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省潍坊市初中历史七年级期末上册通关高频考点卷(附答案).docx
14页姓名 :_________________学号 :______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______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初中历史七年级期末上册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 时间:120分钟〕一、选择题1、 北京人遗址相继发掘出5个头盖骨化石、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约10万件石器,还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些考古成果可以推断出北京人生产生活情况包括( )①使用石器 ②烧制陶器 ③学会用火 ④群体生活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2、 炎帝和黄帝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下列属于炎帝贡献的是( )①教民开垦耕种②发明纺织③制作陶器④建造宫室⑤制作衣裳⑥创作音律A.①③⑤⑥B.②④⑤⑥C.①②④⑤D.①②③3、 下列各项是对夏、商、周历史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B.禹建立夏朝,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C.商汤灭夏,建立商朝D.武王伐纣,建立周朝4、 我国可以通过文字来了解历史开始于(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5、 20世纪50年代,半坡遗址发掘出46座房屋、出土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还有粟、菜籽遗存等;20世纪70年代,河姆渡遗址发现20-50厘米厚的稻谷、谷壳、稻叶、茎秆和木屑、苇编交互混杂的堆积层,最厚处达80厘米;以上材料可以证明( )A.距今约5000年前华夏文明出现B.河姆渡人处在旧石器时代C.黄河、长江流域出现了原始农业遗存D.半坡人会制造精美的陶器6、 “一阴一阳谓之道”,事物都包含对立的两方面,对立的双方又相互转化;这是谁的观点()A.老子B.孔子C.韩非D.墨子7、 观察如图古印,联系秦朝历史,我们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②秦朝统一文字小篆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④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8、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有一幅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此对联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分别是( )A.项羽和刘邦B.项羽和勾践C.刘邦和重耳D.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9、 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连皇帝的马车都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有些将相出行只能坐牛车;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 )A.解除匈奴的威胁B.削夺诸侯王的封地C.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10、 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汉朝迎来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等政策,巩固了大一统王朝;材料反映了( )A.政策调整推动国家发展B.政策变化导致汉朝衰落C.国家治理需要道家学说D.历代治国方式开始趋于一致11、 《资治通鉴》中记载:“上(东汉灵帝)常言:‘张常侍是我公,赵常侍是我母;’由是宦官无所惮畏,并起宅第,拟则宫室(模仿皇宫给自己建房);”材料反映了东汉时期( )A.出现了外戚专权现象B.出现了宦官专权现象C.出现了朋党之争D.爆发了黄巾起义12、 成语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明珠,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其中与“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有关的人物是( )A.蒙恬B.陈胜C.项羽D.刘邦13、 《三国演义》以三国的史实为基础,描写了许多气势做宏的战争场面;通过该书,我们可以了解的战争是( )A.马陵之战B.长平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14、 夺取曹魏政权建立西晋政权的权臣是A.司马懿B.司马昭C.司马炎D.司马睿15、 敦煌壁画中的北魏掌衡武士(衡是称重量的器具),他一身鲜卑族服饰,衣服狭而短,窄领小袖,便于骑射,汉服宽而长;从北魏文官俑服饰的变化,判断与哪一事件有关( )A.商鞅变法B.胡服骑射C.淝水之战D.北魏孝文帝改革16、 贾思勰的农书《齐民要术种谷》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贾思想强调农业生产顺应天时地利原因是A.遵循自然规律B.改进工具C.请求老天帮忙D.主观想象17、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将封地再次分给其他子弟;这一举措旨在解决当时( )A.诸侯士势力强大B.豪强地主干政C.外戚分裂国家D.外敌南下威胁18、 进入春秋以后,郑国开垦了“蓬篙黎藿”之地;晋国开垦了狐狸豺狼所居的“南鄙之田”;宋郑之间的“隙地”(可垦而未垦之地),也在被压榨的奴隶的辛勤劳动下开垦出来;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春秋奴隶制的发展成熟B.土地国有制度的瓦解C.铁制农具与牛耕的使用D.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19、 一个原始人正在用骨针连缀兽皮,还有几个原始人把兽牙、海蚶壳和小石珠钻孔连成串,他们还会人工取火;判断此原始人最有可能是A.元谋人B.山顶洞人C.北京人D.蓝田人20、 此地古称金陵,有6个政权先后以此地为都城,因此此地有“六朝古都”之称;此地是( )A.西安B.北京C.洛阳D.南京二、综合题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战国商鞅方升(如图)前后经历了120多年的实际使用时间,从秦孝公变法时商鞅统一秦国度量衡,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它是天下尽用秦制最有力的物证,同时也充分说明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是商鞅在秦国变法的继续和发展;材料二 秦在征服六国过程中,大力推行郡县制;秦建立后,确立郡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在郡县制下,地方管理层次分明,县下有乡、里、什、伍组织;各级官员职责明确.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汉时,虽然郡县与分封并存,然而从武帝时代起,诸侯王在政治上的影响甚微;汉承秦制,郡县制成为汉代主要的地方行政制度;材料三 武帝治下,儒学在朝中受到尊崇,武帝认为任用饱读儒家经典之士有利于君主,因为他们自律、利他、识礼、循规,而且忠于上司.因此,他建立了一种用儒家经典来培养未来官吏的国家教育体系,建太学,聘用博士讲授五经《易》《书》《诗经》《礼》和《春秋》;——(美)伊佩霞《剑桥中国插图史》材料四 中华文明是实现国家统一时间最长的文明,政治上的长期统一使得中央政府可以有效抵御外来入侵和大型自然灾害的冲击;政治上的统一还保证了中华民族历史的完整记载,承载着每一个中国人对于自身历史的深刻记忆;经济与文化的统一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延续至今的重要载体,传承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摘编自张海滨《论中华文明历史延续性的根本原因》〔1〕材料一中的商鞅方升见证了哪两个重大历史事件?〔2〕据材料二指出秦汉实行的共同地方行政制度;并归纳实施这一制度的目的;〔3〕据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武帝治下,儒学在朝中受到尊崇”的具体表现;〔4〕依据材料四,分析中华文明延续的主要原因;22、 【朝代更替】下图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制作的朝代更替示意图的片断摘录;请结合图示回答问题:〔1〕上面朝代更替图示中①、②分别代表的是什么朝代?〔2〕哪一重要的战役为图中③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这一重要的战役交战双方是谁?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 孙权注重发展生产、富国强兵;大约在建安七年(202年),即开始推行屯田孙权也注意兴修水利、开凿运河,并于231年正月下诏,要求放宽催收农夫所欠租税,并不要再征租赋;——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材料三 《齐民要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生产实践经验的结晶,是农业科学知识的巨著它包括从选种、栽培、土壤肥料到农副产品加工利用等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贾思勰总结写《齐民要术》的体会时曾说:“今采捃(收集)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皆余目所亲见事,非信传疑”,他的实践观点非常鲜明——摘编自李寿仁《贾思勰和(齐民要术》(1)观察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请你为其概括一个恰当的主题;(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权治理江东的措施;(3)根据材料三,概括贾思勰能够著成《齐民要术》的原因;(4)综合上述材料和探究,你认为影响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24、 人类对文明的追求需要推陈出新;张老师以“文明之光”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任务一 【工具创新——见证经济文明】〔1〕请把任务一中的图片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这些生产工具的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任务二 【思想解放——传承精神文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④“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欲,而民自朴”⑤“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⑥“兼爱”“非攻”〔2〕对以上主张按下列要求填写;(只填序号,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属于道家学派的是__________;代表人物有___________属于儒家学派的是__________;代表人物有_________属于法家学派的是_________;代表人物有__________任务三 【制度改革——关注政治文明】〔3〕任务三中图1反映的是什么制度?说出图2在地方管理上采用的制度及对后世的影响;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商鞅制定了许多优惠激励措施,如增产粟帛的农民可以免除徭役,有余粮上交者可以得到官爵等等……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开阡陌,肯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打破了奴隶主世袭贵族的特权,确定了封建等级制度;材料二 直到秦统一,“中国”二字才有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具有明确政治制度的庞大帝国和明确地理区域的广大国土和民众;这个划时代的变革,不但结束了列国的局部战争,废除了列国间重重的关隘和限制,而且更重要的是“大一统”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促使中国人产生融合智慧、发展共同文化的伟大理想;——摘编自邹纪万《秦汉史》等材料三 秦朝建立之后,正式在中央政府确立了丞相制度;这个制度的建立,完成了战国以来政治制度方面的重要转变;它一方面彻底废除了“世卿世禄”的选官制度,另一方面又使权力进一步集中,成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行政体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