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中语文读本诗词鉴赏选读.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凯和****啦
  • 文档编号:301432286
  • 上传时间:2022-05-3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3.06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高中语文读本诗词鉴赏选读 读本诗歌鉴赏选读 上李邕 大鹏是李白赋中往往借以自况的意象,它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惊世骇俗的梦想和志趣的象征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青年李白出蜀漫游,在江陵遇见名道士司马承祯,司马称李白“有仙风道骨焉,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当即作《大鹏遇希有鸟赋并序》(后改为《大鹏赋》),自比为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鸟李白诗中还有一首《临路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据唐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铭序》云,李白“赋《临终歌》而卒”后人认为可能就是这首《临路歌》,“路”或为“终”之误写可见李白终生引大鹏自喻之意按此诗语气直率不谦,故前人有疑非李白之,亦有信为李白之作而辨之者参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此诗题解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李邕在开元七年至九年前后,曾任渝州(今重庆市)刺史李白游渝州谒见李邕时,由于不拘俗礼,且谈论间放言高论,纵谈王霸,使李邕不悦史称李邕“颇自矜”(《旧唐书·李邕传 》),为人自负好名,对年轻后进态度颇为矜持。

      李白对此不满,在临别时写了这首态度颇不客气的《上李邕》一诗,以示回敬 前四句中李白以大鹏自比大鹏是《庄子·逍遥游》中的神鸟,传闻这只神鸟其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其翼若垂天之云”,翅膀拍下水就是三千里,扶摇直上,可高达九万里大鹏鸟是庄子哲学中自由的象征,梦想的图腾李白年轻时胸怀大志,分外自负,又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心中弥漫了浪漫的空想和宏伟的抱负这只大鹏即使不借助风的气力,以它的翅膀一搧,也能将沧溟之水一簸而干,这里全力夸诞大鹏的神力在这前四句诗中,诗人寥寥数笔,就勾划出一个力簸沧海的大鹏形象——也是年轻诗人自己的形象 诗的后四句,是对李邕怠慢态度的回复:“世人”指当时的凡夫俗子,鲜明也包括李邕在内,由于此诗是直接给李邕的,所以措词较为悠扬,外观上只是指斥“世人”殊调”指不同凡响的言论李白的宏大抱负,往往不被世人所理解,被当做“大言”来耻笑李白鲜明没有料到,李邕这样的名人竟与凡夫俗子一般见识,于是,就抬出圣人识拔后生的故事反唇相讥宣父,指孔子,唐太宗贞观十一 年,“诏尊孔子为宣父”(《新唐书·礼乐志 》)《论语·子罕》中说:“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这两句意为孔老夫子尚且觉得后生可畏,你李邕莫非比圣人还要高明?男子汉大丈夫千万不成轻视年轻人呀!后两句对李邕既是揄揶,又是讥讽,也是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态度相当桀骜[jié ào],显示出少年锐气。

      李邕在开元初年是一位名闻海内的大名士,史载李邕“素负美名,……人间素有声称,后进不识,京洛阡陌聚观,以为古人或传眉目有异,衣冠望风,寻访门巷对于这样一位名士,李白竟敢指名直斥与之抗礼,足见青年李白的气识和胆子不屈己、不干人”笑傲权贵,平交王侯,正是李太白的真正本色 刘禹锡诗二首 西塞山怀古 中唐诗人刘禹锡以不同于流俗的“骨干气魄”,独树高标,被赞誉为“诗豪”在其创作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怀古诗,下面就以《西塞山怀古》为例谈谈他怀古诗的艺术特色: 虚实统一,借古讽今诗人擅长选择典型的历史事情来表达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斟酌,虚实结合,以古喻今,具有跨越时空的穿透力和西塞山相关的历史人物和事情好多,《西塞山怀古》独选王濬一事,由于王濬纵横数千里,直取石头城,可以说是西晋伐吴战役中的风流人物,写他既能突出兴亡的主题,也能增加诗歌的传奇色调,更重要的是王濬伐吴是从四川到金陵,而刘禹锡调任也是从四川到金陵邻近,两人行进路线好像,但两人境遇恰好相反,王濬成就了一代伟业,刘禹锡那么长期贬官在渺远州郡当然面临着中唐藩镇纷争的现实,赴任途中的诗人描写王濬旧事,并不是赞颂其雄才大致,而是要说明即便如王濬英雄一世,也摆脱不了物是人非、灰飞烟灭的命运。

      刘禹锡在诗末对有野心的军阀提出了严正警告,强调了历史的大流永远是“大一统”,民心所向,绝不会以割据者的意志为转移,想要分裂国家,发动战役,最终也不过就是徒让后人“伤”的“往事”而已 描写传神,比较猛烈诗人擅长让肃穆的历史教训化作接目摇心的概括形象,使诗句具有无限情韵,发人深思,引人遐想《西塞山怀古》开头“王濬楼船下益州中”中“下”字的使用,愈显出王濬军队顺江东下的气势磅礴、势不成挡;“金陵王气黯然收”用“收”字那么反衬出东吴孙皓政权无力抵挡,失败之快黯然”一词, 本来是指人的神情,这里借以描述在王濬楼船的攻击下,群龙无首、恐慌失措的情形,生动传神地写出孙皓政权王气已尽,兵败山倒的颓势这两句,一写告成者,一写失败者,寥寥数字却比较猛烈,当年战役的强烈场面如在眼前面对历史陈迹,想想自己的人生情况,诗人不禁感慨万千第三联在“几回”和“仍旧”的比较中,写出世事沧桑,而山河仍旧,历史的变迁并不能让山河变更尾联更以“四海为家”反衬出“故垒”的萧瑟,寄寓了批判现实的重大意义,表达了渴望国家和平统一的愿望 情景交融,含蓄蕴藉诗人虽是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却不露痕迹,就是由于寻常的景物中都凝聚着诗人的主观情思,寄托自己悲凉沉重的人生感慨。

      煞费苦心的“千寻铁锁”也不能挽回败局,长长的铁链极不情愿地沉入到江底,投降的白旗却安宁冷清地挂在石头城头上诗人只用两个场面就把一个既具有自然的地理优势,又拥有强大的防卫工事的要津,在转瞬间就化为乌有写出,外观上没有观点,但诗人自己的向背已寄寓其中,这正如诗人另一首怀古诗《金陵怀古》所说:“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民心所背,任何“天堑”都会是“得民心者”的通途人世几回伤往事”或许并不仅仅指王濬进击东吴的事,金陵若干的朝代的兴亡交替都让后人浩叹,升起伤怀之感,西塞山是“山形仍旧枕寒流”,金陵古城同样只能是“潮打空城落莫回”,哪怕它照旧“山围故国周遭在”(刘禹锡《石头城》)再把目光移到眼前的风景上来:往日的军事堡垒已经成为了残缺萧瑟的遗迹,深深的芦荻在秋风当中发出瑟瑟的声音壮阔的背景中更掺杂着悲凉的意味,伤感的诗情,启迪着读者去思量和回味,国家统一是人心所向,历史上的分割局面还能重演吗?这样写使得全诗在纵论千古的豪放中回荡出一股感人至深的沉郁之气,更沉重含蓄,贴切自然 汉寿城春望 诗中,前四句是对城市荒芜的伤感,“华表半空经霹雳”表达悲愤,后一句说到了寿州楚王墓前的石雕情景,从诗里可以想见,楚王坟也是厚葬,墓前有华表、石麟、石碑等,一派严肃肃穆之仪卫。

      秦始皇自视功绩显赫,必会在自己的陵墓上设有象征仪卫的象生石雕而自己刚见到碑文,可上面已满是灰尘表达凄怆激愤结果两句抒发感慨:不知道什么时候东瀛会变化,这个地方还要变成路 和子有渑池怀旧 诗的前四句对于人生的体验,作了一个深刻的比喻,说:人生所体验过的地方和所体验过的事情,象什么样子呢?该是象天上遨游的鸿雁踩在积雪的地上;这雪地上因那偶然的机遇,留下了脚爪的痕迹,可是鸿还得持续飞行,飞向何方,哪里还去考虑南北东西!由于这个比喻分外生动而且深刻,所以后来便成为“雪泥鸿爪”这个成语,用以比喻往事遗留下来的痕迹 第三联写渑池当年寄宿过的那座佛寺的处境:当时接待咱们的那个老和尚已经死了,按传统习惯,他的尸体经过火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去了;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了就是说,多少年过去了,人变了,和尚死了,物变了,寺壁坏了,世间已体验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当年在雪泥上留下的鸿爪,象是雪化了,这些爪印也不见了言外颇有为人生的短促叹息和对自己漂泊不定的感伤 结果两句,自己加了个注脚:“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是说:当年要去赴考时,我骑的马在渑池西边的二陵(今河南崤山)就死了,没法子,只好骑着小毛驴到渑池。

      所以诗中说:你还记得吗?当时我骑着小毛驴在那险峻不平的山路上行走,路是那么遥远,人是那么疲乏,那瘦弱的小毛驴也累得叫个不停诗人抚今追昔,抒发了对人生的深深慨叹 登快阁 这是黄庭坚在太和知县任上登快阁时所作的抒情小诗 一般说来,文章或诗歌开头往往较难,以致有的文学家常将其开头处砍去,这是由于开头处,还没有和作品的情境融为一体,因而轻易作态黄山谷此诗起首,用通俗口语娓娓道来,但又能构思奇异,引人入境诗人说,我这个呆子办完公事,登上了快阁,在这晚晴余辉里,倚栏远眺这二句,看似通俗浅近,却包涵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前句是用《晋书·傅咸传》所载夏侯济之语,\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坐痴,复为快耳!\后句用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阁\及李商隐\万古贞魂倚暮霞\之典,还多有翻新稀奇之妙\痴儿\二字翻前人之意,直认自己是\痴儿\,此为谐趣之一;\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响应,从而增加了一气呵成之感此为妙用二;\倚晚晴\三字,更是超脱了前人的窠臼杜诗之\倚\,倚于山阁,乃实境平叙;李诗之\倚\,主语为\万古贞魂\,乃虚境幻生而成;黄诗之\倚\,可谓虚实相兼;诗人之 \倚\,乃是实景,但却倚在无际无垠的暮色晴空。

      读此三家,宛如一幅艺术摄影,在晚霞的逆光里,诗人与亭阁的背影...... 不仅如此,\倚晚晴\三字,还为下句的描写,作了铺垫渲染,使诗人顺势迸出了\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清晰\的绝唱远望多数秋山,山上的落叶飘扬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清澄这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读这样的诗句,不禁使人想起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谢眺\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的名句但黄山谷之句,既摄取了前辈的养料加以磨练熔造,又是新的境界再现所以前人曾评此二句道:\其意境天开,那么实能劈古今未泄之微妙\(张宗泰《鲁斋所学集》) 五、六二句,是诗人巧用典故的中句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吕氏春秋·本味篇》载:\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史载阮籍善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见所悦之人,\乃见青眼\(《晋书·阮籍传》)诗人这二句大意是说,由于知音不在,我弄断了琴上的朱弦,不再弹奏,于是只好清樽美酒,聊以解忧了此处\横\字用得很生动,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托了出来。

      结句诗人说自己梦想能坐上归船,吹弄着悠扬的长笛,回到那遥远的故土——我的这颗心呵,早已和白鸥订好盟约了从全诗的布局看,这个结尾是相当精彩的:起首处诗人从\痴儿了却官家事\说起,透露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赏识自然风景的渴望;然后,渐入佳境,诗人迷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对\公家事\之\了却\形成鲜明对照;五、六句诗人作一迭宕:在良辰美景中,诗人心内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楚那么,解脱的出路何在呢?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这一结尾,不但响应了起首,顺势作结,给人以\一气旋转而下之感\(潘伯鹰评语)而且意味隽永,让人想象无穷 全诗明白如话,因景抒情寄慨,字字紧扣,层层关联,用典贴切,无一字无来处,表达了江西诗派用字希奇、笔力雄健的特点 此诗极受后人称赏姚鼐称此诗\豪而有韵,此移太白歌行于七律内者\;方东树评析说:\起四句且叙且写,一往浩然,五、六句对意流行收尤豪放此 — 9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