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三峡[1].doc
4页课题:三峡学 科:语文 执教教师: 宗家兰执教班级:815、816课时安排:2课时 教材分析《三峡》节选自《水经注》,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它以简洁凝练、富有概括力的语言,简单勾勒了三峡峰峦重叠的景观,并用浓墨重彩描绘江水四季的变化以及与之相伴的万千气象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如夏季的水流迅疾,春冬的清冽明丽,秋季的空灵肃杀文章富有诗情画意,朴素自然,意味隽永学情分析古文诵读起来朗朗上口,乐感极强,学生非常喜爱对于国语的教学应努力加强这方面的培养可农村学生的古文基础薄弱,阅历不多,平时体会较少,在语言的领悟、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老师应多加引导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2.领会作者精妙之笔法和意境3.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过程与方法:1.品味文章语言,了解文中所描绘的三峡自然景观及其特点展开想象,体味作品意境2.掌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动与静相结合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三峡的壮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意境和对三峡的欣赏教学难点:翻译和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教师准备材料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品味文章语言,了解文中所描绘的三峡自然景观及其特点2. 体会作者的意境和对三峡的欣赏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活动媒体或技术应用二次修改意见一、复习导入二、研读与赏析三、探究写法与主旨四、阅读扩展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1. 跳读全文,理清思路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内容,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按怎样的思路写的?2.如果说山塑造了三峡的形,那么水便是三峡的魂郦道元被后人誉为“善写山水的大手笔”,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他是如何描写三峡的1)、哪些句子写了三峡的山?有何地貌特征?(2)、写完了山作者写了三峡的水,他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3)、首先我们一起去看看夏水,作者写夏水抓住了哪些特点?描写的角度如何?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结合文中句子进行分析4)、请结合文中语句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三峡的春冬之景分别从哪些角度写的?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5)、看完夏水,春冬之水后,让我们用饱满的激情一起朗读作者对三峡秋水描写的句子,并说说秋水有什么特点6)、写景状物要抓住特征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1.文章以写景为主,其目的是什么?这种写法叫什么?2.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阅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一诗,请说出它和本文内容上的联系。
学生齐读《三峡》明确:先总的写了三峡山的地貌特征,再以夏、春冬、秋为序描写了三峡的四季之景明确:地貌特征是:山高岭连依据“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突出三峡的长、多重”“叠”“隐蔽”突出山的高峻自非”一句则从侧面极力渲染了山峰之高峻、江面之狭窄明确:夏、春冬、秋的季节去写的明确:夏水“襄陵”“阻绝”突出凶险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千二百里”突出迅疾随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运用了正面描写,“或王命及宣……不以疾也”运用了侧面描写总结:夏水:凶险、迅疾明确:春冬之水:清澈a春冬之景从色彩的角度描写,如“素湍绿潭”b变化的观察角度:“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是从俯视的角度写的,“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从仰视的角度写的c还采取了动静结合的方法,如“回清倒影”“飞漱其间”等明确:秋景 “每至晴初霜旦……哀转久绝”运用了正面描写,突出了三峡的悲寂凄凉的气氛,“渔歌”运用了侧面描写,烘托了三峡的悲寂凄凉明确: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水又是最具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这是承水势的涨落而安排。
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色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空,顺势而下,入情入理明确:目的是抒发感情,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明确:本文通过对三峡四季山水景物的描写,表现了对三峡的壮丽风光的热爱之情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课堂小结: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三峡的山,千年屹立,三峡的水从古流到今,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也向世人展现出人类智慧和创造之美板书设计:三峡山—————奇险夏-----急猛水——春冬----清幽秋-----凄凉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课外收集有关三峡的古今诗词、歌谣以及三峡工程相关资料2、到2009年,三峡工程完工后,水位将抬高至175米,请对照课文,查找有关的资料和图片,推想一下,到那时,郦道元写的景色将有哪些变化?写一篇短文,400字左右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