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案展示《走s形》乐高.pdf
14页走S线(小学数学)乐高教育案例标准与目标 问题解决p1、能从社会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p2、能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p3、能借助于数字计算器解决简单的计算问题内容标准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4单元)知识点:p比的概念和表示方法;p比的运算;p比的应用知识点标准标标准准与与目目标标标准与目标p在理解比例意义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比例的知识解决机器人小车沿固定半径的圆形行驶的问题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p经历从社会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过程p运用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过程与方法标准与目标STEM元素机器人结构,编程技术确定项目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工程比例计算,计算圆形周长数学科学比例的意义,多元数量关系标准与目标关于STEM在教学实践中,STEM教育有三种实施模式:完全取消相关学科的分科教学,相关学科的学科知识完全通过STEM教育来学习保留分科教学,在实施各科教学的同时,另外开设STEM学科保留分科教学,也不另外设置STEM学科;在各学科的学习中嵌入STEM的学习元素完全模式并行模式嵌入模式p本教案采用第三种STEM教育的模式。
5F教学设计原则:5F设计思路StudentsFactsFacilitateFunFlow4Cs——教学策略与方法——激励学习的措施——难度控制的机制——教学流程设计教教学学活活动动设设计计pFact:以上述学习要求为目标pFacilitate:采用项目学习的方式,用任务驱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开展教学pFun:用学生了解但还没接触过的考驾照为案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pFlow:本教案实际设计了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涉及的是已知三个量求另外一个未知量的计算,第二个是关于已知两个量,要根据一个变量的值去求另一个变量的值,这就是函数的初步概念,所以难度增加了,以此实现难度递增同时,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也会针对学生的学习难点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支持pFour Cs:按照下面的四个步骤设计教学活动:联系(Connect)、建构(Construct)、反思(Contemplate)、拓展(Continue)5F设计思路教教学学活活动动设设计计教学活动设计对学生说:你们知道考驾照里面有另外一项必考项目——走S路吗?联系50cm20cm现在,我们一起来探讨怎样才能让机器人按照精确的路线走S形路。
教学活动设计建构预测学生学习成果——分析假设机器人的轮距是10厘米如果要机器人沿着圆形的路径走,就必须让一个轮子转得快,另一个轮子转得漫快慢的比例按照两个轮子到圆心的半径的比例来决定20cm50cmp现在我们知道:外轮子到圆心的半径是45厘米,内轮子是35厘米;外轮子的马力是50,所以内轮子马力x与外轮子马力的比是x:50,而内轮子到圆心半径与外轮子到圆心半径的比是35:45,p因此,内轮子马力应该是px:50=35:45=50×35÷45 ≈38.89教学活动设计建构预测学生学习成果——实现因为机器人只走半圈,所以外轮子走过的距离是45×3.14=141.3 厘米又因为当马力是50时,机器人的速度是24厘米/秒,所以需要走141.3÷24 ≈ 5.89 秒当机器人走完半圈后,两个轮子的马力换过来,再走半圈,就可以实现走S路教学活动设计事实上,EV3的马力是不能精确到小数点后的数字的;当我们设定小数点的数字时,EV3会做四舍五入的处理,所以我们的小车不能按照精确的路线行驶反思p逆向思维:我们不能精确调整马力,但我们可以精确调整小车的轮距我们设内轮子的马力为38,重新计算内轮子到圆心的距离:38:50=x:45=38×45÷50=34.2 。
因此轮距 = 45-34.2=10.8 教学活动设计尝试让小车走不同半径的圆形路径,并记录尝试过程:反思圆形半径轮距内轮马力外轮马力是否成功4045556065教学活动设计拓展当汽车走平坦的路时开快一点,坎坷的路时开慢一点现在我们用颜色来表述平坦或者坎坷:白色表示最平坦,颜色越暗表示越坎坷,然后编程控制机器人以不同的速度经过一段有平坦有坎坷的路段经过测试,当遇到白色路段时,光感传感器检测到的反光度是60(以学生实际测量为准),这时我们可以让机器人开到80马力当遇到坎坷的路段时,怎样调节机器人的速度?p怎样计算所需要的马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