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12 飞向太空的航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ppt
28页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分析本文的结构特点,了解新闻通讯的基本结构特征 2.赏析在叙述中有条理地穿插议论和抒情的写作手法 3.了解中国航天发展的基本历程,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自豪之情 4.关注社会,热爱科学,学习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航天精神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连线作者 贾永,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社长,兼任《世界军事》杂志社和《中国军队》杂志社社长、新华社高级记者其作品,以歌颂军人职业的神圣之情和纵论全球风云、以天下为己任的豪迈之情深深打动读者,以很大的思想信息含量以及机智、细致、精巧的手法吸引读者 曹智、白瑞雪,也是新华社记者 2.探寻背景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寻常的发射,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当举国欢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时,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本文记录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并着重回顾了中国人飞向太空的历程本文结构严谨,脉络清晰,是一篇典范的新闻佳作。
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3.词语释义 (1)一鼓作气:趁劲头大的时候抓紧做,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2)辉映:照射;映射 (3)不同凡响:形容事物(多指文艺作品)不平凡 (4)扭转乾坤:比喻从根本上改变已成的局面 (5)尘封:搁置已久,被尘土盖满 (6)酝酿:造酒的发酵过程,比喻做准备工作 (7)立项:某项建设工程、研究课题等经有关部门批准立为项目 (8)苛刻:(条件、要求等)过高,过于严厉;刻薄 (9)拔地而起:形容山峰、建筑物等陡然耸立在地面上 (10)惊天动地:形容声音特别响亮;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 (11)为期不远:离预定的期限不会太久指快到规定或算定的日子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4.词义辨析 (1)树立 竖立 同:两者都指事物立起来 异:“树立”着重在使新事物在人的思想里建立,对象一般是信心、作风、思想、理想、观点、威信、榜样、旗帜、目标等抽象事物,多用于积极方面。
竖立”着重在使物体立起来,对象多为杆子、广告牌、烟囱、井架、高楼等具体事物 应用 ①他们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物质丰碑,也为我们树立起了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他们的业绩将永载共和国的史册 ②它另外一个独特的地方便是在它机身的背面镜头处设计有一个支架,可以让竖立在桌面上观看电影视频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2)制定 制订 同:两者都有“拟制”之意,但使用对象不同 异:“制定”指定出(法律、规程、政策等)强调动作已完成,常有“制定妥当”之意对象是纲领、方针、政策、路线、规程、章程等制订”指创制拟定只说动作本身,不指动作完成,常有“起草拟订”之意 应用 ①盘点起来,我国涉及互联网的法律法规也制定了不少,但相关规定和条款比较分散,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强 ②企业牵头制订行业标准,不仅显示了企业在该领域的技术优势,同时对于企业在行业规范中的自律也有着重大的意义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3)震动 振动 同:两者都指物体运动,均为动词 异:“振动”是指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做往复运动,摆动多次震动”,①指颤动,使颤动,物体受外力影响而迅速、剧烈地颤动,多指一次;②指重大的事情、消息等使人心情难以平静。
应用 ①电动汽车在设计上充分考虑了频繁更换电池和车辆颠簸振动的情况,且电池更换全过程自动完成,无须人工辅助 ②政策的出台,在各经销商的圈子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不少经销商都感到了巨大的压力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4)一鼓作气 一气呵成 同:两者都有一口气把事情完成的意思 异:“一鼓作气”偏重于鼓足干劲一气呵成”偏重于安排紧凑,迅速完成,多用来形容写文章或做事过程中不间断,不放松,一口气把它写完或做完 应用 ①会议强调,要在前阶段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一鼓作气强势推进,坚决打赢“三改一拆”攻坚战 ②不论成语、句子,还是对联,只要你随口说出一些字,王超贤老人总能笔不离纸一气呵成地创造出一幅幅优美的连体空心字作品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又有什么特点? 提示 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天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更多的眼球。
这则新闻的标题富有动感,巧用动词“飞”,唤起动作的联想;“飞向太空”是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梦想,是我国航天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航程”是一个历史的流动过程,我国的航天发展史在此拉开帷幕,一一呈现于读者面前,航天精神深入人心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2.将中国实现航天梦想的历程按时间排列,标记具有转折意义的事件 提示,,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1.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剖析 这段话言简意赅,很好地概括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明朝的万户想用自制的火箭飞入天空,已是有几百年了,从那时起,中国人便有了飞天的梦想;而从1958年毛泽东决定中国也要搞人造卫星到2003年10月15日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科技工作者已辛勤工作了将近半个世纪这段话写出了无数中国人为了实现飞天梦想而持之以恒,努力工作的情况,很有感染力 2.面对天疆的呼唤,翌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剖析 毛泽东又一次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这标志着中国要搞自己的人造卫星,这一挥手,显示了中国人民无穷的力量,这一挥手也预示着中国的人造卫星一定会升上天空。
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3.对于中国科技界来说,1986年的春天,可能来得比哪年都早这年3月,由4位著名科学家联名上报党中央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被邓小平批准这就是著名的“863计划” 剖析 春天是一年的开始,春天充满无限的希望,作者饱含感情,点出1986年的春天,来得比哪年都早,这寓含深义因为就在这年3月,邓小平批准了“863计划”,对我国的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使中国的科学研究工作蓬勃展开,一个科学的春天不又来到了吗?! 4.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六百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 剖析 句中“金色的秋日”有双重含义:一是实指,因为十月份正是金秋;一是喻指,表明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辛勤耕作,中国航天人终于迎来了收获的秋天——发射载人飞船从万户说到杨利伟,表明中国人的航天之路非常曲折,但中国人的步伐并没有停止,而是在不断地走下去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1.文章第1段,交代了哪些新闻要素?有什么作用? 提示 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新闻要素文中写“朝阳辉映”“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和“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寥寥数语,勾勒了一幅静谧的画面,渲染了发射前紧张而激动的气氛。
2.文章描写火箭发射的情景时用了一连串动词,找出这些动词,简要说明这些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 提示 文章描写火箭发射情景的文字集中在第2段这些动词有“喷射”“托举”“拔地而起”“直刺九霄”等这些词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神舟”五号发射时惊心动魄的瞬间,表达了作为中国人看到“神舟”五号顺利升空的自豪感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3.本文描述的是中国飞向太空的航程,而第5、6段却写了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一事,这有什么作用? 提示 这样写就把中国飞向太空的航程放到了世界航天历程的大背景中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中国“最早具有飞天梦想”,“中国是嫦娥的故乡”,中国诞生了“真正的航天始祖”勤劳智慧的中国人不能服输,不能落伍苏联的成功是挑战,也是机遇,中国只有迎头赶上,才能对得起祖先和祖先创造的灿烂文明这样,在对比烘托中能激发出国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豪迈的上进心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1.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文章的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清晰明确,让读者一目了然导语写中心事件,采用描写式和评论式的写法 接着是主体,加以阐发历史事实这一部分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结构的,把一个个的事件贯串起来。
主体部分运用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的交叉方式,以时间推进等手段来切割事件,构成若干侧面,经过作者的精心组合、剪辑将事件完整而利落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墨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2.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在记叙中,作者加入了一些议论和抒情,使这篇通讯感情充沛,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比如,“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写出了中华民族对“神舟”五号升空的期待;“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热烈赞扬了中国第一个飞上太空的宇航员,抒发了成功的骄傲和民族的自豪感这样,这篇通讯就做到了叙事简明,线索清晰,重点突出,感情浓烈,是一篇典范式的通讯作品3.精确的时间数字,显示新闻的真实性特点 本文开始在杨利伟飞向太空之际,笔锋一转,从明朝的万户写起,写中国几百年的航天奋斗历程,不但时间长,而且空间跨度大除此之外,文中用了许多精确的时间数字,如:“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飞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再如“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里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都有力地说明了“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本文结尾在形象的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言简意赅而又升华了文章的主题请你写一个片段,借鉴本文的方法或者利用其他方法升华主题一篇好文章结尾要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要具有哲理启发性,如同欣赏一支优美的乐曲,曲虽终但余音缭绕,给人留下无穷的韵味我们在写作中如何在结尾处深化主题呢? (1)由物及人、由事及理、由个别到一般是深化文章主题常用的方法 (2)可以引用与中心有关的名言警句或谚语等作为文章的结语,来深化主题 (3)可以在文章结尾预示或展开一个美好的前景来深化主题 (4)可以描写一个与主旨有关的环境或用富有哲理的语句结尾,言尽意深,引发思考,深化主题墙 土垒的、砖砌的墙,青灰的、雪白的墙,一堵堵墙把整个世界分隔成一个个小世界,形成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每个人都在属于自己的空间中生活着,相安无争,这一切似乎都是墙的功绩 可是,我却憎恨墙 我童年时有一个好朋友,是我的邻居我们俩可好了,上学一起走,放学一起回,作业一起做,就连挨批评也分不开我们两家的大人一直都是和和睦睦的哪知道,有一天,他妈妈跟我奶奶因为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吵了起来,多年的邻里之情顿时抛到九霄云外去了第二天,一堵简陋的墙便站在了两家共同的小院中间。
我和好朋友都接到一个“命令”:“不准和墙那边的人讲话!”从此,我们俩不再讲话了每天上学时,我一个人背着书包去上学偶尔在门口碰见他,也是匆匆地分开从此,我觉得有一堵又高又厚的墙隔在我与他之间,就是这堵又高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