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doc
7页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曾对800名男生进行了30年的跟踪研究他发现这些人中成就最大的20%和成就最小的20%之间最明显的差别,不在智力水平,而在于是否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而在我们每位教师都有考虑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发生的中小学生出走、自杀、犯罪现象却屡见不鲜于是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了每位教师的任务那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广大中小学教师,不仅要具备相关的知识,更要具备健康的心理,很难想象,一个自身心理不健康的老师,能教出一群心理健康的孩子 而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却是不容乐观的,据有关资料统计,40%以上的教师存在着不等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疏导工作,成为师资队伍建设的又一课题 有这样一些教师,他们恨铁不成钢,有份强烈的“责任心”要求每一位学生都温顺地听从他的教诲,不允许学生个性的发展,更不能容忍学生的顶撞和抵触,学生天经地义就得听老师的,不能平等看待学生,只要学生稍有不敬,听课不认真,成绩不过关教师立即火冒三丈,心态失衡学生就会遭到体罚或变相体罚有关报道:某教师因学生不遵守纪律,要看看学生的脸皮有多厚,就用小刀剐学生的脸。
还有的让学生打学生等等都说明了过于强烈的责任心导致了教师心理失控,带给学生的将是说不尽的伤害学生还能再信任这样的教师吗?还能愉快学习吗?自尊心、自信心能不受到伤害吗?在他们天真活泼的心灵上能不留下阴影吗? 还有一些老师迁怒于学生由于与其它教师有矛盾,嫉妒同学科,平行班的教师或者学校的考核平价不科学,不合理,内心承受不住,于是把成人间明争暗斗、勾心斗角,相互抵毁的言行带进了课堂还有在社会上和家庭中受到的怒气和怨气,都发泄到学生身上,这种内心陕隘的老师怎能教出待人真诚、心胸宽阔的学生,怎能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还有的教师置教学任务不顾,把对社会的不满带进课堂,宣讲自己对社会的看法,他们个人主义膨胀,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社会,看待他人,看不到社会的光明面,在这样灰暗的心理下,必然言行偏激,甚至把这种不良的言行、思想、看法灌输给学生,直接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以上所述可能有些是师德问题,但也说明了有些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如何解决?应对症下药,进行疏导和帮助,根治顽疾 首先教师要学会自我排解,要认识到健康的心理是教师必备的素质,心理不健康将会影响一批批学生经常开展自我分析,自我检查,“日三省吾身”,时刻提高警惕,战胜自我,培养自己开朗豁达的个性,主动与学生、同事、领导沟通,交流,争取大家的理解和帮助。
努力工作,多出成绩,用他们的恳定、赞扬来战胜自己的嫉妒心丰富自己的业余爱好,陶冶情操做一个心平气和,心胸开阔的人 其次就懂得宣传在工作上,生活中遇到不顺利的事受委屈是难免的,知识经济加剧竞争工作压力大人人都有关键是找到正确的途径来宣传可以和家人、朋友聊天,把心中的怨气说出来,让家人和朋友用爱来安慰自己,还可以适当运动,在运动中让不快随汗水流出来还可以去旅游,在旅途中放松心情,把坏情绪仍给大自然,把祖国山河的美好带回来总之只要不伤害、影响他人、社会,适当的发泄,对心理健康是有好处的 最后,就是要营造一个健康的校园人际关系教师之间、师生之间要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多一些关心和帮助教师对学生要有一颗父母心、宽厚心,对于孩子没什么不可饶恕的错误迟到、早退、做错题、调皮、捣蛋、不听话都是可以理解的,要允许学生犯错关键是用恰当的方法让其改正对于心理有问题的老师,其他教师和学校领导不能一味指责、训斥、处罚,而应运用心理学知识为其想办法、找原因、帮其改正 国家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而健康的心理又是高尚品德的必备基础一个心理有问题的教师如何能为人师表,如何能创造性的培养人才。
为了我们的学生个个都成为有责任感、有信心、有恒心、积极乐观而上的人,就让我们从现在,从自身做起,克服不良心理,树立健康向上的心态师生之间不了解,缺乏情感基础,既无爱,也无恨,有一定的心理距离,彼此很少接触,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样子;或师生之间彼此还产生了消极的认识,从而导致不满、敌对情绪的滋长和行为上的对抗,这二者都是教师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有的教师不热爱工作和学生,或由于工作压力大,对学生态度粗暴,讽刺挖苦打骂学生,造成紧张对抗的师生关系不良的师生关系会损伤学生的身心健康;不良的师生关系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良的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师生关系会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案例分析:一个学生上课不认真,学习无兴趣,临近中考,一位教师在上课期间,看到此情景,非常生气,马上发火,和学生发生冲突,并扔了学生的书,甚至还打了该生这是教师心理不健康的体现,如此一来,使学生产生反抗和敌对情绪,造成紧张对抗的师生关系相比,另一位教师的做法是,找一个合适的机会,用身体语言提醒他,如摸摸学生的头等,以微笑面对他,并和学生进行课后心理沟通,还进一步了解造成他上课不认真的原因原来该生最近上课老是走神,是因为家中出了事,父母被人追债离家在外,使他心理感到十分担心、恐慌,以至影响了他的学习。
这位教师细心地去引导他,并积极地帮助他度过生活难关,还联系他的其他长辈来监督他因此,该生在思想上学习上有了明显的进步,对老师也充满了感激之情,这位教师的做法呵护了一个受伤的心这不仅是该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的体现,而且也是他以自己的健康人格去影响教育学生许多教育案例表明,教师良好的性格,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的老师,对学生的心理会产生积极的有益的影响综上所述,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构建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平等、信任、理解、宽容、真诚”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教师要以平等的观念对待学生,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以自身健康的人格、气质、素养等去影响和教育学生,促使他们成为心理健康的一代 一、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及表现 目前,关心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被人们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至今尚未引起社会的重视由于我们对教育关注的焦点是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长期以来教师缺乏来自社会各界的关心与爱护,使教师的身心处于各种无法排解的紧张状况和矛盾之中,时刻威胁着身体的健康,加之教师自主解决问题的主动意识性和自我保健意识较差,致使部分教师的心理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应该肯定,我国教师身心状况的主流是健康的,但也不能否定在许多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有教师心理不健康的现象据权威统计显示:30%—40%的教师经常性处于情绪波动之中,15%有心理问题,7%有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经构成心理疾病,也就是说,有1/5的教师是在病态下走上讲台,走进课堂的由此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的现实问题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职业角色问题有些教师虽然在从事教师工作,却并不喜欢自己的工作,缺乏职业自豪感另外,社会要求教师为人师表,教师常常不得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而职业的神圣感和实际社会地位间的反差,不可避免地使教师产生内心的角色冲突,导致他们工作中缺乏热情,不积极且效率差,缺乏进取心和责任感,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得过且过的心理严重 2.抑郁虽然新课改革已进行了几年,但评价体系还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功利化的教育观、高升学率的质量观、高学历的人才观,依然使教师承受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像三座大山压得教师喘不过气来,同时近年来,教师岗位竞争十分激烈,量化考核、职务职称评定、竞争聘任上岗、末位淘汰等措施,使不少竞争失败的教师心理失衡,精神不振,抑郁沮丧。
3.付出与获取的反差造成心理矛盾中小学教师工作任务繁重,付出劳动很多,但由于文凭、职称、收入等实际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使一些教师感到困惑虽然近年来教师的社会地位、物质待遇有了很大提高,但还远未达到较理想的程度很多教师与自己的同学、朋友相比,收入、住房都逊人一等,内心很不平衡这种职业劳动价值与职业劳动回报的矛盾,加剧了教师的心理冲突 4.交际不适教师的人际交往以师生交往为主,多处于校园之中,人际关系单调、狭窄,教师群体成为孤立、封闭群体,与社会的联系和参与的社会活动较少据调查,教师在校内除工作关系外,经常与他人交往的只有6.99%,在校外与他人经常交往的只有14.69%,且在人际交往中有不适感觉,表现出固执、偏激、好为人师等不良倾向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还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学生认同的楷模,在师生日常接触中,最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心理健康的教师能通过教学历程影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也健康发展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是无法满足别人以及他自己对自己的所有要求的而且,许多期望,包括教师自己对自己的期望都是非常极端的比如,一位数学老师或许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完全掌握某节课所教的数学理论,他也知道有许多他所无法控制的因素使这种希望不能实现然而,在整年的数学教学中,他都怀有这个希望,而且,他的行为也表现出似乎这个目标是可以达到的但是,他也许会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对自己的期望做一些调整他不再幻想张三和李四能学得一样好,毕竟他们的数学抽象能力相差很多而且,班上还有几个学生似乎根本就没想学数学当然,他仍然很关心这些学生并给他们一定的压力,让他们知道,他希望他们努力学习,需要的话他会尽力给予帮助 那么,期末考试的结果是,班上有60%的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数学理论,20%多的学生可视为勉强过关,还有几个根本就没弄懂他失败了吗?这有赖于他对“失败”的主观看法有两种可能,他或许对自己非常苛刻,觉得远远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他或许会对自己感到满意:我已经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得很好了 采取先前想法就会有挫折感,体验到不安、焦虑等负性情绪,而采取后一种想法却能心安理得地继续工作这里想说的是,教师应该正确的认识和评价生活中所谓的“失败”。
很多时候,这种失败实际上只是教师个人主观上体验到的挫折,不一定是客观的 二、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可以说导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这儿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文化观念的压力在我国的传统价值文化里,“敬业”与“奉献”等价值观念在长期的文化历史积淀中,已经成为社会对教师的职业期待,同时也成为从事教师职业的人的基本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而且这些价值观念通过文化的传承已内化为教师自身的道德要求于是,对教师的要求就固定化为教师应该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具有“人梯精神”人们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却没有考虑到教师作为一个普通人,拥有七情六欲,合理的物质要求;人们要求教师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去爱每一个孩子,却没有顾虑到教师作为父母,同样担负着家庭的负担,对自己子女的关爱;人们要求教师甘为人梯,默默培育下一代,却没有顾及到教师也有自我实现的梦想教师必须“为人师表”,不能有半点差错这种观念无形中将教师职业理想化、完美化,使教师的精神负担高于其他职业的人群由于片面地强化这一充满理想追求的“价值目标”,而忽视了教师职业的社会性的一面,使教师职业缺少生动性和主体性,这无形之中就增加了教师的心理负担与压力。
2.激烈的角色冲突在传统的教育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知识的拥有者、传授者,但在高度发达的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