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南县东平水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doc
26页平南县东平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设计院2011年3月平南县东平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勘测设计单位:勘测设计资质:勘测设计证号:院 长:项目负责人:批 准:核 定:审 查:校 核:编 写:目 录3 工程地质勘察与评价3.1 前期勘察工作成果东平水库位于平南县丹竹圩以北15.0km的东平村附近秦川河上,地理坐标东经110°30′18″,北纬23°33′09″坝址距平南县城35.0km,有公路通丹竹圩,简易公路抵达坝区,交通还算是比较方便水库建设经过:东平水库于1956年开始兴建,1958年建成投产,当时设计为浆砌石重力坝,因坝区地质条件不好改为土石混合坝,坝高32.2m由于坝内涵管发生过事故且大坝达不到洪水校核的规范要求,以及灌溉标准偏低等多种原因后于1965年戴帽加高至84.60m,坝高36.0m,顶宽1.7m经洪水复核,坝顶高程仍不够,且坝顶厚度偏小1986年由原玉林地区水电设计院进行除险加固扩建设计,施工时把原有浆砌石拆除,并将坝顶高程提高至现在的103.80m,坝高56.1m,顶宽5.0m左右。
当时为了加高大坝将原右坝肩的溢洪道封填,新建了现在左岸的溢洪道东平水库原来放水设备为梯级无压斜管接平管,不利于大坝的可靠运用和安全,故当时决定封堵原放水管,新建了现在右坝肩的输水隧洞地质勘探经过:1956年坝址钻探时误认为坝址河床为坚硬基岩,设计选用浆砌石重力坝型,清基开挖过程中发现河床和两岸砾岩风化层很深,结构松软,岩石胶结物已大部分泥化,浆砌石重力坝的抗滑稳定有问题,经原区水电厅再三研究后确定改用土石混合坝型1979年10月至1980年1月,在原土石坝下游约100.0m处选一个坝址,拟新建60.0m高的重力坝代替原土石坝地质勘探完成工作量有1:2.5万库区地质填图93.5km2,1:500坝址地质填图0.17 km2,实测1:500地质剖面图6条,探洞8个,实进尺153.46m,探槽(坑)6个共199.6m3,钻孔10个总进尺563.16m,压(注)水试验42段,室内岩石试验5组,土工试验13组,砂料3组,水质分析2组1983年6~7月间原平南县水电局在原坝钻孔3个,实进尺72.95m,取土样20组,在右坝头钻孔2个,实进尺80.10m,压(注)水试验8段1984年为了找大坝填土料在两岸山头钻孔3个,实进尺75.0m,探坑5个100m3。
1985年4~5月,为了获得正常水位高程96.30m扩建设计的地质资料,原玉林水电设计处派钻机在左岸溢洪道钻孔6个,实进尺250.27m,原坝钻孔3个共63m,取扰动土3组,实测地质剖面2条,共367.0m编写出版输水隧洞和左岸溢洪道工程地质报告及图件1986年11月~12月原玉林地区水电设计院及平南东平白竹水库指挥部地质人员一起收集原左溢洪道3个探井共深35.8m及搜集输水隧洞施工地质资料和重点地质填图,结合上述前人勘测试验成果资料,重新归纳编写工程地质报告并绘制地质图件,供扩建设计和有关建筑物方案选定参考东平水库前期勘察工作较为详细,但由于年代久远,勘察资料较为凌乱,大部分资料已残缺不全,但收集到的资料给本次勘察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参考3.2 本次安全评价地质勘察受平南县水利局的委托,2010年8月24日至9月20日我院对东平水库大坝进行了安全评价阶段的地质勘察工作重点是查明坝体、坝基及坝肩渗漏情况,查明坝体浸润线分布高程及其与库水位的关系,并对坝体土进行相关的试验,为大坝渗透及稳定性验算提供相关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参数指标,同时对溢洪道及输水隧洞进行必要的工程地质勘察本次勘察主要执行和参考《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SL258-2000)。
野外钻探采用150型钻机3台,共完成7个钻孔坝体钻探采用无水钻进,取原状土样按有关规定操作,钻孔压、注水试验按《水利水电工程钻孔压水试验规程》(SL31-2003)进行完成的工作量详见表3-1《完成工作量表》:表3-1 完成工作量表序号工 作 项 目单位工程量1坝址区工程地质测绘(1:500)km20.552工程地质钻探m/孔444.7/73钻孔注水试验段次464钻孔压水试验段次355室内土工试验组336颗粒分析组47击实试验组4本次勘察报告的编制是在分析和研究前期勘察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本次大坝安全评价勘察成果综合分析完成,提供成果资料详见表3-2《成果资料一览表》:表3-2 成果资料一览表序号资 料 名 称图号数量备注1区域地质图(1:10万)WZY-DPSK-DZ-011幅为装订美观部分图纸略作缩小2坝址区工程地质平面图(1:1000)WZY-DPSK-DZ-021幅3输水隧洞工程地质平面图(1:1000)WZY-DPSK-DZ-031幅4工程地质剖面图(1-1′)(1:500)WZY-DPSK-DZ-041幅5工程地质剖面图(2-2′)(1:500)WZY-DPSK-DZ-051幅6工程地质剖面图(3-3′)(1:500)WZY-DPSK-DZ-061幅7溢洪道工程地质剖面图(4-4′)(1:500)WZY-DPSK-DZ-071幅8输水隧洞工程地质剖面图(5-5′)(1:1000)WZY-DPSK-DZ-081幅9钻孔柱状图ZK1~ZK7(ZK1~ZK6)(1:200)ZK7(1:100)WZY-DPSK-DZ-09~157副10《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份3.3 区域地质概况3.3.1 地形地貌测区为大桂山区,属于剥蚀中低山地貌,地势北高南低,秦川河两岸的比高向南逐渐降低,左岸三台顶高程440.3m,到坝区山岭高程120~250m,右岸皇殿顶高程611m,到坝区的山岭高程150~200m,一般相对高差100~250m。
坝址河流总流向自西北至东南,呈蛇曲蜿蜒,河谷横断面呈“V”字形,阶地不发育,右岸有残留三级阶地,枯水期高出河水面30~40m3.3.2 地层岩性根据原地质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局区域地质普查大队1964年测制的1:20万地质图桂平幅(F-49-Ⅲ)及地质图说明书,结合本次搜集的地质资料,将本区内出露的主要地层岩性分述如下:(1)寒武系水口群上亚群上组灰、灰绿色砂岩、细砂岩夹薄层、中厚层砂质页岩夹少量炭质页岩岩性暴露地表部分容易风化,风化节理和构造节理均较发育弱至新鲜砂岩较致密坚硬,一般单层厚度5~7m,其间夹砂质炭质页岩,总厚度大于100m2)泥盆系中、下统紫红色中细粒石英砂岩夹少量黄白色粉砂岩、页岩岩性致密坚硬,石英砂岩节理裂隙少,不容易风化,粉砂岩和页岩风化程度较深,容易产生小崩塌现象,总厚度大于70m3)白垩系紫红色块状砾岩和紫红色砂质泥质钙质页岩,局部砾岩中夹粉砂岩透镜体砾岩容易风化,风化层厚度达40~60m出露厚度100~200m左右上述寒武系、泥盆系地层与白垩系地层,分布在库区和右坝头300m与理答—武林口逆断层呈断层接触关系4)第四系残坡积含碎石粉质粘土,分布于山顶和斜坡地段,厚度1~5m。
亚粘土夹砂卵石,分布于一、二、三级阶地上,厚度5~15m砂砾(卵)石,分布于现代河床及河漫滩,厚度1~6m3.3.3 地质构造与地震(1)地质构造测区处于华夏褶皱带以北,太平盆地的西部边缘,属于华南准地台范围受理答~武林口逆断层影响,库坝区主要构造线为北西向该断层延伸长度10km以上,宽度10~20m,影响破碎带宽度50m左右,断层胶结物为岩屑角砾,其带上有上升泉水表征该断裂从库肚直穿大坝右端300m处的垭口进入下游河谷工程区内无新的活动性断层经过,区域地质构造稳定2)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映谱特征性周期0.35s,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3.3.4 水文地质按岩性和埋藏条件及含水层类型,本区含水层主要为孔隙潜水及裂隙水,分述如下:(1)孔隙潜水:含水层岩性为砂卵石和残坡积含碎石粉质粘土,埋深1~10m,水量小,随地形地貌岩性储存,靠降雨和高山裂隙水补给,排泄于河谷沟谷及地势低洼地带2)裂隙水:埋藏于砂岩、砾岩、页岩的裂隙密集带,水位高程70~100m,水量小,出露于库区两岸冲沟及河床部分,补给河水3.4 库区地质概况东平水库位于平南县丹竹圩以北15.0km的东平村附近秦川河上。
岸区两岸主要为剥蚀中低山地貌,两岸地形封闭条件较好1)库区渗漏分析库区两岸山体雄厚,山顶高程110~160m,无大支流及冲沟分布,不存在单薄分水岭地形库盆地层岩性主要为白垩系紫红色块状砾岩和紫红色砂质泥质钙质页岩,局部砾岩中夹粉砂岩透镜体,岩石本身透水性较弱根据区域地质资料表明,理答~武林口大逆断层走向从库肚直穿大坝右端300m处的垭口进入下游河谷,断层破碎带宽度达50m根据现场勘察调查,库区范围内大部分山体上部均有3.0~8.0m厚的覆盖层,下部基岩出露,大部分地段岩石完整性较好,断层经过地段岩石略破碎,其间有大量粘性土充填胶结,表层有较厚的覆盖层,未发现有明显涌漏通道,库区现状无渗漏现象2)库岸稳定库区两岸山坡一般为25~35°,局部地段达40~50°山坡上林木茂盛,植被良好,覆盖层较薄,主要为岩质岸坡,库岸稳定性较好,库区淤积少经地质调查,近坝库岸为岩质岸坡,未发现有滑坡、塌岸等较大的不良地质现象,近坝库岸稳定性好3.5 工程区地质概况3.5.1 地形地貌本水库大坝包括主坝、副坝其中左侧主河道处为主坝,包括原建的老坝及加高部分新坝右侧地势较低的山坳处为旧的溢洪道,后经与主坝同时填筑加高形成新的副坝,并与主坝连为一体,形成“〈”形的大坝。
坝址河流总流向自西北至东南,呈蛇曲蜿蜒,河流横断面呈“V”型,河床宽40~50m两岸地形不对称,属于剥蚀中低山地貌左岸山体高程120~170m,高出河床约60~110m,自然坡度下陡上缓,下部约70°,上部约45°右岸为丘陵地形,山体高程约90~110m,高出河床约32~60m,自然坡度20~50°,坡面表层覆盖1.0~5.0m第四第残坡积土层,植被茂盛,坡脚地段基岩出露3.5.2 地层岩性根据勘察,坝区地层岩性主要有第四系坝体填土(Q S 4)、残坡积含碎石粉质粘土(Q edl 4),下伏基岩为白垩系下统砾岩(K1),自上而下描述如下:(1)坝体填土(Q S 4):坝体填土分为两部分,我们把1958年建成的坝体称为“老坝体”,1985年除险加固扩建的坝体称为“新坝体”老坝体填土:主要由开挖山体的砂岩和砾岩全风化料填筑而成,为粘土质砂,土质较纯棕黄色,湿,粉粒、粘粒含量约41.8%,砂粒含量约30.3%,砂粘成份主要为砾岩和砂岩土体结构较致密,中等透水性,中等压缩性新坝体填土:新坝体土组成成份、结构与老坝基本相同,主要由开挖山体的砂岩和砾岩全风化料填筑而成,为粘土质砂,土质较纯棕黄色,湿,粉粒、粘粒含量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