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移动文物普查文物登录规范解读.ppt
90页可移动文物普查文物登录规范可移动文物普查文物登录规范解读解读武俊玲武俊玲可移动文物普查开始可移动文物普查开始•2012年10月1日发布《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认定依据和原则•认定依据认定依据 可移动文物认定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古人类化石和古脊椎动物化石保护管理办法》、《文物藏品定级标准》、《近现代文物征集参考范围》、《近现代一级文物藏品定级标准(试行)》、《文物出境审核标准》(含补充通知)、《1949年后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的鉴定标准》和《1795至1949年间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鉴定标准》、《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规范》、《馆藏文物登录规范》等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进行•认定原则认定原则 普查前已经认定为可移动文物的,本次普查予以承认普查中需要新认定为可移动文物的,依据相关认定程序进行 可移动文物认定范围主要包括 •1949年以前属于人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的、由人类创造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的、可移动的物质遗存包括: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手稿和图书资料;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等。
•1949年以前反映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变革及有关社会历史发展的物品;反映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宗教等方面发展的物品;反映中国近现代各民族的社会发展及民族关系、民族团结、民族自治、维护祖国统一等方面的物品;反映中国近现代各民族的生产活动、生活习俗、文化艺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物品•1949年以后由博物馆、纪念馆收藏登记的藏品,列入国家文物局《文物出境审核标准》及《1949年后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的鉴定标准》目录的•古人类化石、古脊椎动物化石被确定为鉴定对象或文物,需符合以下条件:古猿化石;古人类化石;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第四纪古脊椎动物化石等 一、一、《《国有单位文物收藏情况调查表国有单位文物收藏情况调查表》》•修订《馆藏文物登录规范》以满足本次普查文物登录工作的需要二、可移动文物普查文物登录主要信息•文物基本信息(14项)•附录信息(11项)•文物影像信息•文物收藏单位信息((1)文物基本信息()文物基本信息(14项)项)……•收藏单位•藏品总登记号•文物名称•文物级别•文物类别•年代•质地类别•外形尺寸•质量•完残程度•保存状态•文物数量•入藏时间•文物来源可移动文物普查软件信息采集界面1、收藏单位收藏单位•为单位正式注册名称的全称(不得填写简称),如首都博物馆、太原市图书馆。
2、藏品总登记号藏品总登记号•指文物在现收藏单位总登记账上的登记号•若无总登记号,应填写辅助账册登记号或登记顺序号,如索书号、档案编号、固定资产号、财产登记号或其他编号•未入账文物也在此次普查范围内,如出土文物资料账、处理品账、待入账文物……3、文物名称文物名称3.1、定名标准•文物定名应科学、准确、规范,做到“观其名而知其貌”•古代文物定名一般应有三个组成部分,即:年代、款识或作者;特征、纹饰或颜色;器形或用途中国古代文物有确切纪年的,名称中的年代信息一般标示朝代、年号和纪年数字,不标示公元纪年;外国古代文物有确切纪年的,名称中的年代信息一般标注国名、朝代、年号和纪年数字•近现代文物定名应用时代、物主、事件、地点、用途等直接表述藏品的主要内容、特征名称中的年代信息一般应标示主要历史时期或公元纪年3.2、定名要素•年代指文物的制造年代或使用年代指文物的地域、人文以及有关的工艺技法、文饰题材、形态质地等本体属性信息•器物的通称,一般指物品的器形或用途•文物定名一般按照年代、特征、通称顺序排列3.3、定名一般规则及示例•古代文物定名•近现代文物定名•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定名3.4、定名注意事项•1)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仿制品,需注明。
不能确定仿制时间的,应在年代前加“仿”字;如能确定仿制时间,则应标明仿制年代如:•清雍正仿成化斗彩盘•2)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而本身严重残缺的文物,应先注明“残”字如:•战国残水陆攻战纹铜鉴•3)凡不能分割的文物,定名时应标记在一起:成组的文物,完整无缺者,要定一集体名称;失群者应在单个名称前标上集体名称如:•唐三彩十二辰“龙”俑•4)书法、绘画文物中如有多人合作者,定名时为避免字数过多,应以最著名者或前二、三名为主,后缀“等合作”字样•5)文物质地在定名时一般可不标明但文物既无铭文、款识,又无特殊纹饰者,在器形前标质地如:•新石器时代石镰、商代玉刀、西周铜斧、战国铁犁•6)凡文物附属的附件,不标在名称内,只在注中说明如:•战国错金龙纹剑(附鞘)•7)名称有铭文、款识的,一般应加“”号(青铜器、书法、绘画除外)•8)近现代文物、文献文书类文物等命名中用字描述较多,应尽量精简内容,用词精炼准确,但不能因字数限制而省略主要内容•9)自然标本应依据国际通用定名法规定名4、文物级别•根据可移动文物和化石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确定相应的级别•可移动文物分为珍贵文物(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和一般文物。
•古人类化石和古脊椎动物化石分为珍贵化石(一级化石、二级化石、三级化石)和一般化石•本次普查的文物认定工作应为文物和化石确定相应的级别,并按所属级别进行登录暂不能确定级别的可移动文物和化石作为未定级文物登录4.1、文物定级•具有特别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代表性文物为一级文物;•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为二级文物;•具有比较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为三级文物;•具有一定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为一般文物4.2、化石定级•古人类化石、与人类有祖裔关系的古猿化石、代表性的与人类有旁系关系的古猿化石、代表性的与人类起源演化有关的第四纪古脊椎动物化石为一级化石;•其他与人类有旁系关系的古猿化石、系统地位暂不能确定的古猿化石、其他重要的与人类起源演化有关的第四纪古脊椎动物化石为二级化石;•其他有科学价值的与人类起源演化有关的第四纪古脊椎动物化石为三级化石5、文物类别•文物分类是根据构成每件文物基本物质的自然属性和所形成的社会属性之差异性、同一性,把全部文物区分组合成类的过程•文物分类是对文物进行科学管理的必要环节5.1、分类原则•文物分类体系结构应具有科学性、统一性和实用性,保证每一件文物都能归入相应类别。
•古代文物以质地为主分类,兼顾性质、功用;近现代文物以功用为主分类,兼顾质地、性质•存世量较大、类别特征明显的文物独立成类•一件(套)可移动文物只能归入一个文物类别,如果包含两类以上文物特征,以其主要内容归类5.2、类别范围本次普查的文物类别范围为:•历史文物(30类)、•古籍、•历史档案、•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5.2.1、历史文物5.2.2、古籍•主要包括古代印本和写本图书等5.2.3、历史档案•各历史时期的文献、音像资料5.2.4、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古猿化石、古人类化石、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第四纪古脊椎动物化石等5.3、类别选择•每件文物只选择一种类别范围和一种具体类别如有交叉,应按性质、功用、质地的顺序进行选择•示例1:战国郢爰、西汉马蹄金、清代银币等,应选择“货币”类,而非“金银器”类•示例2:明代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像,应选择“雕塑、造像”类,而非“铜器”类或“金银器”类•示例3:清端石瓜纹随形砚,应选择“文具、乐器、法器”类,而非“石器石刻石雕”类玉杆毛笔,应选择“文具、乐器、法器”类,而非“宝、玉石器”类6、年代•是指文物、化石制作或形成的时间记录文物、化石年代信息,对正确判定其价值、提供检索和利用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普查的文物认定工作应为文物和化石确定相应的年代,并将文物年代进行登录6.1、年代类型•文物的年代类型可分为制造年代、使用年代或生存年代•文物年代一般为其最初制造年代或实际使用年代•古生物标本年代一般为其生存年代6.2、年代标示一般原则6.2.1、•史前文物用考古学年代,如: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历史文物用历史朝代纪年,纪年确切的可同时用公元纪年标示;个别地区历史朝代纪年不明确的,可使用考古学年代•地方政权控制时期(如少数民族政权、农民起义政权等)应标示中原王朝(正史)纪年,并注明地方政权年号或公元纪年 示例:大理国日新五年(1012),应标示“北宋”•近现代文物一般用公元纪年标示,纪年不详的用“清末”、“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或所属主要历史时期(如“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标示6.2.2•含两个以上连续时代的,应标示起止时代;不能确认具体时代的,应标示跨度年代;时代不详的,标示“不详”•示例: 宋—明 秦汉、明清6.2.3•用历史朝代纪年和公元纪年同时标示的,先标示朝代纪年,同时在括号内标示公元纪年•示例: 明洪武二年(1369)6.2.4历史朝代标示容易产生歧义的,可遵循以下原则:①夏商周:年代明确的分别标示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商或周不明确的可标示为商周,西周、春秋、战国不明确的可标示为周,春秋、战国不明确的可标示为东周②汉代:分为西汉、东汉,不明确的标示为汉代③三国:具体分为三国魏、三国蜀、三国吴,不明确的标示为三国,不可单独标示为魏、蜀、吴④晋代:分为西晋、东晋,不明确的标示为晋代⑤十六国:标示时代及国别;国别不明确的标示为十六国,不可单独标示为某一国示例:十六国前秦;十六国⑥南北朝:标示南朝、北朝各代;不明确的可标示为南朝、北朝或南北朝,不可单独标示为宋、齐、梁、陈示例:北魏;南朝宋;南北朝⑦五代十国:标示时代及国别;不能确定国别的可标示为五代十国;属于十国之一的,只能标示为五代十国XX,不能标示为五代XX示例:五代后唐;五代十国北汉⑧宋代:分为北宋、南宋,不明确的可标示为宋代6.2.5•外国文物标示其所在国别及年代信息,并加注公元纪年•示例: 日本明治二十年(1887)6.3、本次普查的年代信息表述•本次普查的年代表述应采用历史纪年、公元纪年和年代不详三种方式中的一种文物一般应在历史纪年、公元纪年两种方式中选择一种多个朝代并置时期的文物及其他不适合使用中国历史朝代纪年的文物应选择公元纪年。
化石一般在地质年代中选择相应的年代范围•文物年代已经认定的,采用已认定年代;文物年代未经认定的,暂选“年代不详”7、质地类别•根据构成文物主体材料的物质成份确定文物的质地类别,分为单一质地、复合或组合质地两大类7.1、单一质地•单一质地分为无机质和有机质•无机质包括石、宝玉石、陶、瓷、砖瓦、泥、玻璃、金、银、铜、铁、其他金属和其他无机质等;•有机质包括木、竹、纸、棉麻纤维、其他植物质、毛、丝、皮革、骨角牙、其他动物质和其他有机质等7.2、复合质地或组合质地•复合质地或组合质地是指由两种以上材质合成,分为•无机复合或组合•有机复合或组合•有机无机复合或组合8、外形尺寸•对文物外部形状及尺寸进行测量以厘米为基本单位,一般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8.1、单件文物•分平面文物、立体文物、异形文物3种情况•平面文物:方形文物测量纵(上下)、横(左右);圆形文物测量直径•立体文物:测量长、宽、高;或测量高、口径、底径(口径、底径一律量外径)•异形文物:一般测量最长、最宽、通高或最大直径8.2、成套文物•分组成部分规格基本一致、组成部分大小不一致、组成部分数量且众多规格不一3种情况•组成部分规格基本一致的,如对联、文集、信函、经版、茶杯、硬币等,测量最大一件单体尺寸。
•组成部分大小不一致的,如一套盔甲,分别测量各个单体尺寸•组成部分数量众多且规格不一的,测量最大和最小一件单体尺寸,其它单体暂忽略9、质量•质量是指文物所含物质的量,即常说的“重量” 以克为基本单位称量,一般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文物的质量与其价值密切关联的贵重金属、宝玉石等,应称量质量•同一件套有多个单体的文物,分别称量各个单体的质量,并计算总和10、完残程度•指文物及其附件的完整、损伤、残缺或污染等情况分为完整、基本完整、残缺、严重残缺(含缺失部件)应尽量填写入藏时的完残程度,若无,则填写登记时的完残程度•基本完整:文物有微小损伤、发霉、褶皱、污迹、脱浆脱线、生锈、褪色、焦脆等状况,不影响文物的整体构成和内容完整性,不影响文物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残缺:文物有局部损伤、伤缺,发霉、褶皱、污迹、脱浆脱线、生锈、褪色、焦脆等状况,比较影响文物的整体构成和内容完整性,同时影响文物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严重残缺:1)文物有明显或严重损伤、伤缺,发霉、褶皱、污迹、脱浆脱线、生锈、褪色、焦脆等状况,影响文物的整体构成和内容完整性,严重损害文物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的。
2)根据器物形态特征可以判断缺失部件的(如带盖执壶缺盖),或成组物品明显缺失组件的(如成套书籍缺册11、保存状态•指文物的保存现状可分为:状态稳定,不需修复;部分损腐,需要修复;腐蚀损毁严重,急需修复;已修复四种情况•常见的属于“急需修复”的有机质文物有各种纸质类、丝质类等,无机质文物有铁质类等•应记录本次普查标准时点(2013.12.31.24:00)的文物保存状态12、文物数量12.1、文物数量(计件)原则•文物计件是根据构成每件文物基本物质的自然属性和所形成的社会属性,区分和统计文物数量的过程•文物计件分为传统数量和实际数量,应做到科学、准确、规范文物数量一般按“件套”(传统数量)和“件”(实际数量)两种方式计件•“件套”是指具有统计意义,在功能与内容上相关联的独立个体集合,或独立个体本身的数量•“件”是指可相对独立存在的个体或功能不可拆分的最小个体数量12.2、计件方法•单件文物编一个号,按一件计算•成套文物按不同情况分别处理:组成部分可以独立存在的,按个体编号计件;组成部分不能独立存在的,按整体编一个号(其组成部分可列分号),也按一件计算,在备注栏内注明其组成部分的实际数量。
•由若干部件构成的不可分割的组合式文物,如成套的报纸、期刊,多卷本文集,著名人物的多本日记,名人书信、手稿合订本,成套的军装(含军帽、军上衣、军裤、帽徽、肩章、领章、胸章、臂章、腰带、佩剑)等凡部件齐全的,作为一个完整集品,按一件文物计算及编号;凡部件不全的,作为残缺的集品,按一件文物计算及编号,待发现尚缺的部件后再作补充,直至补充完整•同一性质、同一来源、且同一入藏时间的散碎品(如粮食、药材)、锈结品(如铜钱)、液态文物等,均按一件计算;如有原始分装容器的,则按分装的容器数计算13、入藏时间•指文物由现收藏单位登记入库的时间,即总登记账或辅助账登记的日期包括年月日信息•入库时间即入馆时间14、文物来源•指现收藏单位获得文物的方式,包括:旧藏、拨交、移交、交换、考古发掘、采集、征集收购、捐献、拣选、其他•旧藏,是指原收藏单位历史上收藏并保存下来的文物•拨交,是指通过行政手段变更所有权的文物•移交,是指公安、海关、工商等执法部门移交罚没的文物•交换,是指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之间依据相关程序交换的文物•考古发掘,是指经正式考古发掘出土(水)的文物•采集,是指捡拾上交的文物•征集收购,是指以货币取得所有权的文物。
•捐献,是指以无偿或少量奖励取得所有权的文物•拣选,是指从物资回收部门购得或从金属冶炼厂抢救的文物•其他,不属于上述来源的文物((2)附录信息()附录信息(11项)项)•文物的基本情况•来源信息•考古发掘信息•流传经历•著录信息•鉴定信息•保管信息•损坏记录•修复记录•移动记录•展出信息((3)文物影像信息)文物影像信息1)影像基本信息包括4项内容 : 收藏单位 藏品总登记号 图片类型 图片顺序号2)影像采集工作信息 包括4项内容: 拍摄时间 拍摄地点 拍摄单位 拍摄人•示例: 首都博物馆收藏的总登记号为58.31.1234的文物,其第1张正视图的影像命名为 400687163—58.31.1234—A— 1 .jpg 组织机构代码 总登记号 正视图 序号 图片格式((4)文物收藏单位信息)文物收藏单位信息•1)单位基本情况•2)藏品概况•3)建档情况 •4)保管情况 1)单位基本情况)单位基本情况单位名称设立时间组织机构代码隶属关系上级主管部门单位性质单位类型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负责人姓名、职务联系单位网址 2)藏品概况)藏品概况•藏品总数•已定级文物总数 一级文物的数量 二级文物的数量 三级文物的数量 一般文物的数量•未定级文物总数3 3)建档情况)建档情况•纸质档案•电子档案 4 4)保管情况)保管情况•库房面积 •保管人员数量 •请大家在普查工作中要特别注意文物安全•1、环境安全•2、设备设施安全•3、操作防护措施•4、操作规范•5、数据安全•6、文物历史账目、档案妥善保管,不得遗失,确保文物流传有序,可追溯。
谢谢大家,请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