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向世界的日本备课素材.docx
4页备课资料1】日本“自由民权运动”运动的展开1873年因征韩论失势而下野的板垣退助,与后藤象二郎、江藤新平及副岛种臣等人在1874年成立爱国公党并且向政府左院提交民撰议院设立建白书,及后在高知成立立志社1875年,虽然在全国也成立了爱国社,但后来因板桓在大阪会议后复归参议及资金困难,不久解散江藤在递交建白书后,他发起了佐贺之乱(1874年)当知道江藤被判处死刑后,士族多对政府抱有反感,而当时的自由民权运动就是建基于这个情况上,与武力闘争只有很少的分别但是,以武力进行对抗的士族动乱的西南战争(1877年)最终平息了,而当时籍着西南战争发动叛乱的立志社,最终也在立志社之狱事件中,其干部被逮捕了运动的进展1878年,爱国社再次复苏;1880年,在第四次大会中成立了国会期成同盟,并向政府多次提出开设国会的诉求.在提倡地租改正的主张上,该运动除了渗透至不满的士族外,也渗透至农村,特别是当时各地的农村指导层正背负着地租的重压因此,运动开始演变成全国民性的运动在这时,以不平士族阶层为中心所进行的运动称士族民权,以农村指导层为中心的则称为豪农民权除此之外,都市中的资产阶级,草根阶层,以至博徒人士等也对当时的政府抱有各式各样的批判立场,并加入至该运动中。
私拟宪法在国会期成同盟提倡国约宪法论的前提下,该会决议会员自行撰写宪法;并在翌年1881年之前,把自己所写成的草案带来交换浏览于是撰写宪法的小组诞生,并由植木枝盛及交询社(与庆应义塾有关的组织)等人负责撰写宪法私案1968年,在东京多摩的一农家仓库内发现了有名的“五日市宪法”此发现可见当时民权运动在各地情势之高涨及其思想之深刻明治十四年政变与成立政党面对民权运动的高涨,政府以颁布谗谤律,新闻纸条例(1875年)及集会条令等法令进行言论弹压来加以对抗参议大隈重信虽然在政府内倡导开设国会,但在1881年发生了明治十四年政变,大隈因伊藤博文的缘故而被罢免另一方面,随着政府认识到开设国会的必要性,为了避开对政府的批评,政府借明治天皇颁下“国会开设敕谕”,承诺在10年后开设国会自此,开设国会的时间表得以具体落实;但实际上,政府以为10年后该运动便会冷却下来其后,国会期成同盟在第三次大会出决议成立自由党,而因政变下野的大隈在翌年自行创立立宪改进党并就任该党总理自明治十四年政变,在政府内以大隈为首同情自由民权运动的激进派被赶走,政府得以成功巩固以伊藤为中心的体制,结果,准备了对该运动进行较为强硬弹压的环境。
激化事件自由党为开设国会进行政党准备化但是,因松方财政等政策加深了农民的贫穷而引起不满,致发生了一些激化事件1884年,自加波山事件发生起自由党就解散了;同年年尾立宪改进党的大隈退党,实际即解散了该党在秩父事件中,政府更出动军队镇压农民大同团结运动以后其后1886年,由星亨等人发起了大同团结运动,把民权运动再推上高潮,而中江兆民及德富苏峰的思想更见活跃翌年,井上馨以欧化主义为基础的外交政策引发了三大事件建白运动,该运动并向政府要求转换外交政策,言论集会自由及减轻地租对此,政府制定了新的保安条例及让大隈入阁成为外相以缓和运动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制定完成翌年1890年,政府实行了第一次国会选举,帝国议会正式开设此后,政府与政党之间的对立被带至议会但是,大日本帝国宪法把臣民的权利定义为是由天皇赐给臣民的“恩惠的权利”,并限制在法律之规限内,务求达至安宁秩序.自由民权运动的真正成功,要待至日本国宪法施行后才得以实现该宪法把这些权利限定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基本人权换言之,即使在大日本帝国宪法中是最先进的内容,也未能实现自由民权运动的真意一直至驻日盟军总司令实行民主化政策实施后,自由民权运动的成果才得以一一实现。
备课资料2】日本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过程戊辰战争结束后,修改条约是摆在维新志士面前的一项非常艰巨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个目的没有达到,就等于“维新宏业”的另一半──民族独立尚未完成明治政府决定通过外交途径,以修改条约的方式完成民族独立的任务大致经过如下:(1)1871年岩仓使团出使美欧,其任之一,就是与各缔约国进行预备谈判,以阐明日本政府在修约问题上的立场和愿望,并探索修约的具体途径但他们此行屡遭挫折,最终放弃修约与预备谈判的任务,带着“内治优先”的思想回到日本2)到19世纪70年代后半期,日本国内情况和国际关系都发生了新变化国内通过改革,国力增强;国际上对日缔约国的协同一致原则发生了破绽这种新形势,给日本修约增强了迫切感,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大藏卿大隈重信提出在如果全面收回国权有困难,可否先收回税权的建议,1875年寺岛宗则外务卿根据国际关系上的新征兆,训令驻英、美、法、俄、德使节,就收回税权问题与驻国政府开始谈判直到1878年7月25日,才与美签订《吉田、埃瓦茨条约》而英、法、德三国,坚决拒绝日本的提议后来,因为发生了哈特利事件和赫斯塔利亚事件,收回税权谈判不了了之3)在收回税权谈判失败后,便改变外交战术,把修改条约的重点,从税权转移到法权,在税权问题上,只提修改海关税率。
井上馨外务卿根据新战术,与各国重开谈判这时期,井上馨开展“鹿鸣馆外交”,在和欧美列强进行了长达8年的马拉松式的谈判后,仍以失败告终4)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形势又出现新变化,英俄矛盾尖锐,几乎达到白热化的程度,这又给日本修约提供了有利条件大隈重信接任外务卿后,决心在修约方面建功立勋他采用“强硬政略”作为修约的基本方针在交涉方法上,采取了分别与各国谈判的方式,以便利用英俄矛盾谈判开始后英国对大隈方案不满,但美国、德国和俄国于1889年都先后在修改条约上签字英国也不得不让步,在8月间与日本达成协议但到10月,大隈被炸伤,修约谈判再次中止5)1889年,山县有朋任首相,青木周藏任外相山县确定的本届内阁的任务是:在务必完成修约的同时,推行向朝鲜扩张的政策据此方针,青木提出《青木备忘录》,又经过三年多的谈判,于1894年7月16日,签订《日英新约》,根据此约,日本大致摘掉了脖子上的不平等条约备课资料3】日本吞并朝鲜过程明治维新后,征服朝鲜成为刚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的既定国策早在明治 元年(1868年),以木户孝允等人为核心的明治官僚曾策谋征韩(朝鲜),明治二年(186 9年),木户等人制订了征韩的具体方案,到明治六年(1873年),征韩浪潮勃兴。
1875 年,日本舰艇“云扬号”闯进朝鲜江华湾,炮轰江华岛,制造“云扬号事件”(亦称 “江华岛事件”),揭开了近代史上日本侵略朝鲜的序幕1876年2月,日本迫使朝鲜 签订不平等的《日朝修好条则》(亦称“江华条约”),打开了朝鲜的国门7 月,日 本派军舰到朝鲜,又强行缔结了《日朝修好条规附录》和《日朝贸易规则》从此, 日本商品无限制地输入朝鲜,日本加速了侵略和控制朝鲜的步伐1894—1895年,日 本发动中日甲午战争,通过“马关条约”,切断朝鲜封建王朝与中国清王朝的宗属关 系,名义上宣布“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实际上加紧向朝鲜进行政治、 经济、军事、外交的全面渗透,企图控制朝鲜,将朝鲜变为自己的殖民地 日本对朝鲜的侵略和控制,受到沙俄的对抗沙俄为在远东扩张领土和占有商品 市场,力图独霸中国东北和朝鲜日、俄的争夺愈演愈烈,最后导致日俄战争爆发 1904年 2月8日日俄战争爆发战场主要在中国领土上2月10日,日本明治天皇 在对俄宣战诏书中声称:“韩国之存亡,实为(日本)帝国安危所系”;“若满洲(中 国东北)归俄国领有,则韩国之保障安全将无由维持”,道破了日本独霸朝鲜的野心 日本在对俄开战同时,派兵进驻朝鲜,占领汉城。
2 月23日,日本以韩日同盟为借口, 威逼朝鲜政府签订《日韩议定书》其主要内容是:朝鲜承认日本在朝拥有军事行动自由权;日本有权干涉朝鲜内政;未经日本同意,朝鲜不得同第三国签订与前述内容相悖的任何条约同年8月22日,日本强迫朝鲜签订了第一个《韩日协约》协约使朝鲜的财政、外交大权实际上落入日本人之手1905年11月9日,日本特使伊藤博文赶赴汉城,逼迫韩国表态11月18日,韩国被迫签订《日韩保护协约》1907年7月,日本又迫使朝鲜与之签署了第二个和第三个《韩日协约》(分别又称为《乙巳保护条约》和《丁未七款条约》)依照条约,朝鲜内政、外交大权均直接由日本人负责,各国外交官员均须从朝鲜撤离,日本在汉城设立“总督府”等等1910年8月22日,日本伊藤博文政府迫使朝鲜政府签订《日韩合并条约》条约的签署标志着日本正式吞并朝鲜,朝鲜终于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日韩合并条约》全文共8条,其主要内容是:朝鲜将其全部主权永久地让与日本;日本对朝鲜王室给予“尊重”;日本将其控制朝鲜外交大权的“统监府”改为“总督府”,总督直属日本天皇,并由其负责掌管朝鲜的立法、司法和行政权力 【备课资料4】日本吞并琉球群岛始末琉球群岛暨历史上的琉球王国。
它位于日本九州鹿儿岛和我国台湾岛之间,象一串串明珠镶嵌在蓝色的海洋上,它原属于具有千年历史的琉球王国中国史书上最早把这里称为“流虬”,意为该群岛漂浮于大海之上,有如虬龙琉球”一词,按汉语语意,“琉”的意思是指“石之有光者”;而“球”的意思是指“磨圆的美玉”琉球即指这一串岛屿宛如发光的美玉明洪武五年(1372年),琉球国与中国建立了正式的宗藩关系,把琉球列为明朝的藩属入清以后,琉球国仍奉中国为正朔,国王由中国皇帝册封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国力逐渐强盛,遂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亚洲,台湾就成了日本的第一个侵略目标,而其前奏就是吞并琉球1871年11月,琉球国一渔船在海上遇飓风受损,漂流到了台湾东南的海湾,渔民蹬岸后与台湾高山族居民发生武装冲突,有五十多人遇害这一事件原本只涉及中国与琉球国的双边关系,但日本却借机兴风作浪,以此作为吞并琉球的突破口为了师出有名,1872年日本片面宣布琉球为日本藩属,并命令琉球进行政治改革1873年日本政府又派外务卿副岛种臣为特使,率员赴华交涉琉球问题,硬是把琉球船民被杀一事歪曲为杀害了“日本人” 吞并琉球进而侵占台湾的罪恶计划进一步付诸实施1874年春,日本政府悍然派军三千多人在台湾琅峤登陆。
请政府为避免与日本发生战争,只发出了软弱的抗议照会,并要求列 强主持公道,出面调停,迫使日本撤军由于侵台日军无法在军事上取得完全的胜利,又派外交使节来华交涉,军事外交双管齐下,威胁、恫吓、欺骗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最后在 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的斡旋之下,订立了《中日北京专条》,规定:日本军队立即撤出台湾,中国赔偿日本白银50万两由于清政府官员的昏庸愚昧,竟在条约中承认,台湾高山族人曾将“日本国属民妄为加害”,日本此次侵台是所谓“保民义举”这就为日本进一步吞并琉球获取了所谓条约依据《中日北京专条》签定后,日本吞并琉球的杀机毕露1875年日本先是派内务大臣赴琉球,逼迫琉球断绝与中国的藩属关系遭拒绝后,又公然派军队侵占琉球,使之置于日本防卫体系接着向琉球发布最后通牒:不准接受中国册封;撤消福州琉球馆;禁止入贡中国,琉球今后与中国的贸易和交涉均由日本外务省管辖日本政府这一加强琉球属国化的命令宣布后,琉球举国震惊,琉球国王曾派员赴日陈述不能停止进贡中国的理由,又派员来华请求清政府援救但李鸿章恐开边衅,不敢对日持强硬态度,在致中国驻日公使何如璋的信中说什么“中国受琉球朝贡,本无大利……若再以威力相角,争小国区区之贡,务虚名而勤远略,非惟无暇,亦且无谓”。
李鸿章仅仅希望通过外交途径与日本辩明琉球归属问题,当然只是幻想日本政府看准请政府的软弱可欺,遂于1879年3月派兵武力“接收”琉球王居住的首里城,掳琉球国王和王子至东京,改琉球国为冲绳县日本政府造成了这一既成事实后,清政府虽始终未予承认,但亦无可奈何,只有听之任之了,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