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资料:补充注释.docx
7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资料:补充注资料:补充注 释释 1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应读作:“仁 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引自《论语·述而》 ,意思是: “仁这东西很遥远吗?我想得到仁,这仁就来了 ”是宣扬 孔子哲学思想“仁”的 〔“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 〕应读作:“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 ”引自《幼学琼 林·身体》 原文是“笑人齿缺,胡为狗窦大开 ”意思是: “笑人家牙齿缺了,(那口)像个狗洞大开着 ” 3 〔“上九潜龙勿用” 〕引自《易经·乾卦》 “上九”原文 是“初九” , “潜龙勿用”即所谓“龙德而隐者也” 意思是 说,恶势力强大时,才高德重的“好人”就要隐居起来, 暂时不出去做官,以免被害 〔“厥土下上上错厥 贡苞茅橘柚” 〕摘自《尚书·禹贡》 原文不在一处,是学 生因不懂而胡乱拼凑到一处的意思是,那个地方的土地, (分为九等,上上为第一等,下上为下等里的最上一级), 好坏交错;那进贡的东西,有祭祀专用的一捆捆的茅草, 还有橘、柚这类水果应读作“厥土:下上、上错厥贡: 苞茅、橘柚” 〔怪哉〕宋朝人编的《太平广记》 473 卷里有这样的记载:汉武帝幸甘泉,驰道中有虫,赤色, 头牙齿耳鼻尽具,观者莫识。
帝乃使东方朔视之,还对曰: “此虫名怪哉昔时拘系无辜,众庶悉怨,咸仰首叹曰: ‘怪哉怪哉!’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 秦之狱处 ”即按地图,信如其言上又曰:“何以去虫? ”朔曰:“凡忧者,得酒而解,以酒灌之当消 ”于是使人 取虫置酒中,须臾糜散 〔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 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他于 1892 年 2 月,12 岁那年到 这里入学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狱,少年鲁迅离家去绍 兴农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难,故学业中断1894 年夏间回 家,仍返三味书屋这样一直到大约 1898 年往南京水师学 堂学习前半年才离开,其间断而复续,首尾竟达六年…… 这里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仍旧如鲁迅回忆时写的那 样:“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 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 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这匾和画,解放前曾散失,解放后, 党派干部想尽办法才找回来当年和鲁迅一道念书的同学, 解放初还有周梅卿、章祥耀、王福林三位健在,按照这三 位老同学的回忆,三味书屋恢复了原来的布置屋子里, 好像是中国旧式的客厅,这在今天的青少年看来,是会感 到奇特的学生的座位一共有 11 个;鲁迅的座位排在北墙 边,是一张带抽屉的长方形桌子,桌子后面放着一张略嫌 低些的椅子。
这儿光线很暗,空气也显得潮湿他的书桌 右角,至今还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刀法简朴 挺直,它是鲁迅幼年手刻的一件极为珍贵的木刻文物至 于它的来历,据说是这样的:有一天,鲁迅上学迟到了, 受到塾师的责备,他就用小刀刻下了这个方方正正的“早” 字,来督促自己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私 塾〕私塾乃我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它在我国两 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于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 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使学童在读书识理方面,起过重 要的作用 私塾的学生多六岁启蒙学生入学不必经 过入学考试,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 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或作一个 揖后,即可取得入学的资格私塾规模一般不大,收学生 多者二十余人,少者数人私塾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 内容及教学水平等,均无统一的要求和规定 就私塾 的教材而言,我国古代通行的蒙养教本“三、百、千、千” , 即《三字经》 《百家姓》 《千家诗》 《千字文》 ,以及《女儿 经》 《教儿经》 《童蒙须知》等等,进一步则读四书五经、 《古文观止》等其教学内容以识字习字为主,还十分重 视学诗作对 私塾的教学时数,一般因人因时而灵活 掌握,可分为两类:“短学”与“长学” 。
教学时间短的称 为“短学” ,一般是一至三个月不等,家长对这种私塾要求 不高,只求学生日后能识些字、能记账、能写对联即可 而“长学”每年农历正月半开馆,到冬月才散馆,其“长” 的含义,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其教龄也长,二是指 学生学习的时间长,学习的内容也多 至于私塾的教 学原则和方法,在蒙养教育阶段,十分注重蒙童的教养教 育,强调蒙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如对蒙童 的行为礼节,像着衣、叉手、作揖、行路、视听等都有严 格的具体规定,为我国教育的传统在教学方法上,先生 完全采用注入式讲课时,先生正襟危坐,学生依次把书 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听先生圈点口哼,讲 毕,命学生复述其后学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读凡先 生规定朗读之书,学生须一律背诵另外,私塾中体罚盛 行,遇上粗心或调皮的学生,先生经常揪学生的脸皮和耳 朵、打手心等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 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出自清代武 进人刘翰的《李克用置酒三垂冈赋》 ,文载清人王先谦所编 《清嘉集初编》卷五李克用为晚唐沙陀人,因参与镇压 黄巢起义有功而官封晋王他为了争夺地盘,扩大势力范 围,与另一地方军阀、农民起义的叛徒朱温连年攻战不停。
三垂冈一名三垂山,在今山西潞城县西李克用曾因一次 对梁战争的胜利在此置酒庆贺刘翰赋写的就是这次宴会 的盛况 “金叵箩”是一种敞口的浅杯,那形制也许同现今 戏曲舞台上用作道具的长方形酒卮相仿佛鲁迅先生所引 刘翰赋中的“金叵箩”一词也应作如是观,否则与下文 “千杯未醉”四字便难以缀连榫合 《从百草园到三 味书屋》资料:关于美女蛇的分歧意见 有人认为这个 故事是坏的,鲁迅是批判它的 “其实我看就是字面 上的意思,没有什么特别的寓意故事的后半段还讲飞蜈 蚣制死美女蛇的传说,更是迷信,更没有什么寓意我觉 得这就是个迷信故事,吓唬孩子的也可以说鲁迅在批判 这个迷信故事 ” (李何林《北京市中学语文课本中十 五篇鲁迅作品的问题试答》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4 年版) “‘美女蛇’之类的故事,是从儒家说教派生出来的,原 意在于逼诱儿童‘有志于学’ 造成了孩子的迷信和恐惧, ‘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 ” (陈智贤、毛志成《读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 《北 京师大学报》1974 年第 3 期) 有人认为这个故事是好 的 “说的是蛇,指的却是人:世间有这么一种恶人, 专会装扮善良的面貌骗人害人,必须小心提防他。
飞蜈蚣 是幻想出来的制服这种恶人的力量 ” (张 毕来《初级中学课本文学第二册教学参考书》) 有人 则认为: “这个关于‘美女蛇’的民间故事,带有封 建迷信成分和颂扬佛教的糟粕,但也包含了与人民为敌的 妖魔鬼怪是会披上漂亮的伪装来害人的这样一个深刻的寓 意 ” (上海人民出版社《鲁迅作品教 学参考资料》)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资料:对先 生的分歧意见 李何林说这位“先生”是一个体现孔孟 之道的、不学无术的典型腐儒,作者对他“是用轻松幽默 的笔调予以揭露” 作品中说“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 质朴,博学的人” ,李何林认为“这是传言,并不是作者的 看法,作者的看法已渗透在全篇的叙述中” 见《从百草园 到三味书屋》 ,原载山东师院等四院校编《语文教学》1978 年第 1 期 《山东中学课本语文教学参考资料》中说, “先生”是“一个迂腐的老学究” ,他用自己身受其害的那 一套“加害于儿童” 并指出, “先生”这样做“却又非但 全无恶意,倒还是出于一片至诚这里所包含的悲剧性是 多么深啊!”杨炳辉也认为“先生” “是一个深受毒害的长 期执行地主阶级反动教育路线的下层知识分子。
因此,鲁 迅对他的讽刺和批判还是有分寸的” 见《〈从百草园到三 味书屋〉教学笔记》 ,原载云南教育学院《中学教学》1979 年第 4 期 ②见《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原载 爱辉县教师进修学校《进修参考资料》1977 年第 3、4 期 ④见《试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两个问题》 ,原载 《语文战线》1976 年第 4 期 谷奎、沛夫认为前一种 意见是错误的,没有抓住“先生”的本质特征他们依据 毛泽东同志说的:“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 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认为三 味书屋的这位“先生”的本质, “就是一个忠实地顽固地宣 扬反动腐朽封建思想的卫道士,是一个儒家的代表” ;“在 鲁迅笔下,先生是一个被批判、讽刺的可憎而又可笑的反 面人物 ”② 南京师院图书馆、中文系编的《文教资 料简报》1976 年第 1 期《关于三味书屋塾师寿镜吾的评价 问题》一文中,把作品中的“先生”落实到现实生活里的 寿镜吾并根据对寿老先生生前的种种传说,认为把他看成 “腐儒” , “似乎与鲁迅原意不十分吻合” 曲辰也是把“先 生”与寿镜吾联系起来看的,他认为对“先生”应从“历 史的眼光”来看。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曲辰认为作品中 的“先生”并非是“不学无术的腐儒” ,他“实行那一套是 题中应有之义,完全不足为怪” ;而现实中的寿老先生,据 有关资料,他不仅“知识渊博” ,更可贵的是“具有反帝爱 国思想” ,对鲁迅关心,鲁迅对他“也非常尊敬” 因此曲 辰认为作品中“对寿先生的描写丝毫没有恶意” , “仅对他 作了若干委婉善意的讽刺” ③ 常明对前一种说法提 出异议,他说:“作者既未点寿镜吾先生的名,因而提出 ‘关于对三味书屋塾师寿镜吾的评价问题’ ,在提法上倒是 不十分吻合鲁迅的原意的 ”他认为“如何评价现实生活中 的寿镜吾和如何评价作品中的塾师是两回事” ,因为“作者 总不免要进行一些加工” 作品中不点明“寿老先生” ,常 明说,这是作者“怕人落实而影响塾师的典型性,从而影 响主题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他认为李何林说“先生”是 “典型的腐儒” , “正是根据作品的具体叙述而肯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