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地区玉米生产状况分析与发展对策.docx
13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陇东地区玉米生产状况分析与发展对策 陇东地区玉米生产状况分析与进展对策 野宏巍 甘肃省庆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陇东地区地处甘肃省的东端,位于西北黄土高原沟壑区,温带半润湿大陆性季风气候,为典型的半润湿偏旱雨养农业区玉米是该区仅次于小麦的其次大粮食作物,隶属我国北方春播玉米区近年来单产、播种面积和总产均有较大增长,1996年平均单产5100.0kg/hm,为陇东地区历史最高水平1998年播种面积6.34万hm,总产26.0万t,均创历史最高水平2000年陇东地区遭遇历史上罕见的春旱,玉米播种面积下降至4.46万hm,平均单产3665kg/hm,总产降为15.9万t玉米具有光合作用效率高、干物质累积多、产量高等优点,且养分丰富、用途广泛,是重要的饲料、食用及工业原料作物进一步进展玉米生产,对于粮食生产和工业原料供给、促进畜牧业进展以及振兴农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1 条件、潜力 1.1 适种区域较广,光热降水条件适合 陇东地区种植玉米的主要限制因素是热量和降水,除北部海拔高度大于1750m的丘陵山区,气候冷凉,年平均气温低于7℃。
≥10℃积温小于2500℃·d,降水偏少,不能种植玉米外,全区宏大川、塬、浅山区光照充沛,热量丰富,年日照时数2250~2600h,年平均气温7~10℃,≥10℃积温2700~3200℃·d,无霜期140~160d,降水量500mm左右,主要集中在7、8、9月份,都分别适合种植不同熟性的玉米品种这些地区共有耕地44.4万hm,是目前玉米播种面积6.19万hm(1999年)的7倍多,为进展玉米生产供给了广阔的土地条件陇东地区虽春旱频繁发生,但雨热同季,降水的分布有利于苗期需水量小,后期需水量大的玉米生长,早、中、晚熟玉米均能充分利用水热资源,达成高产稳产的目的据有关资料证明,这一地区春玉米光温生长潜力可达18.75~22 5t/hm热量一季有余,两季缺乏,但通过提升栽培技术,大多数地域光热降水资源有利于小麦玉米套种、油菜茬或麦茬复种夏玉米的生长和高产稳产研究说明,该区冬小麦套种春玉米对太阳辐射的利用为369.6kj/cm,比单作小麦、玉米分别高33.7%和9.7%,水分利用效率为1.02kg/mm,比单作小麦、玉米分别高75.9%和3.0%,一般比单种小麦增产40%~60%,比单种玉米增产10%~30%。
而目前该区小麦套种玉米面积只有0.75万hm (2000年),复种夏玉米面积也仅1.1万hm (1998年),可见,该区玉米生产是有很大潜力可挖的且在玉米成熟、收获阶段及收获以后,大多以晴天为主,籽粒都能适时地得以充分枯燥,不仅不会发生霉烂,而且在品质和色泽方面要比人工枯燥优越得多土壤以黑垆土、黄绵土为主,耕作土层深达150~250cm,耕性良好,布局疏松,保肥蓄水才能强,是 2 2 2 2 2 2 2 2 2 2 适合玉米生长的良好土壤,只要提升耕作技术,增加投入,就可较大幅度地提高玉米产量 1.2 玉米种植历史悠久,栽培阅历丰富 据史料记载,陇东地区栽培玉米已有四百二十多年历史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农人积累了丰富的栽培阅历,创造了一套精耕细作的栽培措施,加上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全区玉米平均产量由解放初期的840.0kg/hm提高到现在的4020.0kg/hm (1999年)该区于1982年开头在种植玉米上应用地膜笼罩栽培技术,由于其具有显著的增温、保墒、促苗,防冻等效应,产量可提高60%~90%,受到各级党、政部门的高度重视,使这项技术进展很快,由1986年的220hm扩大到1995年的3.29万hm,2000年种植面积达成4.36万hm,每年平均以1.1倍的速度递增,年均增长2.90万hm,占玉米播种面积的比例由起初的0.82%上升至现在的97.7%,该技术的应用,使玉米种植区域不断扩大,海拔由1400m升到1700m,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当地自然气候特点的地膜笼罩栽培体系。
根据全区生产、地力、气候等条件,不断研究总结出的深松、深翻、施足底肥,伏秋早耕深耕、秋冬挖窝埋肥、冬春镇耱保墒等与地膜相配套的耕作栽培措施充分利用当地有利的气候资源和浇灌条件,创造和应用了小麦玉米带状种植、油菜茬、麦茬复种夏玉米等耕作制运用这些阅历和措施,创造了不少旱地高产典型,1992年正宁县永正乡种植的1.7hm撮苗玉米,平均单产16305kg/hm;1997年宁县新华乡种植小麦套种春玉米66.7hm,平均单产14625.0kg/hm (小麦6375.0kg/hm,玉米7980.0kg/hm);1996年宁县早胜镇油菜茬复种玉米201.0hm;平均单产7500.0kg/hm;1998年环县环城镇麦收后复种早熟玉米1.5hm,平均单产9060kg/hm,1995年镇原县曙光乡麦后移栽养分钵玉米1.8hm,平均单产7110.0kg/hm 2 2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1.3 具有确定的玉米科研技术气力 在栽培技术方面,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不断研究总结出的玉米膜侧栽培、全地面地膜笼罩栽培、小麦套种玉米组合等集流增墒、增产、增效技术在生产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正宁县在生产实践中总结提出的覆膜撮苗种植技术,突破了玉米传统的种植模式,密度由3.0万株/hm提高到6.0万~7.5万株/hm,使全区玉米生产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是该区在推广地膜玉米中的一大创新,促进了覆膜栽培技术的进展,已在全区大面积推广应用,2000年撮苗种植面积达成2.46万hm,占年播种面积的55.1%,表现出显著的增产效果和应用潜力。
在品种选育方面,庆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具有丰富的玉米育种阅历和确定数量的抗旱性强的种质材料,已选育出庆单37、38、39、40号等大量优良品种,加上从全国各地引进的中单2号、掖单系列、豫玉22号、沈单10号、户单4号等品种,促进了全区玉米生产的进展另外,在带状种植研究、优良品种推广、病虫害防治、地膜笼罩试验等方面的工作和成果,都已经或将推动玉米生产的进展 2 2 2 2 问题、差距 2.1 玉米生产目标单一,商品率低 目前陇东地区玉米供应已由过去全面短缺进展为布局性短缺和相对过剩并存,主要表现在粮食型玉米比重过大,占90%以上,玉米“卖粮难”的问题日益突出饲料型玉米包括优质蛋白玉米、专用或兼用型青饲、青贮玉米等比重过小,约占5%~10%,饲料转化才能低果蔬玉米包括甜玉米、笋玉米、糯玉米等仅有零星种植,不能得志人们的需求这种以粮食为中心和为吃饭而生产粮食的传统玉米生产格局,阻隔了其与工业、商业等产业之间相互联系玉米产量低,生产费用大,商品率低于30%,全区年产8.0万t的玉米饲料加工企业开工才能缺乏50%,致使2000年全区混合作饲料产量仅2.34万t,而每年有6.5万t玉米由农户直接饲喂畜禽,报酬率低。
除少量制糖、酿酒用玉米外,“九五”期间开头筹建的年产5万t玉米淀粉的西峰市玉米淀粉厂至今未能投产,玉米的生产经营和扩大再生产的才能特别低下,这种较落后、低效益的传统玉米种植业,严重地阻碍了玉米生产的进一步进展 2.2 种子生产不适应玉米生产进展的需要 根据近几年的试验示范看,我们选育的中早熟玉米单交种庆单37号(峰261×Mo17),与较有影响的户单4号相比,产量根本持平,但品质较优,赖氨酸含量为0.30%,且早熟3~5d晚熟玉米单交种庆单40号(7941 1 1 1×76121 1 3 1),产量略高于中单2号,但品质优良,它的蛋白质、粗脂肪、赖氨酸比其高0.28%、0.57%、0.01%,且比中单2号早熟5~6d,与目前甘肃省各地推广的高产品种豫玉22号相对比,它的穗粒数、出籽率、双穗率比其增加9.5%、2.3%、15.5%,穗长和千粒重比其低3.8%、11.4%,籽粒产量相差2.5%~3.5%,稳产性能方面比其稳定10.5%~15.4%,且品质较其优良,蛋白质、粗脂肪、赖氨酸比其高1.27%、0.12%、0.02%,适应性更强,比其早熟8~11d综合说明,我们选育的品种已广相互脱节,对自育新品种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致使自育品种年制种面积不超过33.3hm,制种产量仅15.0万~17.0万kg,约占全区正常年需种量225.0万kg的6%~7%,其它均为外引品种。
中单2号引进本区已有20多年时间,目前仍占播种面积的80%以上,由于常年制种、常年种植、更替缓慢,已展现种性退化,大面积感染玉米矮花叶病等不利因素,难以在生产上持续利用因而,加强、加速中单2号玉米优质抗病接班品种的选育与推广步伐,是玉米生产上一项特别紧迫的任务 2.3 农业根本设施脆弱,抗御自然苦难才能差,单产水平低而不稳 陇东地区玉米生产虽然取得很大劳绩,单产水平较前些年有较大提高,但由于农业根基设施落后,全区有效浇灌面积只有3.60万hm,仅占耕地面积的8.0%,在总耕地中,属于中低产田的面积 2 2 25.0万hm,占56.2%,加之自然资源未被充分利用,玉米降水利用效率仅为0.35~0.50kg/mm,而在同一生态条件下,高的可达1.5~3.0kg/mm,玉米生产经不起大苦难的考验,始终在较低水平徘徊如在正常年景下(1998年),全区玉米平均单产4110.0kg/hm,较当年全省平均单产4851.2kg/hm 2 2 2 2 低15.2%,较当年全国玉米平均单产5209.6kg/hm低21.1%,与陇东地区河西玉米生态区(酒泉、张掖、武威)平均单产水平9189.0kg/hm相比,低55.2%。
陇东南部地区土壤、水肥条件较好,平均单产超过6000kg/hm,中北部自然条件较差,单产水平在3500~4500kg/hm,大面积中低产田,投入缺乏,管理粗放,影响了玉米生产的均衡进展且产量不稳,年际间变幅大,如1995年特大干旱,玉米较上年减产41.7%,1997年干旱年份,中后期的持续干旱使玉米授粉、籽粒灌浆严重受阻,平均单产较上年降低46.4%,总产裁减36.1%,2000年展现全区历史上罕见的春旱,大面积玉米无法下种,面积较上年裁减27.9%,总产裁减35.9%,玉米生产不稳定的问题特别突出 3 陇东进展玉米生产的思路与对策 增产玉米既是增产粮食,更是增加精饲料供应,面对黄土高原粮饲供需冲突的双重压力,为实现粮饲安好,玉米是最梦想的粮、经、饲兼用“多功能”作物,将优先得到进展,即通过大幅度增加粮食产量来保障饲料资源的有效供应,丰年可供饲,歉年可作粮在陇东目前种植的几种主要作物中,以玉米单产最高,且偏差系数最小,应适度扩大其种植面积,其方向主要在于种植制度改革,扩大油菜茬、麦茬复种玉米面积,大力进展小麦玉米间作套种,努力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大力进展饲料工业和玉米加工业,以加工增值和加快流通促进玉米生产的经济效益,走玉米多元化生产和种加养销产业化的可持续性进展道路,并分散营销风险,稳定农人收入。
据此,“十五”期间乃至更长时间全区玉米面积应稳定在6.67万hm以上,逐步进展到8.0万hm,平均单产提高到6000.0kg/hm左右,总产45.0万t以上 2 2 2 2 2 2 实现上述目标,务必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解放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