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15-《中国奇迹》读后感.pdf

7页
  • 卖家[上传人]:sh****na
  • 文档编号:165661915
  • 上传时间:2021-02-02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50.05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15中国课堂的奇迹读后感 石嘴山市光明中学 孙宁华 之所以称其为“中国课堂的奇迹”,我想,是在于 2015 年李金池校 长出任石家庄精英中学的校长时,这所民办学校不良状况诸多,师资 水平参差不齐、年龄结构老化、学科发展失衡,优秀教师后继乏人学 校管理混乱、运行机制僵化,体制不顺,政令不畅,各自为战,一盘散 沙,致使校长管不了校部,校部管不了各个年级部,朝小野大,诸侯割 据由此导致“教学”中心地位旁落,“德育”目标难以实现,学生日常管 理工作无法到位昔日的精英中学与我们现在的光明中学是多么的相 似,我校也来了一位很有见地的新校长,同时,带领我们也在走课堂 改革之路,我的兴趣猛然被这本书的内容所吸引了 但就是这样一所即将倒闭的民办中学,李金池校长上任后提出了 “激情教育、高效课堂、精细管理”三箭齐发的办学理念,以建构主义、 人本主义和诱思探究教学论作为理论依托,创造性地推出高效 “6+1” 课 堂教学改革模式,使学校很快实现了逆势崛起 书中说课堂是学校的原点,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潜藏于她的课 堂,学校要想快速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就必须进行课 改,颠覆旧有的传统课堂,代之以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高效课堂。

      那 么什么是传统课堂? 首先,传统课堂的效率是低下的,教师强行灌输,学生默默听讲, 它使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无法唤醒学生的学习激情,无法调动起学 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传统的课堂只能使学生变得消极、厌学其次, 传统的课堂不仅是低效的,而且它还扼杀人的灵性、毁灭人的创新精 神为什么这样讲?因为传统课堂的基本特征就是“强行灌输,死记硬 背”,传统课堂的基本要求就是“唯师是从,唯书是从”,老师讲的都是 真理,不能质疑,书上讲的都是对的,背过就行; “书读百遍,其义自 见”,你不要思考,结果,老师把学生的大脑禁锢了,把学生的独立性 剥夺了这样的课堂,必然使学生迷信权威,没有自信,不会独立思考, 不会探索创新也就失去了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 书中提到高效 “6 +1”课堂改革,颠覆了传统的课堂秩序,转变了教 师的教学方式,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出了学生们的学习激情, 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如合作学习的能力、独立思 考的能力、勇于质疑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课堂效率的提高,学生 学习能力的提升,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快速提高要把素质教育落 实到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的“三个转变”,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自觉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创新性;让学生会学、乐学,成为学习 的主人。

      那么我们作为新一代的教师该如何去面对新课堂,如何去做 课堂改革呢? 一、寻求过程与结论的平衡 当下,把课堂当成“讲堂”、把执行教案作为活动目的的“教案表演 课”之类的做法已逐渐被教师所摈弃,取而代之的是凸显学生主体地 位、关注师生情感交往的互动式“学堂”新课程标准强调过程性目标, 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但并不能忽视结论 教师对新课程有一定的认识,但新课程的价值是引领学生在活动 中让其发展,讨论不等于教师不加引导,让学生胡议乱说;关注过程不 等于不需要完成教学任务;暂缓评价不等于不评价、不解决问题高效 “6+1”课堂流程主要是 “导、思、议、展、评、检、练”课堂七环节这样的 一种课堂将课堂主角由老师转变为学生课堂上能让学生表达的,尽 量让学生表达;课堂上能让学生做结论的,尽量让学生做结论然后才 是老师的讲评,究其根本,我认为是一种生本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实践, 是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是让学生变 “学懂”、“学会”为 “会 学”、“会用”的新实践并且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可以推广借鉴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具有统一性的正确结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 标之一,这是学生运动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

      过程的目的是为了获得 更好的结果,而不是不要结果,只有过程而轻视结论的教学会大大降 低课堂教学的效益追求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 从学科教学角度来讲,结论表征是教学所要求的目的或所需获 得的结果,过程表征是达到教学目的或所需获得结论而经历的必要程 序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课堂上出现了另一种异化的现象:教学过 程几乎全部成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讨论的过程,加之一些教师对课 堂上生成的原生态的资源、情境不善于处理或处理不当,所以课堂往 往成了学生的“群言堂”,教师成了旁观者和没有明确指向的组织者 结论与过程有机结合才能体现学科教学的整体内涵,才有助于学生形 成下一个既有血肉又有灵魂的活的学科知识结构 二、谋求接受与探究的协调 在课程改革中,探究性学习得到了充分的重视,随之出现的问题 是:我们能否把探究性学习看成最为重要,甚至是惟一的学习方式,能 否将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分别等同于 “意义学习”与 “无意义学习”? 答案是否定的教育学家奥苏贝尔曾指出,只要用于呈现的语言材料 能够同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划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的联系, 并且学生具有内部学习动机和意义学习的心向,接受性学习也完全可 以产生有意义的过程和结果;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与“意义学习”和“无 意义学习”这两组学习方式涉及两个不同的维度,它们相互独立、互 不依存。

      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来看,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这两种 学习方式不可或缺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通过积极实践与深入研究,更好地认识各 种教学(学习)方式的优点与局限性,并根据特定的教学环境、教学内 容和教学对象选择不同的教学(学习)方式那种不顾具体内容和具体 情况,形而上学地一味照搬某种教学方式的做法,是非常有害的我 们今天强调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想找回它在教学中应有的位置, 绝非贬低接受性学习的价值应当看到,这两种学习方式各有所长:探 究性学习在积累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特 殊的价值;而接受性学习在积累间接经验、传递系统的学科知识方面, 其效率之高是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可以说,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 习都有存在的价值,它们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三、探求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教学从本质上讲,就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新课程标准 强调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生成的过程不是说教师就不要预设教学方 案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学科教学 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缺乏适当的准备的教学只会变成信马由缰 式的活动教师课前应有应付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种种意外的心理准 备,这样,在课堂上才会游刃有余。

      名师的课堂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惊 喜,常常能让学生 “一通百通”,听他们的课总让人信心充足,这是他们 数十年在课前苦心经营、精心打造的结果 新课程强调互动生成,这对教师的课前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种预设不再是一个表态的“形案”而是量个开放的、包容多种教学设 计的“心案”高明的预设应是灵活的、弹性的、动态的,教师在教学中 心中有案,教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生成中,随时把 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 每一个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经验性思 维,它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沉淀、内化,成为具有个性的“隐性理论”,要 彻底改变它,需要我们进行持久的、深刻的、全面的反思教师如果缺 乏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信心和勇气,那么,在预设和生成的问题上, 就会不自觉地选择预设而忽视生成;教师如果缺乏对新课程背景下教 学行为的反思,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弃预设,倒向生成无疑走 向哪个极端,都会使新课程改革流产 四、追求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新课堂中,许多教师制作的课件从画面到文字十分精美,一问一 答的显示,课堂容量大得惊人,学生思考、反馈、提问、回答非常到位, 画面切换令人眼花缭乱。

      在这种“繁忙”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到底能接 受多少,理解多少,积累沉淀多少,恐怕是个未知数吧! 课堂教学说到底是心与心的交流、思维与思维的撞击过程,是 “惑、 感、思、悟”的过程,交流的手段应该是语言、文字和学科符号,多媒 体课件可以锦上添花,但不能喧宾夺主一段或铿锵绵长的语言推理 叙述,一次或刚劲或飘逸的数理证明,一个用粉笔画出的学科图 形它们既是执教者个性和魅力的展现,也是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 学科素质的一种培养,这是小小的鼠标所难以替代的多媒体课件是 教学的现代化手段,不是目的,无论现代与传统,只要有益于教学,我 们都可以选择使用;而且,我们还可以在探寻两者有机结合方面下工 夫,最大限度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当然,最后我想说,别人的经验只是借鉴如何将自己的特长和 个性与你所教的科目达成共性,形成自己的风格从而给学生以知识和 好的思维方式我想每个教师从自身做起,备课时把自己当成学生一 样对待,这才是新课堂教师该有的最基本的要素,也是我们从新课改 中领悟的真谛。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