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经济学第10章 宏观经济政策教材课程.ppt
64页第十章 宏观经济政策 Macroeconomic Policy,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与工具,一、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 充分就业相当于自然失业率的失业率 物价稳定低且可预期的通货膨胀率 经济增长国民经济持续而稳定的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各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1.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的矛盾: 充分就业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高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 2.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1.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 假定总供给无限的条件下说明总需求对国民收入决定作用 需求管理主要内容: 当总需求=总供给时,国民收入达到均衡状态 当总需求总供给时,总需求过度,导致通货膨胀二、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凯恩斯主义认为,当私人经济不能自动使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平衡时,有必要依赖政府对总需求进行调节 政府对总需求的调节表现为:当总需求不足时,设法提高总需求水平,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当总需求过度时,设法降低总需求的水平,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总需求2.供给管理 包括控制工资和物价的收入政策,改善劳动力市场状况的人力政策,以及促进经济增长政策从传统财政到功能财政 传统财政没有调节经济的功能,其主要原则是:量入为出,节约开支和收支平衡。
凯恩斯主义认为,国家财政应当具有调节经济的功能,要使这一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就必须放弃传统财政的旧信条 因为,要发挥财政调节经济的作用,在经济萧条时就必然出现财政赤字;在经济繁荣时就必然出现财政盈余第二节 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一、财政政策的内容与运用 1.财政政策的机制 财政政策运用政府支出和税收来调节总需求以达到实现充分就业或物价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2.财政政策的工具 政府支出包括:政府公共工程支出(政府投资); 政府购买(政府消费); 转移支付 税收包括: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财产税和其他税收3.财政政策的运用 “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原则:,经济萧条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失 业,扩张性 财政政策,紧缩性 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 减少税 收,减少政府支出 增加税 收,增加 总需求,减少 总需求,经济繁荣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通货膨胀,,,,,二、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器,自动稳定器Automatic stabilizers又称内在稳定器Built-in stabilizers 某些经济政策具有自动调节经济使经济趋向于稳定的机制 经济萧条所得税减少,转移支付增加, 自动抑制总需求的下降; 经济繁荣所得税增加,转移支付减少, 自动抑制总需求的上升。
三、赤字财政政策,凯恩斯的政策主张是针对经济萧条和失业提出来的在经济萧条时,增加政府支出而不能增加甚至减少税收,政府必然出现财政赤字 财政赤字只能通过发行公债来加以弥补 但公债不能向公众和厂商发行,否则会抵消刺激经济的作用 公债只能卖给中央银行公债哲学”公债无害论,有人认为公债负担不仅加在于当代人身上,而且也加在后代的身上,是“爷爷花了孙子的钱”;由于不能增加税收,政府不得不举新债还旧债,最终导致通货膨胀所以,公债是有害的 凯恩斯主义认为公债无害,因为公债的债权人是公众,债务人是政府,可以说是自己欠自己债,而且作为债务人的政府是长期存在的,可以确保债务的兑现,所以,只要公债不用于战争和浪费,而用于刺激经济发展,使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公债增长速度,公债就是安全的和值得的第三节需求管理(二):货币政策,1.货币的基本知识 西方流行的货币种类: 通货或现金纸币、铸币 存款货币商业银行中的活期存款 近似货币商业银行中的定期存款和其他储蓄机构的储蓄存款 货币替代物暂时代替货币执行交换媒介职能,在经济学中一般把货币分为M1与M2: M1=通货+活期存款狭义的货币 M2=M1+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广义的货币,2.西方的银行制度 中央银行国家银行。
其职能: 商业银行的银行,接受商业银行的存款,向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并领导与监督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 代表国家发行纸币 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 商业银行其业务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代客结算,3.银行创造货币的机制 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公式 C=R/r 其中R表示最初存款,r 表示法定准备金率,4.金融市场(又称公开市场) 央行主要通过公开市场上的活动来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 金融市场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货币市场是从事短期(一年内)信用工具买卖的金融市场 资本市场是从事长期(一年以上)信用工具买卖的场所,二、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一)货币政策的机制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给量以影响利息率,进而影响总需求 假设前提人们的财富只有货币和债券这两种存在形式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运行机制,货币供给量增 加,债券价格上 升,利息率下 降,投资增加消费增加,,,,货币供给量减 少,债券价格下 降,利息率上 升,投资减少消费减少,,,,传统货币政策工具 公开市场业务 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量 再贴现政策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率或贴现条件以控制商业银行的贷款。
准备率政策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率以控制商业银行的贷款二)货币政策的工具,,,,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是最猛烈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 1、含义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2、存款准备率的变动如何影响商业银行准备金的变动,(提高存款准备率)(增加商业银行上缴央行法定准 备金量)(减少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降低商业银 行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乘数K变小)(降低商 业银行信用创造)(银根紧缩)(利率提高)(投资 及社会支出相应缩减),3、政策效果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通过决定或改变货币乘数来影响货币供给,即使准备金率调整的幅度很小,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 (2)中央银行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都是以存款准备金为基础,没有法定存款准备金,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难以正常发挥作用3)即使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由于种种原因持有超额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整也会产生效果 (4)即使存款准备金率维持不变,它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4、局限性,(1)由于准备金率调整的效果较强烈,不宜作为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的日常性工具。
(2)存款准备金对各种类别的金融机构和不同种类的存款的影响不一致因而货币政策实现的效果可能因这些复杂情况的存在而不易把握央行08.04.16日宣布,决定从2008年4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一般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至16%评论:,1、政策目的及后续走势 (1)回收多余流动性08年1季度共有1.267亿元央票到期,其中3月份到期央票分别为5660亿元;加上3月份外贸顺差回升,热钱大量涌入对此,央行除采取票据回收外,还需借助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以紧缩流动性本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将使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回收约2080亿元左右2)更好地进行逐月调控,防止信贷增长过快或失衡2008年央行对新增贷款实行逐季调控,不过,由于企业可通过资产证券化、委托贷款等方式部分规避额度控制,因此紧缩流动性对控制贷款增速和放贷节奏仍是必要的同时4月份是第二季度的首月,央行上调准备金率也是为了防止银行月度放贷失衡,更好地进行逐月调控后续政策走势:2季度仍有2次左右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 本次上调后,一般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达16%,预计08年第2季度仍有2次左右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每次0.5个百分点。
同时暂维持08年全年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上限为18%的预测2、本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流动性影响有限,对净利润负面影响约0.65% 上调存款准备金对银行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法定存款准备金增加直接导致收益减少;二是流动性紧缩后银行配置的信贷减少导致总的收益率下降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0年11月29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大型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升至18%,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再贴现政策,1、含义: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所作的政策性规定 2、内容 再贴现率的调整 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从而调节货币供给的总量3、再贴现政策如何影响商业银行准备金,(提高)(高于市场利率)(商业银行融资成 本升)(减少向央行借款)(商业银行准备金 缩)(若准备金不足)(收缩客户贷款) (减少流通中货币量)(市场利率上升) (社会对货币需求相应减少),,,,4、政策效果:,借款成本效果; 结构调节效果; 宣示效果5、再贴现政策的局限性,主动权并非只在中央银行; 再贴现的调节作用是有限度的; 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比较而言,再贴现易于调整,但随时调整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使商业银行无所适从。
公开市场业务,1、含义 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依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2、公开市场政策的作用过程,央行买入有价债券,实际投入了基础 货币,货币供应量增加,r下降,投 资与支出增加,3、优点,,主动性强; 灵活性高; 调控效果和缓,震动性小; 影响范围广4、局限性,中央银行必须具有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金融实力; 要有一个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且市场必须是全国性的; 必须有其他政策工具的配合用于操作的政策工具有:,政府债券、商业票据、中央银行的债券、外汇,存单等选择性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经济 领域或特殊用途的信贷而采用的信 用调节工具主要内容:规定保证金的比率 贷款最高额度 (1保证金比率)证券交易额,证券市场的信用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手段:规定首次付款的最低金额 规定分期付款的最长期限,不动产信用控制,规定商业银行对不动产放款的最高限额,每笔放款的最高限度,每笔放款的最长期限以及第一次付款的最低限额,(三)货币政策的运用 “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原则:,经济萧条 总需求小于总供给 失 业,扩张性 货币政策,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 降低再贴现率 降低法定准备率,增加 总需求,,,经济繁荣 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通货膨胀,紧缩性 货币政策,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 提高再贴现率 提高法定准备率,减少 总需求,,,三、货币主义政策,货币主义传递机制与需求管理不同 货币主义的基础理论是现代货币数量论,即认为影响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不是利息率而是货币量。
前提:人们的财富具有多种形式,包括货币、债券、股票、住宅、珠宝、耐用消费品等在这一假设前提下,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主要不是影响利息率,而是影响各种形式的资产的相对价格,从而影响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 货币本身是经济失调的根源因而,货币政策不应该是多变的,应当以控制货币供给量为中心,实行“简单规则”或“固定规则”的货币政策第四节 供给管理政策,一、收入政策: 有人认为现在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工资收入增长过快所推动的,因而主张限制工资收入的增长,使其增长率不致于高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 具体措施有:工会和企业自愿达成限制工资增长的协议;政府直接管制、直至冻结工资和物价;以税收作为奖励或惩罚遵守或超过工资增长率界限的企业和个人1.工资指数化 是指工人的货币工资随物价指数浮动,按照价格指数自动调节收入的一种工资制度 实施办法是以工人的货币工资与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指数挂钩,并把具体挂钩的办法、挂钩指标的计算等通过法定形式或法规确定下来,以期保证工人的实际工资收入不受价格上涨的影响二、指数化政策,,2.税收指数化 是指按照每年消费物价指数的涨落,自动确定应纳税所得额的使用税率和纳税扣除额,以便剔除通货膨胀的名义所得增减的影响。
三、人力政策,有人认为现在的失业主要是结构性失业或摩擦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