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典诗歌导读方法例谈.doc
6页古典诗歌导读方法例谈 南宁市十三中 蔡小梅 [摘要]: 中学古典诗歌“倒金字塔原理”导读法,最大的特点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它可分为三个步骤:一、理解句意,感受诗歌形象;二、品味语言,领悟诗歌思想内涵;三、体味诗歌艺术魅力,创造诗外意境实施的方法有: 口述诗意,创设氛围;品味语言,分析形象;描图绘画、创设意境;静听音乐、启发想象[关键词]: 古典诗歌 倒金字塔原理 创造性思维 口述诗意 品味语言 描图绘画 静听音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全国通用语文(试验修订·必读)教材要求:高二年级要着重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其中鉴赏诗歌的能力要求达到: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 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可以运用“倒金字塔原理”导读方法进行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它分成三个步骤:一、理解句意,感受诗歌形象,着重培养学生对诗歌基本内容的把握与理解;二、品味语言,引领学生进入诗中意境,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人情感,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三、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根据诗中意境创造诗外意境,着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这三个步骤越是往上,其教学内容也越丰富,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越得到更大的训练与提高,呈现出“倒金字塔式”趋势因而称它为“倒金字塔原理”导学法如下图所示: C 第三步 (创造诗外意境) B 第二步 (品味诗歌语言)A 第一步 (理解诗歌句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这种导读法最大的特点是在“理解、品味”的基础上,侧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使学生的一般思维逐步上升为创新思维显然,这是一种符合当前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方法但是,当前许多中学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往往只停留在第一和第二步骤的教学上,只注重引导学生对诗歌句意的“理解”与对语言的“品味”,满足于诗内意境的把握,忽略了引导学生对诗外意境的“创造”须知,一个人的综合智力集中体现在他(她)的创造能力上创造能力越强,人的智力就越高如果诗歌教学只注重“理解”而忽略“创造” ,长此以往,这种违背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势必会给学生造成思维定势,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是没有活力且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学生。
对于高考应试,这种教学方法也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应考能力纵观2002年以来的语文高考,古典诗歌考题题型已由以往的客观选择题转变为侧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检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观文字表述题,其难度相对加大,要求相应提高因此,我认为中学古典诗歌教学应该在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综合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能局限于对诗歌本身意义的理解,而应由诗内延伸至诗外,创造诗外之境,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我曾通过以下方法来进行“倒金字塔”式导学,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现分别简介如下: 一、口述诗意,创设氛围 初读一首诗,学生脑海中呈现的诗歌景象往往是单调的、零碎的和模糊的,因为其思维往往处于无绪、零散的状态所以,教学中应首先让学生读熟诗歌,理解句意,品味语言,然后根据原诗口头表述诗中的人、事、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诗歌景象进行创造、加工、组合,把原来单调的、零碎的和模糊的景象组合成一幅完整清晰的画面,让学生置身于其中,揣摩品味自己融于诗中的心境,或悲伤或喜悦,或沉郁或激昂,或幽怨或欢快,与诗人在情感上产生某种共鸣,进而挖掘出诗外之意,创造出诗外之境。
以下仅以《迢迢牵牛星》教学为例全诗内容是:“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首诗写的是牛郎与织女不能相会倾诉衷肠而只能隔河相望的相思之苦对于牛郎织女的传说,学生并不陌生可我还是在理解品味的基础上,叫一学生进行口述,以营造出一种悲凄的离别氛围,让全班学生进入这一氛围之后,好好地感受两个相爱的人只能遥望而不能相诉的相思愁苦正当学生身临诗境感受二人的悲悲切切的情感时,我便进一步引导学生:“牛郎织女如此相亲相爱却为何分离?是谁造成二人分离的悲剧?”学生在我的引导下积极思考起来:王母娘娘是制造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从现代社会来说,二人可以不分离,但在汉代的孝悌至上、父母高于一切的封建礼教中,分合由不得二人此时学生们认识到:王母娘娘不再是具体的一个人,而是某种社会制度的象征至于王母娘娘为何棒打鸳鸯、活活折散幸福的一对的问题,学生从牛郎织女二人的身份地位去思考:一人一仙,一地一天,二人身份地位高低有别,正是这种“门不当、户不对”的悬殊地位,造成了双双被王母娘娘活活折散,生作死别的悲剧同时学生又领悟到:“门当户对” 的封建思想对爱情婚姻造成的影响非同一般。
古往今来,由于父母包办、讲究门当户对而导致婚姻不幸,岂止汉代的牛郎织女?由此,现实生活中的男女爱不得所爱的悲欢离合的场景,像电影蒙太奇镜头一样在学生脑海中一幕幕迭次映出……这时,学生各抒已见,思维开阔,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古今中外自由驰骋,由原有的诗歌意境创造出一幅幅更广阔、更丰富的画面,进入了更深层的意境 这一教学过程主要在“口”上下功夫,可以概括为:说诗意、说形象、说情感、说含义、说意境,由诗内说到诗外,以“说”激活思维,以说创新,促进思维向深层发展 二、品味语言,分析形象 诗歌是一种主情文学,是以精炼的语言来表现鲜明的意象和深邃的意境的因此,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品味语言,分析形象就成为进入诗歌意境的重要方法之一品味语言,分析形象重在抓住准确传神的词句进行细读、慢慢地品味,即“咬文嚼字”朱光潜提倡“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1]这“不肯放松的谨严”便是咬文嚼字,便是引导学生在“咬”、“嚼”中分析形象,使之具体化、形象化,然后进入最高层的鉴赏评价创造活动例如我在教学刘禹锡《石头城》时就是运用了这种方法,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全诗为:“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全诗写的景物,学生很快找得出来:山、潮、月,这些景物构成怎样的意境?要求学生找出传神的词语进行品味分析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一致认为传神的词语有:(山)在、(潮)寂寞回、(月)还过、故国、空城等词语,山是依然在,潮是深感寂寞,夜深了月亮有所挂念,不舍得下山,偷偷越过女墙,这些亘古不变的自然景物在,是什么变化了,不在了?学生嚼咀“故国”、“空城”等词语,顿悟“故国的繁荣不在了!”诗人正是通过这些画龙点睛的词语,勾画了繁华无比、一度成为人间天堂的六朝国都——南京如今已经空旷萧条的景象诗人刘禹锡置身于空旷萧条的南京城,其意不在展现南京城的萧条,而是借此表达一种对大唐帝国日趋衰微的愁绪,以他那眷眷的爱国之心规劝唐统治者以历史为鉴 六朝衰败原因是什么?诗中并未涉及通过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根据六朝灭亡的历史知识,由诗内联想到诗外,展现一幅幅王公贵族们醉生梦死的生活画面,最后得出“灭六朝者六朝也,非天下也”的结论但是,这首诗能够代代流传,难道意义仅在规劝唐统治者?学生根据我的启发,创造性思维再次被激活,经过思考讨论,最后总结归纳,也一致认为:诗歌不仅是规劝唐统治者,而且还规劝唐以后的封建统治者,甚至还规劝现代的人们:安逸豪奢只会走向衰败灭亡。
好的诗常在炼字炼意、雕词琢句上狠下功夫,窥一斑而见全豹,因一字而尽传精神因此教师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在“一斑”“一字”上思考、揣摸、品味,以置身于诗境,准确地切中诗人感情的脉搏,和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进而创造出更具体的形象和更深远的意境 三、描图绘画、启发想象 陆机在《文赋》中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以芳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都说明自然景物更能激发观赏者的情感思维活动,引起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诗歌的语言是一种静止不动的、不着颜色的文字符号但如能把它转化为一种活动着的、变化着的、色彩丰富的景物画面,就能使学生由对文字鉴赏转换为对景物的鉴赏,就能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使其活跃地加入其中的品味活动,在教师的启发下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行创造活动,而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我在教《山居秋暝》时,便是从这一基点出发,抓住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绘画美”特点,根据诗歌内容制作了一组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观赏,而后再让学生亲自绘画,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些画面分别是: 第一幅:傍晚,大雨初霁的高山,薄雾袅袅,青松苍翠而茂密。
第二幅:明月照青松,淡雅朦胧;清清的泉水跃雀着从石上流过 第三幅:茂密翠绿的竹林传来少女们百灵般的欢声笑语,惊起林间鸟儿,鸟儿盘旋了一圈又落回林里 让学生观赏完这一组充满动感的画面后,再根据这一内容动手绘画,这样学生便很快地进入了诗中那“幽清明净、宁静美好、纯朴和谐”的意境,读懂了诗人寄寓于景物之中追求“宁静纯朴的生活”的愿望王维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愿望?学生从王维的生平及此诗的写作背景得知: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他希望能干出一番大事业,但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遂吃斋奉佛,向往隐居生活这一愿望正是诗人的理想与动荡的政局发生冲突而无法战胜现实的一种反抗接着我进一步启发,拓展学生思维:你能举出与王维有相似理想的人物吗?学生根据提示展开联想,向上追溯到主张人融入自然,与物合为一体的庄周;在《桃花源记》中表达了渴望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压迫、人人平等幸福的理想社会的陶渊明,还有借《陋室铭》表达一种远离凡尘、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的刘禹锡向下追溯则有现代的梁实秋和李乐薇,分别在《雅舍》、《我的空中楼阁》中寄托了各自追求独立、自由、天人合一的理想这样,通过联想,学生明白了崇尚恬淡不追名逐利是一种高尚的情怀,宁静纯朴、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一种最高的生活境界。
可见,教学时,让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动手描图绘画,展开想象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静听音乐、激发情感 别林斯基说:“感情是诗的天性的最主要动力之一;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歌[2]恩格斯也说:“情怒出诗人”[3] 诗歌尤其是抒情诗饱含着诗人强烈的思想情感因此,中学古典诗歌教学要重视激发学生的情感活动,以利于学生把握诗的韵味,创造出新的意境柏拉图特别强调音乐的教育作用,他认为:“音乐教育比起其他教育来是一种更强有力的工具,因为节奏和和声有一种渗入人的灵魂深处的特殊方法[4] 事实正是如此,能够快捷地调动学生情感活动的方法首推静听音乐音乐以它跳动着的优美旋律快捷地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感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情感活动起来了才能与诗人产生强烈共鸣,从而完成丰富的鉴赏活动,并且感同身受,结合自身生活情况,创造出新的诗歌意境让学生静听音乐的方式有多种:或听配乐诗朗诵,或听意境相近的音乐,或听以诗句作词的歌曲比如教学曹植的《白马篇》,朗诵时可配以激越的钢琴乐曲,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壮志豪情;再如上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分析前,可先配以与之意境相似的流行歌曲《大约在冬季》,把学生引进诗歌中人物那种凄切的离别境地,很快体会到柳永那种“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心境。
学习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可配以一曲《虞美人》的音乐,便让学生为李煜洒下同情的泪水;学习李清照《一剪梅》,配以一曲《月满西楼》的乐曲,便激起学生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断肠愁绪,与李清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感产生强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