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析中国传统文化的逻辑困窘与解蔽.doc
25页探析中国传统文化的逻辑困窘与解蔽内容简介: 文化是人类为了有序生存和持续发展而创造出来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劳动成果,它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概括,具有系统性、稳定性和连续性等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绵延数千年,蕴含着丰富而熠熠生辉的思想菁华,至今仍在 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文化是人类为了有序生存和持续发展而创造出来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劳动成果,它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概括,具有系统性、稳定性和连续性等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绵延数千年,蕴含着丰富而熠熠生辉的思想菁华,至今仍在滋养着国人然而,随着西学东渐,不断有学者据西释中,参照西方文化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就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个方面提出批判或否定逻辑学的东渐,也引起了类似的争议从对爱因斯坦惊奇、李约瑟之秘及钱学森之问的研讨来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系统的逻辑理论,是一个令人遗憾的缺陷,既是造成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也是影响当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另一方面,至少近 20 年来逻辑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似乎可以说,中国文化传统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仍然处于逻辑理论缺失的窘境是否接受这一结论,关乎逻辑如何参与当代文化体系的建构与完善,需要对文化、逻辑及其关系作出诠释,对中国传统文化当代发展的逻辑需要作出反思 一、文化的事实逻辑与价值逻辑 周礼全先生曾经提出,逻辑所研究的正确推理及其规律,是任何科学和任何正确认识必须遵守的,因而具有全人类性在这个意义上,逻辑是一元的然而,周又认为逻辑是多元的,他认为作为知识体系的逻辑受时代、民族和个人的特点的影响,具有多元性据此,周先生给出一个著名的论断: 在世界上有三种逻辑传统古希腊逻辑、印度因明和中国逻辑 周礼全先生的上述论断有力回应了中国古代无逻辑的观点,也促使我们反思中国当代文化蕴含的逻辑之合理性。
认识周先生的论断,需要明确逻辑的内涵逻辑学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及规律以及解决问题的简单方法,逻辑学研究的真谛,在于给出一种获得关于世界的真理抑或知识的方法推理或论证例如,根据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的和猫是哺乳动物可以推知猫是胎生的这一结论在此意义上,逻辑是一元的 然而,只有在一个相对理想的文化语境下,才可能通过上述逻辑推演获得真理,而我们生活在一个由信仰、历史、习惯、权威、媒体信息等因素交织而成的世界,关于世界的知识抑或逻辑判断往往受到信念的影响例如,在信仰基督教的国家中,下面的推理被信奉者视为正确推理: A: 上帝创造了整个世界 B: 人是世界的一部分所以, C: 上帝创造了人 从最根本上讲,影响人们作出逻辑判断的信念是一种价值选择人们总是根据应该如何这样的信念作出行为选择。
人们在生活中不断作出各种价值选择,在它的指导下行动例如,我坐在公交车上,刚上车的老年人没有座位,如果我认可尊重老人的价值,这个选择将促使我主动为老年人让座在特定社会共同体中,当一个价值选择能够造成善或者恶这样的后果时,这个价值选择就有了道德的意味,符合道德的选择形成一个系列,就是该社会的伦理人类生活在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人类能够根据具体的道德或伦理要求作出选择这样看来,逻辑推理要探究的判断既包括关于事实的判断,如水的分子式是 H2O,地球上海洋面积是陆地面积 的 5 倍,也包括一些受到价值选择影响的判断例如,我接受应该在公共场合禁止吸烟这个判断,因为比之个人吸烟的自由,我更看重公众享有健康生活的自由,我把后者作为自己所作判断的基本预设 预设某种价值选择之合理性的判断称为价值判断。
那么,根据是否接受价值判断为前提,逻辑推理有事实推理和价值推理之分,与之相应,存在关于世界的事实逻辑和价值逻辑由此,根据价值逻辑的差异,我们可以认为逻辑是多元的 那么,如何认识各个逻辑之间的关系,如何认识中国当代文化所遇到的逻辑窘境问题? 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中,事实逻辑和价值逻辑的地位是不一样的以亚氏形式逻辑为代表的西方逻辑产生于古希腊文化语境中,严格来讲,是一种事实逻辑事实逻辑重视证明方法,把证明方法视为获得科学知识的方法,认为科学证明能够保证被肯定的论断的有效性换言之,事实逻辑的目标在于找出科学知识和得出这些知识的依据,找出所由论证、籍以论证的根据之间联系的逻辑必然性事实逻辑是一种知者类型的文化,其中贯穿着爱智慧、尚思辨和探索真理的精神,其核心是求知,将人的本性理解为寻求有关世界整体及万物的知识,形成一种寻求理性解释而非以实际经验为依托的思维取向。
中国传统文化发端于先秦,是一种仁者型文化,它具有重视伦理与政治的总体特征,其主要内容在于社会伦理尺度与治理国家纲纪的建立和实践在以政治伦理为导向的文化传统中,长期发挥作用的不是事实逻辑,而是一种唯圣、唯上、唯书式的价值逻辑例如,在先秦,逻辑的任务在于求当取胜和审乱世之际在传统文化中,墨家辩学可谓事实逻辑研究的华章遗憾的是,辩学中绝,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人们普遍看重的是圣、上或者书的立场或态度,根据价值逻辑作出选择 一种文化模式往往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信息文化等部类其中,物质文化位于文化系统的表层,由人与自然地交互作用产生的、可以感知的生产活动及其产物; 居于文化内层的是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是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的产物,包括风俗习惯、行为规范、政治制度等,精神文化是人与自我意识关联的产物,包括价值观、思维方式、伦理、民族性格等; 信息文化则贯穿于文化系统的表里,包括文字、语言、符号、标志等。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根据事实假定或者价值假定作出选择,但是,作为传统传承下来的文化是一个整体存在物,其中任意一个部类的变革,都可能对其他部类产生深刻影响而且,语言是人类存在的家,人在说话,话在说人,语言是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无论事实判断还是价值判断,终归都要借助于语言这个载体,而语言是一个贯穿于文化系统表里的文化符号由此观之,在同一文化传统中,作为事实逻辑推理前提的对象不限于物质文化对象,作为价值逻辑推理的对象不限于制度文化或精神文化的对象;事实逻辑和价值逻辑的应用并行不悖,二者是一种共生关系,有应用旨趣之分,却不存在孰优孰劣之别 如此一来,通过量化事实逻辑与价值逻辑的比重,似乎可以更为清楚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遇到的逻辑窘境问题,或者,可以通过查漏补缺式的努力给之以解答。
但是,无论量化还是查漏补缺的想法,都已经接受了以历史积淀把握文化这一视角,其实质是对文化和文化现象作静态的解读,而这已经背离了探讨传统文化当代发展策略的方向在西学东渐的历史语境下,除了通过解读其静态存在重新认识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探讨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向及途径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遇到的逻辑问题,不是事实逻辑与价值逻辑应用份额之间此消彼长所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改革和完善二者之间共生关系的问题我们认为,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不可停留于对文化概念的描述性解释,应当关注人们对事实逻辑和价值逻辑的实际把握,接受一个动态的文化观 荷兰哲学家凡皮尔森研究所肯定的一个基本思想从符号学研究来看,语言是一种兼有指称和解释世界功能的文化符号,人们理解文化符号意义的过程因文化而异,正是这种差异造成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个体对同一对象的认知差异。
按照这个理路,人们只能在特定文化语境中把握关于对象的信息,信息是被文化符号解释过的信息,因此,文化语境决定作为推理前提的文化符号的意义,这就是文化对逻辑的决定作用反过来,文化符号是认知世界的载体,符号意义的差异可能影响个体认知或解释同一对象的过程和结果,使得不同个体对同一对象作出不同的文化解释这就是逻辑对文化的影响 崔清田教授重视分析逻辑应用对文化的影响,表现出超越对文化作静态解释的一面尤其是,崔清田教授诉诸语言诠释解读逻辑维系语言与文化之间双向关系,使得他的理论视界不限于先秦文化与墨家辩学,而是面向解读逻辑与文化的发展关系这是崔清田教授关于逻辑的文化相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