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江苏省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试题汇编(11页).pdf
11页2020 江苏省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精选试题汇编 古诗词鉴赏专题 根据(南师附中期初检测、海安高级中学3 月线上考试、丹阳市下学期期初考试、南师大附 属扬子中学 3月检测、南京十三中下学期期初考试、无锡市天一中学第一次模拟考试、盐城 市阜宁中学网上教学模拟测试、新沂市润新学校第二次线上考试、扬州市3 月阶段性检测) 语文试卷汇编而成 南师附中期初检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 10 题 江上吟 李白 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9试分析“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在全诗的作用5 分) 10简要概括全诗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6 分) 【分析】( 9)本题考查诗句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作答 (10)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 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 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解答】( 9)“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的意思是“屈原的词赋至今仍与日月争光,永垂不 朽;而楚王曾建宫观台榭早已荡然无存”从内容看,有对比,屈原和楚王的对比,理解时抓住“词赋悬 日月”、 “台榭空山丘”,两种不同的人生结局,再结合后文“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功 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可以看出诗人对待功名富贵和对诗文的态度 从结构上看,和下文“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相呼应 (10)“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一是表现出诗人对屈原的推崇、也可以看出诗人鄙视功名富 贵;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负;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表现诗人对当时人们对功名富贵追求的嘲讽 联系作者的经历,再结合诗中提到的屈原,诗人这里也表达了自己被贬谪的愤恨之情 答案: (9)引出下词“汉水亦应西北流”;将屈原和楚王作为两种人生典型加以鲜明的对比(用典); 表达对理想的人生境界的追求,揭示出功名富贵不能长在而文章大业方可流传不朽这一历史规律 (10)对功名富贵的蔑视;对屈原词赋的推崇以及对自己诗歌才华的自负,对自己遭受挫折和被贬 谪、放逐的感慨和愤恨;对现实社会的尖锐嘲讽和决然蔑弃。
参考译文: 在木兰为桨沙棠为舟的船上,吹箫笛等乐器的歌妓分别坐两头 船中载着千斛美酒和美艳的歌妓,任凭它在江中随波逐流 天上的仙人也要等待黄鹤才能在太空翱翔,我这个海客则是坦荡无忧的与白鸥嬉游 屈原的词赋至今仍与日月争光,永垂不朽;而楚王曾建宫观台榭早已荡然无存 我诗兴浓烈之时,落笔可摇动五岳,诗成之后,啸傲之声,直凌越沧海 功名富贵若能常在,汉水恐怕就要西北倒流了 海安高级中学2020 届高三 3 月线上考试 三、古诗词鉴赏(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910 题 严公 仲夏枉驾草堂,兼携酒馔 杜甫 竹里行厨 洗玉盘,花边立马簇金鞍 非关使者征求 急,自识将军礼数宽 百年地辟柴门迥,五月江深草阁寒 看弄渔舟移白日,老农 何有罄交欢 注严公:剑南节度使严武,杜甫老友行厨:传送酒食征求:征召访求,严武数度劝杜甫到 自己幕府中任职老农:杜甫自称 9全诗围绕“枉驾”也就是“屈尊拜访”之意展开,试作简析5 分) 10简要概括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情感6 分) 9首联写严公自携酒馔来访,身份尊贵显赫;颔联赞扬严公不拘礼节,礼贤下士; 颈联作者自愧住处偏远寒酸;尾联写作者因没有什么可以款待严公而内疚。
答满 4 点得 5 分) 【解析】 该题考查 学把握诗歌语言, 理清诗歌思路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 领悟诗歌的情感然后仔细审题,明确答题要求本题要求考生简析全诗是如何围绕“枉驾”来展开的 考生要结合每一联的内容理解,看看该联是从如何写“枉驾”的首联“竹里行厨洗玉盘,花边立马簇 金鞍”,写严公自携酒馔来访,身份尊贵显赫;颔联“非关使者征求急,自识将军礼数宽”,赞扬严公不 拘礼节礼贤下士;颈联“百年地辟柴门迥,五月江深草阁寒”,写作者自愧住处偏远寒酸;尾联“看弄渔 舟移白日,老农何有罄交欢”写作者为自己没有什么好招待严公而愧疚 10对严公屈尊来访的感激对严公征召自己出仕的婉言谢绝因自己住处偏远,家贫无法款待尊 客的歉疚对草堂所处的清幽景色的自得和赞美任意答出三点,每点2 分)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主旨的理解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诗,对诗歌有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 读懂诗歌写了什么,然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细细品读,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有时诗中还会有直 接抒情的词句诗中,诗人杜甫贫寒,又地处偏远,友人严公“枉驾”,这令诗人格外感激非关使者 征求急,自识将军礼数宽”意思是严公携酒馔来访,足见严公礼数很周到,考虑很到位。
结合注释中, 严武数度劝杜甫到自己幕府中任职表明杜甫已多次拒绝,而“非关使者征求急”,意思是你此次前来应 与使者征召之事无关,也就婉言谢绝了严公征召自己出仕地辟柴门迥”表明自己地处偏远,家境贫寒, 表达为无法款待尊客的歉疚之情看弄渔舟移白日”表达诗人对草堂所处的清幽景色的自得和赞美 丹阳市下学期期初考试 三、古诗词鉴赏(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 题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镜湖 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上阕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诗人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 分) 如何理解“镜湖”两句的含义?这两句表达了陆游怎样的情感?(5 分) 今昔对比,昔日雄姿英发,如今垂垂老矣(3 分) ;酒徒与诗人对比,写出了诗人生不逢时、仕途不顺的 境遇( 3 分) 【能力层次】本题能力层次属于“鉴赏评价 D ”中“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考点指导】 对比是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 或说明。
相对比的两个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需要有一定的对比点,如纵向的今昔对比、横向的身份 对比等 作品的形象一般可以从身份、生存环境、经历、性格特征、情感态度价值、外在表现观等角度进行概 括 【试题详解】第一组对比,从外在的角度对形象加以概括;第二组对比从生存环境、经历的角度对形象加 以概括 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的恩赐呢?(1 分) 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2 分) 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 2 分) 【能力层次】本题能力层次属于“分析综合 C ”中“辨析文句意义,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点指导】 文句意义的辨析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情感的分析概括要立足文本,切忌生搬硬套每一种情感都是在物、景、人、事的作用下产生的,情 感分析离不开情感产生的原因 【试题详解】 文句意义的辨析先分析句子的表面意思,再分析弦外之音 情感分析要明确对象(君主),抓住反问语气,结合诗人(诗中人)处境进行分析出“不屑”“愤慨不 平” 南师大附属扬子中学3 月检测 三、古诗词鉴赏(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 10 题。
冬至 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 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 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注】泥: 阻滞,缠绕 鸣玉: 古人在腰间佩带玉饰,行走时相击发声,指出仕在朝 紫宸: 宫殿 9本诗中间两联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刻画诗人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 分) 10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 分) 9自己容颜“独老”与他人节日“相亲”对比(2 分) ,表现愁苦之深(1 分) ;此时清冷登高与旧时得志 出仕对比( 2 分) ,表现境遇之悲(1 分) 10 “路迷”照应首句“长为客”, “心折”照应“穷愁” (1 分) ;直抒胸臆( 1 分) , “路迷”一语双关,通 过描写此时客居漂泊的愁苦(1 分) ,表达了人生失路的迷茫无奈(1 分) ,更流露出对重归朝廷的期盼(1 分) 南京十三中下学期期初考试 三、古诗词鉴赏(11 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910 题 新居 苏轼 朝阳入北林,竹树散疏影 短篱寻丈间,寄我无穷境 旧居无一席,逐客犹遭屏 结茅得兹地,翳翳村巷永 数朝风雨凉,畦菊发新颖 俯仰可卒岁,何必谋二顷 【注】这首诗写于元符元年(1098 年) 。
苏轼被贬海南儋州时寄居在官舍,后被使臣逐出,在友人相助 下构筑新居二顷:即二顷田,诗中指供温饱的田产 9这首诗的前八句写出了“新居”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5 分) 10诗歌的后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 分) 【分析】( 9)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内容,要准确理解诗句含义,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分析 (10)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分析词人的情感首先要知人论世,其次要抓住词句中的关键 词语进行分析 【解答】( 9)“朝阳入北林,竹树散疏影”,阳照进屋北的竹林,散落许多疏朗的影子,而以竹编成的 短篱,也就围在屋旁,写出环境清幽,“短篱寻丈间”“旧居无一席”“翳翳村巷永”,写出屋内没有其 他陈设,设施简陋,空间狭小,附近环境地处偏僻 (10)“数朝风雨凉,畦菊发新颖”,几番风雨,溽暑尽消,金风送爽,畦菊盛开,拥有这样的生活环境 表达诗人对拥有这样的生活环境的满足之情,透露出对环境周围景色的喜爱;“数朝风雨凉” ,联系注释, 又暗指遗遇人生、政治的风雨,表达诗人对当时自己的生活和人生处境艰难的感慨;对“菊”的喜爱暗指 诗人具有不合流俗的高洁品质;“俯仰可卒岁,何必谋二顷”,光阴顷刻即逝,一年又复一年,何必求田 问舍,还是随遇而安吧,表达出诗人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豁达洒脱的襟怀。
答案:( 9)环境清幽,设施简陋,空间狭小,地处偏僻 (10)通过“风雨凉”“菊发新颖”,表达诗人对新居环境的喜爱和对新居的满足之情;“数朝风雨 凉”,又暗指遗遇人生、政治的风雨,表达诗人对当时自己的生活和人生处境艰难的感慨;“菊“又表 达诗人对不合流俗的高洁品质的追求;“何必谋二顷”表达诗人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超然物外、旷达 乐观的情怀 赏析: 这首五言古诗,写于绍圣五年(1098),时苏轼六十三岁前一年,他刚刚远谪儋州(治所在今海南省儋 县西北) 初到贬所, 老人僦居官舍, 后被使臣逐出 幸得王介石等人相助,在“城南污池之侧桄榔树下” 构筑泥屋五间,权且栖身是年五月屋成,名曰桄榔庵,即为新居 全诗分作三层,层层转进,从容深曲寻”,八尺为寻;“寻丈间”,意思是就在很短距离之内朝阳 照进屋北的竹林,散落许多疏朗的影子而以竹编成的短篱,也就围在屋旁远处是成林之竹,近处是编 篱之竹,绿荫森森,凤尾萧萧,新居处于这种境界,该有多美! 何况东坡向来爱竹,诗中曾说过:“可使 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于潜僧绿筠轩)初到黄州又说:“长江绕 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这便难怪他要赞叹:这个地方正好寄寓我无穷的诗趣画境呢! 开篇四句避 实就虚, 绝不胶着诗题,巧从背面落墨, 以幽雅的环境衬出新居的高洁,深得画家 “滃染” 笔意。
旧居” 以下二韵,又是一层旧居”,指官舍;安置之臣,例应居于官舍逐客”,作者自称载籍记述, 诗人筑室期间,当地土人运土运瓦相助,茅屋始得建成一方是不予一席之地,全不问远离家园的逐臣如 何栖身;另一方则慷慨援手,助老人度过难关该诅咒谁?该誉扬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