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上海市16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汇编:古诗鉴赏.docx
19页2022届上海市宝山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线下)(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1—13题8分)中夜 (唐)杜甫中夜江山静,危楼望北辰长为万里客,有愧百年身故国风云气,高堂①战伐尘胡雏②负恩泽,嗟尔太平人[注]①高堂:统指华屋;另一说,杜甫屋②胡雏:叛乱的安禄山11.下列关于本诗体裁、题材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1分)A.近体诗 B.古体诗 C.怀古诗 D.边塞诗12.下列关于本诗风格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刚健苍劲 B.清新俊逸 C.沉郁顿挫 D.雄奇瑰丽13.本诗是怎样表现家国情怀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5分) 11.A【解析】全诗八句,每句五字;中间两联对仗;押韵符合近体诗标准12.C【解析】“沉郁”指情感深沉强烈,“顿挫”指读起来给人以跌宕之感13.【答案】本诗首联以夜半不眠、高楼北望状写对国家山河的热爱与担忧颔联直叙自己漂泊的久远,直抒虚度年华的哀痛颈联以“气”“尘”意象写国和家的乱离、残破,蕴含深重的悲愤尾联叙述感叹,表达对叛乱者的憎恨和对国家太平的渴望解析】从“怎样表现”和“家国情怀”两方面评分。
怎样表现”不必面面俱到如果笼统概括全诗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结为一体表达爱国情怀,可给1分首联的“怎样写”可以表述为“赋”的手法、衬托(静)、象征(北辰)乃至动作细节等;颈联可以表述为“比喻”(风云气、尘) 2022届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线下)(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九月十日即事① 骊山绝句(唐)李白 (宋)苏轼昨日登高罢, 功成惟欲善持盈,今朝更举觞 可叹前王恃太平菊花何太苦, 辛苦骊山山下土,遭此两重阳②? 阿房才废又华清注释】①此诗当为李白在当涂(今属安徽)龙山登高时所作作者已于前一日登过一次龙山,并作了首《九日龙山饮》此次属于第二次登上龙山宴赏李白曾两入长安,皆不得志②两重阳:古时重阳节有采菊宴赏的习俗重阳后一日宴赏为小重阳12.下列关于这两首诗歌形式特征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1分) A.均为近体诗 B.均押平声韵 C.均无对仗句 D.均首句入韵13.下列关于这两首诗歌的内容与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 李白诗歌中的“登高”、“举觞”,写的是重阳一日内的活动B. 李白诗歌以“昨日”“今朝”相对来表现时光匆匆流逝之感C. 苏轼诗歌首句指出统治之道,与后文构成铺垫与对比的关系D. 苏轼诗歌中的“叹”字表达对“前王”太平伟业不再的感慨14.李白诗中有“菊花何太苦”,苏轼诗中有“辛苦骊山山下土”,请赏析这两首诗中“苦”字的妙处5分) 12.(1分)D13.(2分)C14.(5分)答案示例:李诗菊花之“苦”,为菊花两遭采撷之苦1分)表面上同情菊花,实则暗写自己屡遭不幸;表面幽默诙谐,实则悲苦感伤(1分)苏诗山土之“苦”,前一次因兴建阿房宫,后一次因兴建华清宫(1分)表面上同情骊山之土,实则讽刺统治者穷奢极欲,隐含对民众遭受横征暴敛的同情(1分)两首诗皆以拟人笔法,表达曲折而又意味深长(1分)评分说明:两首诗“苦”字内涵各2分,效果1分 2022届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线下) (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2-14题 ——————〔元〕 曹伯启良月九日夜,与吉甫提举宿王氏精舍,风雨不寐闻寄令弟潜夫同知佳章,骨肉之情,蔼然具见,令人讽诵不已,别后次韵写怀营营薄宦成何事,雪点乌纱月照襟。
南北十年离别泪,田园一片去来心衰杨岸口嗟兴废,逝水矶头阅古今浊酒未能浇磊磈,棹歌终夕伴长吟12.根据诗意,适合做本诗题目的一项是( )A.归园田居 B.登高望远C.月夜抒怀 D.咏柳怀远13.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待缘起,表达选择仕宦之路的后悔B.颔联对仗工整,离愁别情交织着故乡之思C.颈联托物言志,柳树荣枯隐喻了古今盛衰D.尾联乐景写哀,欢畅豪饮反衬出落魄哀情14.小松不理解诗中“棹歌”的意思,查词典后发现“棹歌”有两个义项:①行船时所唱之歌;②指《棹歌行》,乐府相和歌辞的一种唐骆宾王:“相思无别曲,并在《棹歌》中结合诗序与诗作内容,替他选择合适的注释,并阐明理由 (三)(8 分)12. (1 分) C13. (2 分) B14. (5 分)答案示例一: 选择注释 1这里指行船时的歌声, 而不是歌曲名称诗人良夜不成寐,由友人的寄信勾起对家园的思念,感慨仕途无望, 感古伤今、蹉跎失意,即使以酒浇愁也无 法浇灭闷愁,行船歌声的哀婉与诗人心境不谋而合注释 2 指曲子,不合惯常用法,且《棹 歌行》曲子相思之意,涵盖不了本诗丰富的内蕴。
因此, 选注释1更好评分说明: 依据应答的整体表现按等级,给满 5 分为止答案示例二:选择注释 2,诗人用代表相思之曲来排遣远离亲人、家乡、仕途不展,蹉 跎岁月的苦闷《棹歌》 中的思念,是抚慰自己心灵的音符,与诗人心境相符 , 因此诗人抒 发出棹歌终夕相伴的遥想,正是凝聚复杂情思的寄托物, 并不实指行船时所唱歌声评分说明: 依据应答的整体表现按等级给满 4 分为止2022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线下)(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中吕】普天乐·远村归帆(元)徐再思远村西,夕阳外倒悬一片,瀑布飞来万里程,三州界走羽流星迎风快,把湖光山色分开飞鲸涌绿,樯乌点墨,江鸟逾白 【双调】寿阳曲·远浦帆归(元)马致远夕阳下,酒旆①闲,两三航未曾着岸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注:①酒旆:酒旗12.下列书籍中可以同时收录上述两首作品的一项是()1分)A.《宋元长短句》B.《元代小令选》C.《元四家散曲集萃》D.《元杂剧套曲全鉴》13.对两首作品的写作手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普天乐》以动景反衬静景B.《普天乐》以实景催生虚景C.《寿阳曲》拟人与对比并存D.《寿阳曲》嗅觉与视觉连用14.两首作品的内容都写“归帆”,但作品意境有明显差异,请对此加以分析。
5分)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12.B(1分)13.D(2分)14.两首作品的内容都写“归帆”,但作品意境有明显差异,请对此加以分析5分)评分细则:归帆场景描绘(特点)+诗人情感+整体概括意境特点,一点一分,给满为止《普天乐》中远景着眼,写壮观如瀑布的船队,快如飞羽流星的船速,船在水中跃动,立于樯杆的乌鸦和翱翔于湖面的白鸟(动态、快速、热闹);表现出渔民们打渔满仓归来的欢快之情(喜悦、满足……)传达出宏阔明快的意境而《寿阳曲》则选取归帆之后情景,天色已晚,落花纷纷,水面飘香,连围着打渔者买鱼的人群都已经散去了,作者用静景表现岸上生活;表达出了闲适之情(安宁、满足……);传达出淳朴宁谧的意境 2022届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线下)(三)(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宾至(唐)杜甫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①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②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注释】①钟惺评曰:首联第二句,“惫语,尽傲尽狂②沈德潜评曰:颔联第一句,“自谦实自任也客至(唐)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①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②。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注释】①黄生评曰:首联“经时无客过,日日有鸥来,语中虽见寂寞,意内愈形高旷②钟惺评曰:颔联“二语严,门无杂宾,意在言外矣12. 下列关于两首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二诗均采用情景交融、景中融情的写作手法B. 二诗皆包含见客而喜以及主客相得两个层次C. 《宾至》来客身份尊而《客至》来客关系近D. 《客至》较《宾至》更含蓄自然、语意蕴藉13. 两首诗歌字里行间隐藏着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与相关注释作多角度分析答案】12. A 13. 由所处之幽僻,待客食物之粗薄,可见主人公困病交加,颇为潦倒;由“群鸥日来”可见主人公远离世俗之高洁志趣;所来之“佳客”及“花径不曾缘客扫”,可见主人公交友之雅;“岂有文章惊海内”的自谦语中暗寓以文章自许的自信;由待客之“无兼”“旧醅”“粗粝腐儒餐”,可见主人公之率真自然,不卑不亢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二诗均采用情景交融、景中融情的写作手法”错,《宾至》全诗直叙情事,描写作者于僻居老病之中有贵客不期而至而竭诚款待情事。
没有采用情景交融、景中融情的手法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百年粗粝腐儒餐”可知,主人公草堂初建,居幽而地僻,有客来访,“老病人扶”,“再拜”起伏,实感艰“难”,诗中明显表现出年迈多病,不胜应酬之苦,待客只能用粗茶淡饭,可见主人公困病交加,颇为潦倒;“但见群鸥日日来”,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日日与山水鸥鸟为伍,显出与世相隔的心境;“佳客坐”“花径不曾缘客扫”,“佳客”指尊贵的客人,“花径”指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可见主人公交友之雅;“岂有文章惊海内”意思是,我老朽之人哪有名动天下的文章自谦语中暗寓以文章自许的自信,傲岸之态可掬百年粗粝腐儒餐”意思是,我一生食“粗粝”,身为“腐儒”,款待不周,还望多多包涵;“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可见主人公之率真自然,不卑不亢 2022届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线下)(三)(8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感遇十二首①(其七) (唐)张九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落梅②(宋)刘克庄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注]①此组诗是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 ②此诗是诗人遭贬任建阳令时所作,建阳地处南方,当时属荒僻之地12. 下面对两首诗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都是咏物诗 B. 都是近体诗 C. 都押5个韵 D. 都是讽喻诗13. 以下关于语言风格的评价对两首诗歌都适合的一项是( )A. 慷慨激越 B. 凄怆悲愤 C. 温雅醇厚 D. 委婉深沉14. 赏析这两首诗歌的尾联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答案】12. B 13. D 14. 同:抒情委婉,寄寓深沉异:张诗以反诘收束全诗(运用对比),人们只忙于栽培桃树和李树,以“受人冷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