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3年高中语文古诗文学案二:《插秧歌》(附练习+答案).pdf

7页
  • 卖家[上传人]:奇异
  • 文档编号:449538989
  • 上传时间:2024-04-12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015.68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原文解读插秧歌宋杨万里【原文】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大意】稻田里农夫忙着给老婆抛秧,小儿子拔出秧苗让大儿子插上解读首联展现了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在农田里工作的一家人分工明确:田夫 负 责 抛 秧,大儿负责插秧,干 重 活;田妇负责接秧,小儿负责拔秧,干轻活抛 接 拔 插 四 个 动 词 用 得 准 确 而 生 动原文】笠是兜整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大意】斗笠像头盔蓑衣像铁甲,雨水从头流入脖颈淋湿肩膀解读颔联点明农人一家在雨中抢插秧苗春 雨 密 急,以至于从头上流入脖颈并 沾湿肩膀以 兜 整 和 蓑 分 别 比 喻 笠 和 甲 ,暗示插秧就是一场激烈的“战 斗”,形象生动地写出劳作的紧张原文】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大意】家人叫他们吃个早饭歇半晌,他却低头弯腰继续工作不应答:【解读】颈联写出了劳作的紧张和忘我家人来叫他们吃早饭,让他们歇一小会儿,但是却无人答话,甚至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进一步写出抢插秧苗的紧张程度原文】“秧根未牢荷未匝,照管鹅儿与雅鸭大意】“我这苗还没插稳也没插完,你去看住鹅鸭吧,提防它们糟蹋庄稼解读】尾联巧妙地写出了农人吃苦耐劳的品格,他表示活没干完不能休息,又话 锋 一 转,嘱咐家人要管好鹅和鸭,提防它们到田里糟蹋庄稼。

      作 家 作 品杨 万 里(11271206),字 廷 秀,号 诚 斋,吉 州 吉 水(今江西吉水县)人,南宋著名 诗 人,与陆游、尤袤、范 成 大 并 称 为“中兴四大诗人他性格刚直,为政清廉,遇事 敢 言,在政治上主张抗金,反对投降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 首,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 斋 体 杨万里 的诗歌大多以描写自然景物见长,不少作品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主 题 思 想 插秧歌 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场景,描写农人一家冒雨插秧的紧张劳作,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劳动场面热火朝天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艰辛和农事的繁忙,字里行间洋 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表达了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整 体 把 握 插秧歌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解 读 该 诗,要了解杨万里 诚 斋体 的特点诚斋体 的风格特征是活泼自然,饶 有 谐 趣,这是因为诗人把自己的 主观情感最大限度地投射在了客观事物上本诗即是典型的“诚斋体”作 品,生动地描 绘了江南农户全家协作插秧的情景一家四口各有分工:拔秧、抛秧、接秧、插 秧,紧 张忙碌而秩序井然前四句采用白描手法,极富表现力;后四句宛如一组特写镜头,绘 形绘声。

      另外要关注本诗的语言,本诗向田野间的大众学习乡言野语,弥漫着清爽自然 的泥土气息,如 接 插 胛 抛 秧 半 霎 未 匝 等 动 词 连 贯 而 下,贴合诗 歌 内 容,写出雨中劳作充实而紧张的氛围再 有,插秧歌深入描写现实生活,阅 读时要展开想象,走进诗歌描摹的场景,细心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其表现的劳动之美文 本 探 究1 .杨 万 里 的 插秧歌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明 确:抛秧接秧图、拔秧插秧图、雨中插秧图、呼唤早餐图、农夫应答图2.“笠是兜整蓑是甲 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明 确:巧妙的叠用两个比喻,把草笠比作头盔,把蓑衣比作铠甲,化 静 为 动,造成 一种紧张的,似乎生命攸关的气势,从而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3.第四联是田夫回答田妇召唤的话,但 第 三 联 中 又 写 田 夫 只 不 答 ,这该怎么 理 解?明 确:这 里 只 不 答 并 非 一 声 不 吭,而是没有直接回答农妇 歇 或者不 歇事 实 上,他一边干活,一边回答了他不能 歇半霎”的 原 因:秧苗刚栽下去,根还不牢 固,再说还没有栽完,怎 么 能 歇 半 霎 呢?他手里的活不能停下,而且还叮嘱农妇:你先去回家提防一下家鹅和雏鸡,不要让他们来破坏秧苗。

      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顺手 拈 来,实则精当自然,妙不可言它使全诗意境得以拓展,主题得到深化由插秧到家 务 事,真是忙上加忙,从而劳动者的艰辛和劳苦全都表现了出来4.同样是描写劳动的场景,米莒和 插秧歌有什么不同?明 确:侏 首 句 式 整 齐,节奏明朗、轻 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 有 掇 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清代方玉润在 诗经原始中 说,这首诗读来好似 田家妇女,三 三 五 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 歌 互 答,余 音 袅 袅,若 远 若 近,忽 断 忽 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 生 活,他们齐心协力,分 工 合 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 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两首 诗各具不同的艺术魅力紫莒重 章 叠 唱,回环往复,令 人 神 往;插秧歌善用口 语,浅白流畅富有自然、新鲜的意趣课 后 练 习1.对 下 列 加 粗 词 语 的 解 释,有 误 的 一 项 是A.笠 是 兜 鳌 蓑 是 甲B.雨 从 头 上 湿 到 胛C.唤 渠 朝 餐 歇 半 霎D.秧根未牢静未匝兜 螯:铠甲胛:肩膀渠:他爵:移 栽、种植2.下 列 诗 句 中,节 拍 划 分 错 误 的 一 项 是A.田夫/抛秧/田妇/接 B.笠/是兜/鳌蓑/是甲C.低 头/折 腰/只 不 答 D.秧 根/未牢/蔚/未匝3.下 列 对 这 首 诗 的 鉴 赏,不 正 确 的 一 项 是A.一、二 句 表 现 了 插 秧 的 繁 忙。

      值 此 春 种 时 节,无 论 男 女 老 幼,一 起 来 到 田 头,各 有 所 司,不 敢 稍 有 懈 怠B.作 者 将 斗 笠 蓑 衣 比 作 头 盔、铠 甲,这 两 个 形 象 化 的 譬 喻 起 到 了化 凝 滞 为 飞 动 的 神 奇 效 果C.五、六句以朴素的语言浓墨重彩地展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卷,农事的 紧张、家人之间的关怀跃然纸上D.七、八句农人话外有音:在 这 当 口,我怎么能够休息呢?农家的勤劳、艰 辛,全部凝聚在这朴实的话语中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句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暗示分工精细明确B.三、四句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 兜 鳌 和 甲 借 代,暗示抢插无 异于一场战斗C.五、六句写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抢插的 紧张程度不言而喻D.七、八句写田夫对送饭的人的回答:抢 插 还 未 结 束,稻 苗 还 未 栽 稳,体现了农夫的吃苦耐劳5.下列对 插秧歌的 鉴 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 句 用 抛 接 拔 插 四 个 动 词 描 绘 出 全 家 插 秧 时 忙 碌混乱的场景B.雨从头上湿到胛 写出雨势之猛,表现出农人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插 秧不辍的艰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C.本诗的五六句与白居易 观刈麦中 的“力 尽 不 知 热,但惜夏日长 一 样,都表现了农民抢抓农时、忘我劳动的心理D.插秧歌似是率口而出,却又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义和活泼之趣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插秧歌描绘了一幅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 中 句看似“游 离 诗 外 ,实则 堪 称 神 来 之 笔”.(2)插秧歌中,,两 句 写 出 了 劳 作 的 忘 我 程 度:家 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 无 人 答 话,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3)插秧歌一诗中运用比喻暗示抢插稻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突 出了农忙抢种的两句是:,.(4)插秧歌一诗中模拟田夫口吻回应送饭人的两句:,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 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文化遗产承载着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对 当 代 人 来 说,不仅要看到其外 在 形 式,.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现 在,随着新技艺 的不 断 兴 起,,因为它们多属于特定的农耕时代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 时 代,有些物件可能会从生产劳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退出,但退出的可以 是 外 在 的 形,答案与解析1.A【解析】兜鎏: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

      2.B【解析】应 为:笠是/兜整屋是甲3.C【解析】浓墨重彩 有误,应是 运用白描的技法4.B【解析】B项,“以 兜 霆 和 甲借代 错误本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不是借代将 笠 和 蓑 分 别 比 作 兜 蠹 和 甲 ,营造出一种战争的紧迫感,农家儿女正像全副武装的士兵一样在与天地奋斗拼搏,说明插秧就是一场抢天时的 战斗,突出了劳动的艰辛5.A【解析】A项,首联用 抛 接 拔 插 四个动词描绘出全家插秧时 忙碌的场景,但是不混乱6.(1)笠是兜黎蓑是甲(2)唤渠朝餐歇半霎 低头折腰只不答(3)笠是兜黎 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4)秧根未牢蔚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7.也要看到其内在的精华很多非遗技艺的使用范围大大缩小了内在的 魂 不能随着社会的转型一并退出解析】本题考查在语段填空,第一空后面是句号,前面有提示词语 不仅 可知 这个空格中的内容与前一个分句是递进的关系,结合前面 外在形式 可知这里应填写 内在精华;第二空后面有提示词语 因为 可知属于因果关系,结合前面新技艺的 兴起,可知应在空格中补写非遗技艺的没落;第三空前面有提示词语 但 可见这里应 为前一句的转折,而本句内容又为表述完整,缺少对内在魂”的表述,故知这里应补 写出对内在魂的表述。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