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格言集锦.docx
5页阅读格言集锦 阅读可以提高我们的素养,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阅读格言,欢迎大家阅读! 阅读格言一 1.为乐趣而读书——毛姆 2.读书时要深思多问只读而不想,就可能人云亦云,沦为书本的奴隶;或者走马看花,所获甚微——王梓坤 3.事在人为:一年可以等于二年三年,例如每天用十七八小时读书;反之,二三年也可以等于一年,甚至比一年还少,例如每天只用五六小时以下读书,我决心每天用十六到十八小时翻阅中国历代文集——蔡尚思 4.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程端礼 5.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郑胜利 6.读书不是为着要辩驳,也不是要盲目信从,更不是去找寻谈话的资料,而是要去权衡和思索 7.要多读书,但不要读太多的书——富兰克林 8.书籍是横渡时间大海的航船——培根 9.把一本书置于一个无知者的手中,就像把一柄剑放在一个顽童手中那样危急 10.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进步——朱熹 11.好读书,不求甚解——陶渊明 12.当一个宏大的思想作为一种福音降落这个世界时,它对于受陈规陋俗羁绊的大众会成为一种冒犯,而在那些读书不少但学识不深的人看来,却是一桩蠢事。
——歌德 13.读书补自然 之不足,阅历补读书之不足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 1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15.有些书只需浅尝,有些书可以狼吞,有些书要细嚼烂咽,渐渐消化 16.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17.书籍使人们成为宇宙的仆人——巴甫连柯 18.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灵敏;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肤浅;伦理使人庄重;规律与修辞使人善辩 19.读书如吃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饭者生疾病——章学诚 20.读书对于我来说是驱散生活中的不开心的最好手段没有一种苦恼是读书所不能驱散的——孟德斯鸠 21.有时间读书,有时间又有书读,这是幸福;没有时间读书,有时间又没书读,这是苦恼——莫耶 22.光阴给我们阅历,读书给我们学问——奥斯特洛夫斯基 23.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24.读书在于造就完全的人格 25.读书可以铲除一切心理上的障碍,正如适当的运动能够矫治身体上某些疾病一般 26.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
——卡莱尔 27.书是良药——刘向(我国汉代高校者)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是面包——高尔基说: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书是益友——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书是阶梯——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28.读书能给人乐趣文静和力量 29.读书使人渊博,辩论使人机敏,写作使人精细 30.读书也象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3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32.书是源泉——高尔基说:“爱惜书籍吧,它是学问的源泉 33.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将来文化生活的源泉——库法耶夫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妙的社会,使我们熟悉各个时代的宏大智者——史美尔斯 34.立志是读书人最要紧的一件事——孙中山 35.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当心翼翼地把宝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36.在读书上,数量并不列于首要,重要的是书的品质与所引起的思考的程度——富兰克林 37.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咀嚼消化 38.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荣,给人以才能。
——培根 39.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毛泽东 阅读格言二 1、所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2、书籍是全人类的养分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似乎没有阳光;才智里没有书籍,就似乎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3、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感到不足,越感到自己学问贫乏——马克思 4、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很多高尚的人说话——歌德 5、一本好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宽阔的生活海洋——凯勒 6、抱负的书籍是才智的钥匙——托尔斯泰 7、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董其昌 8、和书籍在一起,永久不会叹气——罗曼罗兰 9、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愚——刘向 10、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高尔基 11、读书越多,精神就愈健壮而英勇——高尔基 1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13、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14、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15、不学诗,无以言——孔子 16、能读千赋,自能为之——杨雄 1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 18、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1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1、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22、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2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2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25、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