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化素养《中国戏曲基本常识》集例.doc
35页高中语文文化素养《中国戏曲基本常识》集例中国戏曲发展 1主要特色 4艺术品貌 7戏曲起源 10角色行当 16戏曲舞台美术 20表演功法 21特技表演 21戏曲脸谱 22戏曲音乐 24戏曲剧种 26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今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淮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中国戏曲发展发展时期1、萌芽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 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2、繁荣12世纪中期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元杂剧和金院本,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
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3、延展16世纪明朝中叶,江南兴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贯》、《占花魁》等戏曲剧目这一时期受农民欢迎的戏是产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阳腔,昆腔受封建上层人士的欢迎4、鼎盛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写人民群众心中的英雄,如穆桂英、陶三春、赵匡胤等这时的地方戏,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黄京剧是在清代地方戏高度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名列“同光十三绝”的第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师,标志着京剧艺术的成熟与兴盛不久京剧向全国发展,特别是在上海、天津,京剧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剧种,将中国的戏曲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黄金岁月1、元代戏剧元代的戏剧叫元杂剧元杂剧不仅是一种成熟的高级戏剧形态,还因其最富于时代特色,最具有艺术独创性,而被视为一代文学的主流元杂剧最初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流行于北方元灭南宋后,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剧种元代的剧坛,群星璀璨、名作如云元杂剧得以呈一代之盛,艺术发展和社会现实从两个方面提供了契机从艺术的自身发展来看,戏剧经过漫长的孕育和迟缓的流程,已经有了很厚实的积累,在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上都达到了成熟恰恰此时的传统诗文,在经历了唐宋鼎盛与辉煌之后,走向衰微。
在有才华的艺术家眼里,剧坛艺苑是一块等待他们去耕耘的新土地从社会现实方面来看,元蒙统治者废除科举制度,不仅断绝了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可能,而且把他们贬到低下的地位:只比乞丐高一等,居于普通百姓及娼妓之下这些修养颇高的文化人,被沉入社会底层在疏远经史,冷淡诗文的无可奈何之中,他们只有到勾栏瓦舍去打发光阴、去寻求生路于是,新兴的元杂剧意外地获得一批又一批的专业创作者他们有一个以“书会”为名的行业性组织,加入书会的剧作家,称为“书会先生”这些落魄文人在团体内,又合作又竞争,共同创造着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与从前的偏于抒发主观心绪意趣的诗词不同,元杂剧以广泛反映社会为已任显然,这是由于作家们长期生活于闾巷村坊,对现实有着深切了解和感受的缘故元杂剧的剧本体制,绝大多数是由“四折一楔”构成四折,是四个情节的段落,像做文章讲究起承传合一样楔子的篇幅短小,通常放在第一折之前,这有点类似于后来的“序幕”元杂剧在艺术上是以歌唱为主、结合说白表演的形式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联成一个套曲全套只押一个韵,由扮演男主角的正末或扮演女主角的正旦演唱这种“一人主唱”可以极大地发挥歌唱艺术的特长,酣畅淋漓地塑造主要人物形象。
念白部分受参军戏传统的影响,常常插科打诨,富于幽默趣味将音乐结构与戏剧结构统一起来,达到体制上的规整,这表明元杂剧的艺术成熟和完善2、明代戏剧由于传奇这种戏剧样式一直延续至清代,故又被人习惯地称作明清传奇明清传奇在形式上承继南戏体制,且更加完备一个剧本,大都只有30出左右,常分为上、下两部分;作家还特别注意结构的紧凑和科浑的穿插传奇的音乐也是采取曲牌联套的形式,但比南戏有所发展,一折戏中不再限于一个宫调;曲牌的多少,也取决于剧情的需要;所有登场的角色都可以演唱明清传奇包括众多的地方声腔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是昆山腔和弋阳腔昆山腔经过嘉靖时期的魏良辅(生卒年不详)的改革,创立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的“水磨调”,讲究宇清、板正、腔纯将弦索、萧管、鼓板三类乐器合在一起,建立了规模完整的乐队伴奏而一出《浣纱记》的演出,使昆山腔通过舞台的光大流布,成为全国性剧种产生在江西的弋阳腔则主要流行于民间,由江湖戏班演出,每流传到一地,即结合当地的语言和民间音乐,衍变为地方化的声腔弋阳腔不用管弦伴奏,仅以锣鼓为节奏,一唱众和,采用徒歌、帮腔的形式,通俗性、民间性和注重演出效果是它的特色它与昆山腔典雅、清细的风格,形成中国戏曲内部的两种不同走向。
明代戏曲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角色分工更加细密比如昆山腔就有12个角色,主角不限于正生、正旦,净、丑也不止是调笑了明后期的舞台,开始流行以演折子戏为主的风尚所谓折子戏,是指从有头有尾的全本传奇剧目中摘选出来的出目它只是全剧中相对独立的一些片断,但是在这些片断里,场面精彩,唱做俱佳折子戏的脱颖而出,是戏剧表演艺术强劲发展的结果,又是时间与舞台淘洗的必然观众在熟悉剧情之后,便可尽情地欣赏折子戏的表演技艺了《牡丹亭》中的“游园”、“惊梦”,《拜月亭记》中的“踏伞”、“拜月”,《玉簪记》中的“琴挑”、“追舟”等众多的折子戏,已成为观众爱看、耐看的精品3、清代戏剧《长生殿》取材于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恋爱故事从帝妃之间产生了一点真情的那一刻,杨玉环为卫护自己与李隆基稳定的关系,她妒忌、侦审、吵闹、百般邀宠;而作为天子的唐明皇则是“弛了朝纲,占了情场”朝纲废弛,又引起了野心家安禄山的叛乱和军民的怨恨在军士哗变的逼迫下,唐明皇在马嵬坡赐死杨玉环然而,马嵬之变不是戏剧的结束此后,洪升把情感的实现寄托到理想的天国男女主人公飞升仙境,在情悔与梦幻中,爱情最终得到升华与净化《长生殿》不是简单的爱情剧,它是在广阔的社会政治背景下诉说众人皆知的李杨爱情故事。
帝妃间“真心到底”的海誓山盟与天上人间的不尽思念,是洪升对至情理想的讴歌与悲剧性呼号;与此同时,在剧中展示的社会动乱、民生疾苦的长幅画卷里,又分明寄寓着洪升的民族兴亡感和对帝王“溺情误国”的政治批判所以,《长生殿》对李杨形象的塑造,赞扬针砭兼而有之洪升笔下的情,包容着善与否两个对立的方面,这是他和他的作品难以克服的矛盾主要特色1、综合性 唱:是戏曲演出中剧中人物进行内心情感抒发或叙事的主要方式,根据不同的剧种,采用不同的音乐形式就唱词而言,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为曲牌体,如昆曲、高腔等;一为板腔体,如京剧、评剧、各类梆子戏等 念:是戏曲演出中对人物间的对白或独白的总称,是一种诗歌化、音乐化的戏剧语言一般的剧种所用念白与剧种所在省份的地方音大致相同京剧念白有京白、韵白之分,前者用湖广音、中州韵,后者用北京方音稍加变化昆曲则用韵白或苏白 做:是对戏曲演员的身段、表情、气派、风度等表演的总称是戏曲表演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舞台行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戏曲的做,多为程式性的动作,大都写意 打:指戏曲中对点头场面的表现手段,也叫“开打”,有时表现两人的对打,有的则是集体的战争场面戏曲的开打具有极强的舞蹈性、程式性和表现性,也多写意而非写实。
2、写意性 舞台布置的写意——一桌二椅:中国戏曲传统舞台用一句话概括,即为简约,也可以称之为写意它没有繁复的舞台布景,没有眩目的舞台装置(当然,上海二、三十年代兴起的机关布景是另一种戏曲舞台的样式,不过那是对西方戏剧舞台吸收的结果),它上面只有简单的桌椅,甚至空旷的舞台戏曲舞台上的桌椅按照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含义,有时桌椅即为桌椅,如表现厅堂、书房、官府大堂、金殿等环境有时桌椅则不是桌椅,桌子可以做床,可以做山;椅子可以做窑门,可以做井桌椅具体指什么,起决定作用的是演员表演在某种程度上,它可以无所不指 人物化妆的写意——戏曲脸谱:中国戏曲人物的化妆也是写意的,用一句话概括,即为“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其目的在于“盖亦寓褒贬于其间耳”(清末王国维语),而最集中的表现是戏曲的脸谱脸谱的象征意义总体来说是“红忠白奸”,所以奸臣如曹操者多勾白脸,忠勇似关羽者多涂红色此外,性情暴躁者多勾兰脸,刚正无私者多用黑脸,喜兴者勾笑脸,愁苦者勾哭脸脸脸鲜明,人人生动,观众睹脸则知其人,这是戏曲简便的一面,也是它形象的一面 人物服饰的写意——长袖善舞:中国戏曲服装基本上以明清服装为主要样式,同时参照表现故事的朝代给以一定的变化。
它的写意性,表现在它对季节、时代、地域等服装特点的忽略,它只考虑戏曲服装是否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年龄等与人物塑造相关的方面另外,戏曲服装所着重考虑的是它是否适合在戏曲舞台上出现,它是否具有可舞性戏曲的服装不仅要有装饰性,而且要有可舞性,要在人物塑造上起到它们应起的作用戏曲的水袖、大靠的靠旗、箭衣的大带、纱帽的帽翅、脚上的厚底等无不具有可舞性,无不参与人物形象的塑造 舞台行动的写意——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中国戏曲的舞台形动是自由、灵活的,它在这个方面与中国的评书异曲同工,即“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戏曲舞台上可以用一个“圆场”表示地点的变化,可以用“急三枪”的曲牌表现一个原来曾经提过的丰富内容,这便是“无话则短”,因为这些内容没必要交待,它们与人物塑造和情节表现无益戏曲舞台上同样也可以用一段长达二十分钟的“慢板”来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也可让大将在战胜敌人后,用一大段“枪花”或“刀花”表演来抒发他(她)获胜后的喜悦这便是“有话则长”,因为这些内容对人物塑造和情节表现有益戏曲舞台行动的长短,不是取决于生活实际,而是取决于人物塑造和情节表现的需要 3、程式性 用程式动作表现生活——生活动作的舞蹈化。
起霸:其名源于昆曲《千金记起霸》一出,表现霸王项羽与敌对阵前整盔束甲的准备工作,以后则演变为一套程式动作,专门用来表现将士出征前的准备活动有男霸、女霸之分,前者阳刚,后者阴柔 趟马:也叫马趟子,表演者手持马鞭表现人物在马上急驰一套程式动作,由古代的“踏竹马”演变而来 走边:其名源出山西梆子《白虎鞭走边》一折,表现身怀武艺的人物轻装潜行的表演程式常用于侦察、巡察、夜行、暗袭或赶路等特定情境,是武戏演员的基本功之一 人物服饰的程式——宁穿破勿穿错 盔头:指对戏曲表演中人物头上所戴冠、帽、盔等的总称 冠:多指帝王、贵族所戴的硬质礼帽,如紫金冠、凤冠等 盔:武职人员所戴的硬质帽子,如帅盔、夫子盔等 巾:为缎制品的软制帽子,有花有素,属于便装如相巾、文生巾、员外巾等 帽:用于不同身份的人物,软硬质均有如纱帽、罗帽等 戏衣:指对戏曲表演中所穿戴服装的总称,多具有装饰性、可舞性,不注重写实性,只是对人物身份、地位等方面给以标志性表现 蟒:蟒袍的简称绣云龙、海水纹,为帝王将相的正服,颜色多样,除皇帝为明黄色外,其他人因其身份、地位(官职)、年龄、性格的不同而异 靠:又称“甲”,是武将的戎装,有软、硬之分。
硬靠需背扎三角形靠旗四面软靠不扎靠旗此外还有改良靠颜色与人物年龄、性格相关 褶:戏衣中用途最广者为帝王将相的衬衣及平民的便服分花、素两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