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中语文论文:注重课堂拓展提升学生能力.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桔****
  • 文档编号:427843486
  • 上传时间:2023-12-1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3.54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注重课堂拓展,提升学生能力 课堂拓展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是简单的当堂练习,更不是随意的延伸它是课堂教学最活跃的部分,就像平缓的水流有了跌宕,轻柔的风有了吟唱它让学生在思维上得以开拓与创新,在情感上得以正确的引导和熏陶,在表达上得以相应的训练;让师生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得到交流,它既是对文本深层次的研读,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但是如果我们不恰当使用拓展,不但不能实现预期目标,提高学生的能力,而且会让一堂课因为这个环节而显得主旨不明,重点不突出这种“为拓展而拓展”的课堂表演在某些公开课中也时常出现,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某次公开课听课,老师上的是余秋雨的《道士塔》,这篇文章从主旨上来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痛心,对文化贩卖者的痛恨,对后人挽救文化行为的赞美虽然作者将时代背景放在清朝,但是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在最后拓展时,老师展示了以“流失”为主题的图片:有被偷盗的佛像头,有被盗墓者挖出的明清陶器,有已经被查获的熊猫皮毛,稀有动物的骨骼等……学生在看完系列主题图片后自由发言,很多学生站起来说自己的感想的时候,都说到要打击犯罪,对这种贩卖行为要严惩不贷;还有学生认为要增强人们保护动物意识,不能利欲熏心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学生的回答很热烈,思想也很活跃,情绪很激昂,都争相想要表达自己的思想,但是只要联系一下文本的主旨,我们就会发现这个拓展已经“偏题”了《道士塔》选自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是作者对文化的深沉思索当经济冲击文化时,我们流失的文化何止就是清朝敦煌的佛像、文件、佛典呢!为了改造旧城把郁达夫的故居炸毁,为了吸引游客歪曲和伪造所谓的名人逸事,宁波“梁祝文化”的申请被另外三个城市共享等等,这些发生在学生周围的文化事件更能引起学生自觉保护文化的责任感,树立他们学好祖国优秀文化知识,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意识何必要舍近求远,脱离主旨呢?`还记得某次新教师汇报课,上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郎台》,这篇文章批判了资本主义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塑造了一位惟利是图,为钱不顾亲情,至死也不醒悟吝啬鬼形象,葛郎台因此成为世界文化长廊里的一位鲜明典型的人物老师在分析完文章内容以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有一百万,你会怎样用这些钱学生有的说要环游世界,有的说要去买个很大的房子,有的说要把部分捐助给慈善机构,然后去投资,还有的说立刻不读书,买很多的游戏软件在家里玩这个拓展目的是为了树立学生正确的金钱观,让他们明白钱不是万能的,从目标和能力上都紧扣本篇文章。

      但是老师除了说“好,坐下”外,不但没有对那些有错误认识的学生的观点进行评价,进行及时的教育,而且和其他学生一样一笑置之这节课在拓展上虽然没有偏离,但老师不置可否的态度又引起我的深思:拓展是不是对于学生所有的观点都要给予肯定呢?的确,学生是个体的人,尊重学生的思想,允许他们自己的个性表达,这是新课标思想的体现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学生同样是不成熟的个体,他们的思想受到现实的影响会出现很多错误的理解和认识,如果我们对他们的错误置之不理,用鼓励不同观点存在作为开脱,那么我们的教育是本末到置的,失败的在拓展中教师要有正确的引导,要关注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这样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那么课堂拓展要不要,它有没有存在的价值?我认为从时代要求和新课标要求来看,拓展不但需要,而且要注重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实践”,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21实际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生存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基于实践能力传统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独立于认识主体之外的一种客观存在,是人类认识活动的一种静态反映而建立在知识经济语境之上的现代教学论却认为,知识并不是一个纯客观的存在,更不是静态的,而是客观事物与认识主体互动的结果。

      没有认识主题,也就无所谓知识,而知识的获取和延展离不开学生的实践,离不开在现实社会的运用语文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教学生活化,语文教学不能被教材所束缚,要根据教学的“内核”,以社会生活中与之相同的内容丰富“内核”,以相似的内容区分“内核”,以相反的内容凸现“内核”,从而拓宽学习领域,开阔学生视野,使语文教学充满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新课标指出学生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要在“应用·拓展”能力上有发展:“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而语文课堂拓展能提供丰沃的实践土壤,让学生学会鉴赏,学会使用,学会举一反三拓展如此多娇,引无数同仁竞相模仿那么怎样才能较好地进行拓展呢?首先不可弱化文本叶圣陶先生说“文艺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得,只要你动手去采,随时可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但教材又是一个很特殊的例子教材是重要的素材性资源,它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诸多任务。

      所以举文本而反三,同样也能得到预定的目标从文本本身进入拓展,充分依托文本对学生进行语言的感悟积累,迁移运用不弱化文本还表现在尊重教材固有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对文章主旨意向要肯定虽然我们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不同理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无论怎样理解,人物形象的主要指向是一致的就好象条条大道通罗马,殊途但却同归其次不可盲目拓展盲目拓展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宝贵的教学时间多被师生用来交流课前收集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资料,没有立足于文章主旨,只要和文章内容相关,就拿来进行拓展一位教师执教《米洛斯的维纳斯》,课堂上教师没有让学生通过读书去感悟语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而是用一半时间向讲维纳斯的传说,米洛斯的维纳斯是怎样发现的以及展示各种断臂维纳斯的图片一堂课就这样在交流图片资料中过去了,学生完全游离于文本之外,书没读,字没认,词句没感悟试问,这样的课堂,语言谈何积累,语文能力从何培养又如何提高呢?最后不可过深拓展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能力是参差的,他们的审美能力、对社会人生的观点和老师的理解是有差距的在拓展的时候不能像研究性学习那样给的话题过大,过深比如学习鲁迅的《灯下漫笔》之后,有老师就让学生讨论中国奴性的根源。

      我们知道中国奴性的根源是很复杂的问题,不单单是鲁迅所说的做稳奴隶和做奴隶而不得的意识,它和中华民族的地域文化、经济历史、各种思想的根深蒂固的影响息息相关所以这样的拓展容易使学生不知从何入手,只能泛泛而谈,没有实质的内容这样也就无法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了因此拓展要扎根文本,宁小勿大,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符合学生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研究能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领会了拓展的原则后,方法就撬起地球的那个支点了,拓展有哪些方法呢?方法一:文本感悟法 立足文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延伸,也可以作为对文本的思想内容语言风格的一个小结设计的问题可以是这样:“本文留给你最深刻的印象——可以说一种理解,一种感受,一种情感,一种思想……”这种设问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多角度对文本谈自己的看法,有许多新颖的观点也是在这种感悟法中提出的方法二:主题深入法语文教育的特点是人文性、实践性和民族性人文性主要是人类对存在意义的思考,对真善美永恒的追求和对自由、自觉、超越的意向和价值取向主题的深入能够激发学生在感情上与作品的共鸣,正如黑格尔所说:“文艺应该通过什么来感动人呢?感动就是在感情上的共鸣我们可以用想象的翅膀让学生体会李白的飘逸与傲骨,杜甫的沉郁与敦厚,王维的优美与出世,我们可以用彼爱感悟己爱,由己爱懂得人类的大爱,就像在上《我与地坛》的时候,我们用改编《懂你》这首歌的画面来感受母爱的无私;在上《我的呼吁》的时候用“黑镜头”照片来明了珍重生命,维护和平的重要性。

      方法三:生活联系法美学家罗丹说“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美来生活是无尽的宝藏,用锐利的眼观察生活,用敏感的心感受生活,用睿智的脑思考生活,这样的拓展训练对学生的作文也很有帮助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将文本与现实相联系,让他们明白即使经历数千年,文学经典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张晓风在《愁乡石》中就是这样认为的:“影响我的作品最大的两部书是《论语》和《圣经》,前者使我以一个中国人自亲,后者使我以一个人自尊学习《项脊轩志》时,可以问:“在你们十多年的求学历程中,有没有被亲人友人关怀而感动的记忆?”学生的感情很快就进入到回忆状态,积极搜索着记忆深处那些感人的细节学习《我若为王》时,可以问:“现在影视作品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描写帝王的影片,如《康熙微服私访记》、《戏说乾隆》、《金枝玉孽》等等,对这种现象能不能说说你的想法这种将生活与课堂紧密相连的意识,也能够使学生寻找到生活中的许多素材,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方法四:相似阅读法或对比阅读法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思维的基础要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深入的理解,教师要善于选取相关的教学资料,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由此及彼、求同求异,拓展延伸、组合积累,从而让学生牢牢掌握所学知识。

      我们可以把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放在一起,看经历人间冷暖,世事变迁以后的作者在情感和思想有什么样的不同比如入长安前的李白和出长安后的李白;南迁前的李清照和南迁以后的李清照;“乌台诗案”前的苏轼和被贬黄州后的苏轼……相似阅读或对比阅读还可以成为研究性阅读的内容,进一步向文学大世界拓展,让学生在文学这座大森林中徜徉撷取,学会阅读,真正实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拓展的方法还有很多,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我们本身也应该多学习理论知识,多接触现实社会,多了解学生的兴趣,只有这样我们的拓展才能像投入河水的石子,激起学生活跃思维的浪花拓展能使课本知识得到了迁移得到了应用,让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然后内化为学生的文化素质风弄林叶,态无一同;月当流波,影有万变”客观事物有如此多的变化,我们的思维更应当有无限的空间,把我们的触角展开,去听自然的风鸣,去看青春的乐章,去领悟生活的真谛,让我们的学生成为思维活跃,会表达会思考的人吧,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有负教师这个称号。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