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林州市初中数学九年级期末下册自测重点试卷(附答案).docx
18页姓名 :_________________学号 :______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______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初中数学九年级期末下册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 时间:120分钟〕一、选择题1、 已知∠A为锐角且tanA=,则∠A = ( )A.30°B.45°C.60°D.不能确定2、 如果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点、,,且,那么和的大小关系是( )A.B.C.D.不能比较3、 如图所示的四张图片是我国北方某地一天中不同时刻直立的灯杆在阳光下形成的影子,将各图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②④①③B.④①③②C.②④③①D.①③②④4、 两个相似三角形的一组对应高的长分别是和,其中较大三角形的周长为,则较小三角形的周长为( )A.B.C.D.5、 如图,方格纸中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的三个顶点都在小正方形的格点上,下列结论:①的形状是等腰三角形;②的周长是;③点C到边的距离是;④的值为2,正确的个数为( )A.0个B.1个C.2个D.3个6、 如图是一个几何体的三个视图,则这个几何体的表面积为( )(结果保留)A.B.C.D.7、 已知反比例函数的函数值在每一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且,则一次函数的图像所经过的象限是( )A.一、二、四B.一、二、三C.一、三、四D.二、三、四8、 如图,在中,,,.是边上一动点,于点,点在的右侧,且,连结.从点出发,沿方向运动,当到达点时,停止运动.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图中阴影部分面积的大小变化情况是( ).A.一直减小B.一直不变C.先减小后增大D.先增大后减小二、填空题9、 已知点A(-3,y1),B(-2,y2),C(3,y3)都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则y1,y2,y3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10、 三视图中的三个视图完全相同的几何体可能是________(列举出两种即可).11、 甲、乙两人在太阳光下行走,若已知两人的身高相同,那么在同一地点、同一时刻太阳光下的影长________相等(填“一定”或“不一定”)12、 若,则______.13、 如果反比例函数(k是常数,且)的图象经过点,那么这个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______象限.14、 如图,小莹沿一条笔直的小路自西向东步行,小莹在A处测得旗杆C在北偏东方向,30分钟后小莹到达B处,测得旗杆C在北偏西方向,小莹在这条小路上离旗杆最近的距离是1000米,则小莹步行的速度为_________________米/分钟.(参考数据:)15、 如图,点A、B、C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上三个点,且点A、B、C的横坐标依次为1,3,6,若,则的值为___________. 三、综合题16、 (1)计算:;(2)解方程:.17、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正方形的顶点A,B分别在轴,轴的正半轴上,顶点的坐标为,,求顶点的坐标.18、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与轴交于点,连接. 〔1〕求二次函数的函数表达式;〔2〕设二次函数的图象的顶点为,求直线的函数表达式以及的值;〔3〕若点段上(不与重合),点段上(不与重合),是否存在与相似,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9、 如图,在中,,D为上一点,. 〔1〕作的垂直平分线交于点P,交于点Q(要求:尺规作图,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2〕连接,求的度数.20、 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一条直线,对于任意一个函数,作该函数自变量大于的部分关于直线的轴对称图形,与原函数中自变量大于或等于的部分共同构成一个新的函数图象,则这个新函数叫做原函数关于直线的“镜面函数”.例如:图①是函数的图象,则它关于直线的“镜面函数”的图象如图②所示,且它的“镜面函数”的解析式为,也可以写成.〔1〕在图③中画出函数关于直线的“镜面函数”的图象.并写出“镜面函数”的解析式__________.〔2〕若函数关于直线的“镜面函数”与直线恰有三个公共点,求的值.〔3〕已知,,,,函数关于直线的“镜面函数”图象与矩形的边恰好有4个交点,求n的取值范围___________.21、 如图,在中,,,,点D在 上,且,点E是边上一动点(点E不与点A,C重合),过点E作,垂足为点F,设,与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1〕求的长;〔2〕求S与x的函数关系式,并直接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参考答案与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