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语上一二单元测试卷-吴泽强0304.doc
5页七年级语文上册一、二单元测试卷(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考试要求:卷面书写规范.工整.清楚,标点正确一、积累与运用(10分)1.(2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匿笑 (nì) 沐浴 (mù) 祷告(shòu) 絮絮叨叨(dāo)B.瘫痪(huàn) 憔悴(qiáo) 分歧 (qí) 怦怦直跳(pēng)C.姊妹 (jiě) 徘徊 (huí) 菡萏 (hàn) 淡雅高洁 (yǎ)D.央求 (yāng) 嫩芽 (lèn) 脸颊 (xiá) 水波粼粼 (lín)2.(2分)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树杈 寒战 诀别 不可抗拒B.沉寂 烂慢 遮蔽 各得其所C.繁杂 敏感 拆散 行影不离D.委屈 伤疤 覆盖 喜出忘外3.(2分)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成熟的麦穗在阳光下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 ;忙碌的蜜蜂在田野里采集花粉,那是在教我们 ;柔弱的水珠在四季轮回中滴穿顽石,那是在教我们 。
A.谦虚 勤劳 坚韧 B.谦让 勤劳 坚强C.谦让 勤俭 坚韧 D.谦虚 勤俭 坚强4.(2分)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他猜测,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大概有二十三四岁左右B.这家水果超市里卖苹果.梨子.香蕉.葡萄和各种水果C.我们在修改自己的作文时,要改正并找出作文中的错别字D.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5.(2分)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秋天的怀念》的作者是史铁生,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散文《我与地坛》等B.记叙文的六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C.《金色花》的作者是泰戈尔,印度著名的文学家,曾经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D.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其中情节的安排是小说的主要任务,因为这样才能吸引读者二、文言文阅读(30分)(一)陈太丘与友期(17分)(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6.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注音2分)(1)尊君在不( ) (2)太丘舍去( )7.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6分)(1) 陈太丘与友期( ) (2) 元方入门不顾 ( ) (3)是日,饮酒乐,天雨( )(4) 相委而去 ( ) (5)下车引之 ( ) (6)乃往,身自罢之( )8.翻译下列句子3分)(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陈太丘与友期》这个小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却“入门不顾”。
他这样做你认为过分吗? (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君” “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何不同?(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论语》十二章(节选)(13分)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12.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4分)(1)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 (3)吾日三省吾身 (4)不逾矩 13.翻译下列句子(4分)(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4.阅读文中划线句,说说颜回的“贤”表现在哪里不少于两点)(2分) 15.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3分) 三、现代文阅读(20分)(一)散步(8分)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16.(2分)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作者以“散步”为题好不好?请你尝试换个角度拟题。
17.(2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一句中的“熬”换成“度”好不好?为什么? 18.(2分)文章第四自然段的景物描写虽然着墨不多,但充满了诗情画意,请结合上下文仔细品味,说说它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9.(2分)“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试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苹果皮(12分) (1)那是30多年前的事了在外地工作的姑父回来看望奶奶,带来很多礼物,其中有两个又圆又大.又红又香的苹果。
我和哥哥第一次见到苹果,我们眼巴巴地看着那鲜红的苹果,闻着那诱人的香气,一口一口地咽着口水 (2)吃罢早饭,姑父走了奶奶把我和哥哥喊到跟前,拿起两个大苹果,塞到我和哥哥手里她乐呵呵地对我们说:“我早就看到你们俩馋猴儿似的盯着苹果快到一边吃去吧,别让你们妈看见 (3)我们拿着苹果,来到院子外的一堵矮墙边哥哥看着苹果,眼睛乐成了两个弯弯的小月牙我呢,不时把苹果凑近鼻子,一边闻,一边连声说:“好香,好香哥哥说:“咱们吃吧我说:“咱们吃吧不知说了多少遍“咱们吃吧”,可谁都没舍得在苹果上咬一口哥哥说:“咱们别吃,等晚上爸爸回来,你的和妈妈分着吃,我的和爸爸分着吃我咽了咽口水,连声说:“好好好 (4)我和哥哥正高兴地商量着,不知什么时候,妈妈已经站在我们身后妈妈笑盈盈地看着我们,问道:“这苹果是你们姑父给谁带来的呀?”我们齐声回答:“是给奶奶的妈妈说:“是啊,这苹果是给你们奶奶的你们的奶奶已经80多岁了,身体又有病,咱家有了什么好吃的,应该给她留着,让她多吃几次你们说我说的对不对?”我和哥哥没有回答,忙把苹果放到妈妈手里妈妈看了看手里的苹果,又看了看我和哥哥,脸上忽然没了笑容好一阵之后,她才摸了摸我们的头,转身走进屋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