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地质勘探专业毕业论文02855.doc

31页
  • 卖家[上传人]:m****
  • 文档编号:501845840
  • 上传时间:2023-03-0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45MB
  • / 3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目 录1 前 言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意义 11.3 研究现状 1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3.2 鄂尔多斯盆地的研究现状 21.4 研究内容 31.5 技术路线 32 研究区概况 42.1 区域构造与沉积背景 52.2 微相类型 72.3 研究区概况 72.3.1 岩石孔隙类型及特征 72.3.2 储层层理类型及特征 92.4 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 112.4.1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原则 112.4.2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依据 112.4.3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方法 142.5 长2油层组沉积环境及沉积相的判识 153 沉积微相研究基本原理 183.1 沉积微相的定义 183.2 沉积微相的分类 183.2.1 沉积相类型划分及其特征 183.3 沉积微相特征 183.3.1 三角洲前缘亚相 183.3.2 前三角洲亚相 203.4 沉积模式 214 测井相分析 234.1 测井曲线的解释 244.1.1 测井曲线幅度 244.1.2 测井曲线形态 244.1.3 测井解释曲线光滑程度 244.2 单井沉积相分析 25结 论 27参考文献 28致 谢 29I1 前 言1.1 选题依据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内陆第二大沉积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面积约37万km2。

      该盆地古生界发育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中生界发育有大量的石油资源;在不同地质时代中发育有煤、石盐及其它矿产资源从沉积史上讲它们具有不同的沉积发育期、不同的沉积环境、不同的沉积体系和沉积特征通过对盆地沉积、构造和烃类演化及含油气特点的分析,以及结合近年来盆地内的油气勘探、开发成果,可以明确地讲鄂尔多斯盆地仍具有十分广阔的油气资源前景,也必然为我国能源事业和能源结构的调整做出更大的贡献1.2 选题意义鄂尔多斯DR区地区长2油层组是长庆油田公司近期评价及产建重点目标之一,已提交控制储量目前该区长2段局部已投入开发,2007年部署产能10.5×104t,显示出良好的开发潜力由于长2沉积期砂体变化大,展布规律不清,目前仍无提交探明储量,需进行深入研究因此,搞清其砂体成因和控制因素,以及在平面和纵向上变化规律,并与姬塬地区长2沉积特征进行类比研究十分必要为次,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选择以《鄂尔多斯盆地DR区,长2油层沉积微相研究》为论文题目展开研究在长2油层组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事件沉积—震积岩进行了详细研究,同时充分利用地球化学方法深入分析了长2沉积期湖盆水体性质,进一步论证了长212积期的沉积环境,进而深入探讨长2沉积期储集砂体的成因类型、展布规律及储层特征,并与之相邻的姬塬—胡尖山区块进行比较沉积学对比,为该区进一步石油勘探开发提供有利依据。

      1.3 研究现状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随着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工作的发展,国内外对沉积相划分精度越来越高,要求对沉积相的研究也越来越细,沉积微相研究的发展是沉积学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微相是沉积体系中最基本的构成单元,储层沉积微相的研究可以解决储层的非均质、剩余油分布、注水方式及注水层段选择等问题目前开展此类划相工作时多遵循 C.S.Vihser 于 1972 年建立的相分析流程 利用测井资料来分析沉积环境是近几十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技术最早系统将测井资料应用于地质中的书是 S.Pirson(1970 年)写的《测井资料地质分析》,该书的中心是把测井资料应用于油区沉积学研究,主要根据测井曲线的形态来研究沉积相随着测井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渐用测井相来定性或定量识别沉积微相20 世纪 70 年代末,法国地质学家 O.Serra 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测井相的概念,使该方法更加系统化和定量化[21]测井相分析的基本原理就是从一组能反映地层特征的测井响应中提取测井曲线特征,包括幅度大小、形态、接触关系及组合特征,结合其它测井解释结论将地层剖面划分为有限个测井相,并用岩心资料加以验证,从而建立用测井资料描述地层沉积相的模式。

      岩心或岩相分析是测井识别沉积相或微相的地质基础另外测井曲线在垂向上的组合规律也是判断沉积微相组合规律的有效方法 国内王向公等(1994),雍世和等(1995),陈刚花等(1996),陈烨菲等(2003)上世纪 90 年代,非线性方法逐渐被引入到复杂的石油勘探领域,诸多测井学家用神经网络和灰色关联技术来识别沉积微相,如国内梅红等,陈洪斌在 2000 年,阎辉、张学工、李衍达,提出了应用支持向量机方法识别沉积微相,改变了输入空间降维的做法,而是将输入空间升维,减少了对特征值的提取,并得出此方法判别沉积微相的性能优于神经网络的结论(在小样本的情况下);2003 年,张世明[30]对顺序指示建模研究储层沉积微相的技术进行了探讨,最后得出此技术对沉积微相的划分有极大的优越性的结论 层序地层学是地层-沉积学、地震地层学等的理论升华,同时它又反过来指导地层-沉积学等的深化研究随着层序地层学的发展,一种新的研究沉积相的方法-应用多学科技术研究沉积相的技术日益发展与成熟起来,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1.3.2 鄂尔多斯盆地的研究现状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勘探开发早在二十世纪初就开始了1907年钻成中国陆上第一口井—延一井(井深81m)。

      油量甚微,无重大发现鄂尔多斯盆地的石油勘探始于1950年20世纪60年代,在宁夏灵武境内李庄子、马家滩钻探发现低产油流,第一次采用压裂技术改造低渗透油层获得工业性油流李庄子、马家滩钻探发现,拉开了长庆油田会战前的序幕,虽然达不到奠基的作用,起码起到了引路的作用1983年12月,中生界三叠系延长组塞一井出油,日产64.45吨安塞油田八年科技攻关成功,开创低渗油田先河鄂尔多斯盆地近几年石油勘探取得多项突破,陇东地区发现整装亿吨级西峰油田,陕北地区三角洲含油范围不断扩大,勘探效益明显,成为中油股份公司增储上产的重点地区,这些成果的取得与止在逐步形成一整套适合低渗岩性油藏的勘探方法和配套勘探技术密不可分中生界延长组为一套内陆湖盆沉积,其形成的三角洲隐蔽性油藏主要受控于大型三角洲砂体的展布,油藏类型以岩性油藏为主,具有储集条件差、非均质程度高、油水关系复杂、隐蔽性强的特点(傅强等,2005)针对盆地油藏特点,长庆油田应用陆相三角洲成藏理论不断深化综合地质研究,优选有利勘探目标,同时积极应用地震储层预测、测井精细解释、压裂改造、油层保护等勘探技术,使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低渗透油藏的勘探取得重大进展DR等地区,前人已经发表了众多研究成果。

      如“湖泊三角洲前缘砂体成因组合形式和分布规律—以鄂尔多斯DR地区三叠系延长组”(田景春,陈高武,窦伟坦等,2004),“鄂尔多斯盆地DR区长2油层组物源区分析”(郑荣才,王昌勇,李虹等,2007),“DR区长2成岩作用与储层分类评价”(焦创赟,付伟,赵俊兴等2006),“鄂尔多斯盆地长2油层组沉积相特征及层序演化”(李金超,2005),“鄂尔多斯盆地盐池—姬源地区三叠系长2砂岩成岩演化特征与优质储层分布”(王琪等,2005),“华池地区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冯利军,武善忠等,2004)1.4 研究内容本文研究区是鄂尔多斯DR区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中偏西南部研究区北起长官庙,南到悦乐,西自元城,东至南梁,跨陕西省吴起县和甘肃省的华池县1)地层划分与对比地层划分与对比:是生产勘探与地质研究的基础,特别是沉积微相研究必须落实到小层,在地层划分与对比时,通过建立等时面,在同一个等时面、同一个可容空间内进行小层对比与划分2)沉积相标志研究综合分析:研究区已有的钻井岩心、测井和测试分析资料,选择具代表性的钻井,通过取心井段的岩心观察和测井曲线研究,研究岩石的成分、结构、沉积构造、剖面结构等反映沉积体系(相)类型和特征的相标志。

      3)沉积相类型划分及特征研究:①单井沉积相研究通过取心井段的岩心观察,研究岩石的成分、结构、沉积构造、剖面结构等,分析沉积微相、亚相、相特征及其相序变化,建立取心井段沉积微相标准剖面井间沉积相纵横对比研究在单井沉积相研究在上述基础上,通过井间对比建立骨干相剖面,确立研究区长2沉积时期的不同沉积的微相、亚相在二维空间上的配置关系4)岩相古地理演化及沉积模式:分别以基准面上升旋回和下降旋回对长2期的岩相古地理演化进行分析,讨论长2期和长2+2期的古地理格局及演化特征,根据长2+2各期沉积相在平面上及垂向上的空间组合、发育特点,特别是沉积微相组合特征,建立沉积相模式1.5 技术路线本论文研究主要以现有的钻井资料、测井资料及测试分析资料为基础,以沉积微相分析及砂体展布为关键,以储集砂体成因类型为重点,以预测有利勘探区块为目标目前研究区已有的探井及评价井260余口,通过对基础资料的整理、吸收,重点抓住取心井的沉积微相及其与测井相的关系,结合物源分析,归纳出研究区沉积体系特征及时空演化及主要含有含油砂体的成因类型特征,从而总结出研究区的沉积模式,结合砂体结构、砂体形态及砂体分布,最后预测出有利勘探区块。

      整理资料微相的划分研究区岩心和测井资料分析地层划分于对比认识和结论沉积相模式图1-1 技术路线图2 研究区概况2.1 区域构造和沉积背景鄂尔多斯盆地北以阴山、大青山及狼山为界,南至秦岭;西起贺兰山、六盘山,东到吕梁山,总面积32×104km2其大地构造位置属华北地台西部,为克拉通边缘坳陷盆地盆地基底为太古代、元古代变质岩结晶基底,其上有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盖层沉积,具明显的二元结构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中新生代盆地叠加在古生代盆地之上的复合盆地,其现今构造总体上显示为东翼宽缓;西翼陡窄的不对称矩形盆地按其现今构造形态,盆地可划分为伊盟隆起、渭北隆起、晋西挠褶带、伊陕斜坡、天环向斜及西缘逆冲断裂构造带等六个一级构造单元(图2-1)盆地边缘断裂褶皱较发育,盆地内部构造相对简单,以鼻状构造为主,地层平缓,倾角一般不足1度图2-1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单元划分图鄂尔多斯盆地是在晚太古代-早元古代古陆块(陆核)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早古生代开始,盆地与华北地台联为一体,进入华北克拉通拗陷沉积期从华力西中期开始,鄂尔多斯盆地盆地再度发生沉降,进入大型克拉通内陆拗陷晚期,发育海陆过渡沉积从早三叠世开始,气候变得更加干旱,形成了和尚沟-刘家沟组河流-三角洲-干旱湖相沉积:中三叠世形成了纸坊组河流-湖泊-沼泽相沉积(陈刚,1999)。

      中三叠世末,受印支I幕运动的影响,东祁连褶皱-逆冲断层带向东逆冲造成基底拆离和盖层滑脱;晚三叠世,因继续受印支运动的影响,盆地与华北地台解体分离,在构造载荷作用下开始演化为具前陆盆地性质的挤压型陆缘近海湖泊盆地(张抗,1981;柯保嘉,1988;张渝昌等,1997;郑荣才,1998),其基底起伏控制着盆地内部沉积单元分布,基底顶面构造形态总体呈东高西低、北隆南坳的格局,构造状况以缓慢沉降为主,沉积物的供给与沉降处于均衡状态,湖区经常维持浅水环境,深水区位于湖盆的中部(李道燧等,1994)至晚三叠世延长期,鄂尔多斯湖盆具有面积大、水域广、深度浅、地形平坦和分割性较弱的特点(曾少华,1992),其四周因发育有伊盟隆起、晋西挠褶带、渭北隆起和西缘冲断带等古陆而具有充足的物源补给,形成一套含煤、生-储-油层发育的陆源碎屑沉积建造,构成一个完整的河流-湖泊三角洲-湖沼相沉积演化旋回继延长组沉积之后,受印支Ⅱ幕运动及随后燕。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