本栏为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应详细阐述并绘出流程图)教学环节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教学媒体(资源)设计意图、依据认识圆的周长指出课件中长、正方形的周长,并复习周长单位回忆所学的圆的知识,通过做呼啦圈引出课题学生自已先摸一摸纸圆的周长,试说什么是圆的周长,课件4.1-0课件4.1-1铺垫引入认识圆的周长圆周长的获长让学生动脑筋想一想:怎么样才能测量圆的周长学生分小组讨论测量圆周的方法,然后利用学具实践各小组交流方法课件4.1-2测量圆的周长的两种方法发现圆周率教师引导各小组作小结,得出两种测量方法都是把周长转化为线段教师做绳球实验得出实物测量周长有局限,必须探求一种求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学生观察课件后计论(1)这两个圆有什么不同?为什么?(2)圆的周长的长知短由什么决定?最后得出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关系。
学生分小组操作实验分别测出3个不同圆的直径与周长,用计算器求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并找出规律模型课件4.1-2抢动绳球形成圆1、 圆心相同半径不等的两个绳球旋转2、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实验推导圆周长公式对学生提出的“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作引导,引出圆周率这一概念学生回忆圆周率的概念,得出C÷d=∏,据此学生自己推导出求圆周长的公式C=∏d,又根据d=2r,学生再推出c=2∏r课件4.1-21 关于圆周率的小知识2 根据圆周率和直径的关系推导出圆周长的公式利用圆周长公式解决问题让学生总结求圆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就能求,并出示例1,让学生解答接着学生解答 引入提出实际问题:做一个r=4cm的呼啦圈要多长的胶管?学生运用公式独立尝试解答例1解答完后并评议、小结然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一个r=4cm的呼啦圈要多长的胶管?课件4.1-4例题1公式圆周率圆周长应用圆周长认识圆周长获取测量计算教学过程流程图个性化教学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所做的调整: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所做的调整:形成性检测知识点编 号学习目标检 测 题 的 内 容4.1-5熟练掌握1、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在括号里画“Ⅹ”)(1)圆周长约是半径的3.14倍( )(2)圆周率就是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所得的商。
)2、选择题:(1)圆周率是一个( )小数A、有限 B、循环 C、无限不循环(2)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A、∏>3.14 B、∏<3.14 C、∏=3.14(3)A圆的直径6厘米,B圆的直径2分米,圆周率( )A、A圆大 B、B圆大 C、一样3、求下面各圆的周长只列式不计算)r=45米 d=10厘米4.1-6综合应用一个圆形牛栏的半径是12米要用多长的粗铁丝才能把牛栏围上3圈?(接头处忽略不计,只列式不计算)4.1-7思考提高想一想:半圆的周长等于与它半径相等的圆的周长的一半吗?为什么?教学预测、反思在学习圆的周长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实验,通过动手操作、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从而找到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是可行的我们以为,在这一环节上教师对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的上述现象和遇到的问题是应该有所预测的,并提出可控性方案量弯曲的周长对小学生来说误差大是不可避免的,要忽略精度的要求,这毕竟属于验证性实验在这个实验的过程中只要让学生感觉到,无论是纸上的圆,还是实物圆,或是胶条,用硬尺肯定量不准,改用软尺也不好量(弯曲的东西不好量,不容易量)只要学生能体会到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即可,不必让学生为了获取“准确数据”,(学生也难得获取“准确数据”,可我们偏偏没这样做)用去近20分钟时间来进行没有悬疑的探索过程,这种探索过程仅是走过场,应留取更多的时间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融入数学思想方法熏陶的教学设计。
例如:为什么要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为什么不研究圆周长与半圆周长之间的关系?是不是所有圆,任意大小的圆都与自己的直径有3.14倍这样的数量关系?最终感悟到圆周率的精妙之处,就在于人们认识到量弯曲的(周长)不好量,将量弯曲的转化为量直的(直径),量完直的再利用“圆周率”这个关系求得曲长(圆周长) 课堂上教师在演绎情境的创设,知识的形成过程,关注学生生成的问题时,切莫忘记一节课的整体教学目标和环节教学目标在哪里,要有预设更要有预测,并提出可控性的方案,以确保课堂40分钟效益的最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