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精心整理).docx
38页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精心整理)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30年代文学的整体特征 五四时代是思想文化革命的时代,30年代是政治革命的时代;20年代文学的主题是启蒙,弘扬个性,30年代文学的主题是革命,依靠大众,文学革命转化为革命文学;20年代主要是新旧文学的 争夺,文言与白话的矛盾对立,30年代文学的阶级性与人性,乡村与都市成为主要的矛盾以及论争 的焦点 30年代的文学主流政治化;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建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地位的确立 文学的中心由旧都北京转移到国际大都市上海 30年代是无产阶级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的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文学时代 决定30年代文学基本面貌的,是无产阶级文学思潮及其创作,和人文主义文学思潮及其创作 一、民族主义文学思潮 为维持思想政治的统治,国民党企图建立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1929年,国民党召开全国宣 传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潘公展、朱应鹏、范争波、傅彦长等人,会议提出“三民主义文艺”的口号,鼓吹“文艺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文艺要统一于国民党的“中心意识”,即中国传统文化 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封建观念,鼓吹文艺专制,公开宣称要打到“革命文学”和“无产阶 级文学”,要铲除“多型的文艺意识”,以民族主义作为文学的中心意识,提出了“民族主义文艺 运动”,企图形成文化上的统治地位。
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思潮 1、“革命文学”的兴起 背景:1927年4月第一次国共合作破产;上海聚集了一批参加过革命实际活动的作家和一批 从日本回国的激进青年作家;日本和苏联文学思潮的影响 革命文学的基本理论主张由后期创造社(郭沫若、成仿吾、冯乃超、李初梨等)和太阳社 (蒋光慈、钱杏邨等)成员首先提出1928年1月,太阳社的成立,创办《太阳月刊》,与创造社 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同时发表关于革命文学的文章,明确提出创造无产阶级文学的历史任务,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五四成名作家鲁迅、茅盾、郁达夫、叶圣陶等,指责他们“落伍”,引发了“革命文学”论争 两个问题: (1)、倡导“革命文学”时如何认识和对待“五四”文学革命? (2)、在确立革命文学观念的时候,如何阐释文学的本质及使命? 理论建设 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五四”是有闲阶级的知识阶级的“一种浅薄的启蒙”,要求“扬弃”,亦即“否定之否定” 李初梨《怎样建设革命文学》 把文学的宣传功能破格晋升为文学的本质和基本使命,主张革命文学作品是“由艺术的武器,到 武器的艺术”。
创作实绩 蒋光慈《少年漂泊者》、《短裤党》 《野祭》、《菊芬》 “革命+恋爱” 胡也频《到莫斯科去》 丁玲《韦护》 白薇《炸弹与征鸟》 巴金《灭亡》 茅盾《蚀》 30年代主要的文学思潮 2、“左联”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成立大会在上海召开,鲁迅、冯雪峰等40余人出席了成立大会,大会制定了左联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把从事无产阶级文学创作作为左联的奋斗目标鲁迅作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左联成立后,出版了《拓荒者》、《萌芽》等刊物,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推进了文艺大众化运动,积极提倡和实践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36年,左联自动解散 “左联”的构成 “左联”包括三部分人: “五四”文学革命健将 “无卅”到大革命期间急剧左倾的革命文学倡导者 大革命失败后从前线撤退下来的战士作家 “左联”的创作实绩 杂文: 《申报.自由谈》 鲁迅、瞿秋白、茅盾、王任叔、徐懋庸、唐弢、曹聚仁、聂绀弩等人的杂文创作大放异彩,占领了若干杂志报刊 小说: 1933年《文学》创刊, 发表叶绍钧《多收了三五斗》,张天翼《包氏父子》、《华威先生》,沙汀《凶手》,舒芜《咆哮了的土地》,萧军《羊》,舒群《没有祖国的孩子》 三、人文主义文艺思潮:自由主义作家和民主主义作家的文艺观 1.代表人物:梁实秋、沈从文、朱光潜 2.主张:以不同于革命作家的方式思考人生和社会,探求民族复兴的道路,不赞成文艺直接为政治服务,认为文艺是独立的,强调文艺对人性的改造熏陶。
他们的文艺思想承传了五四的人文主义思想和自由主义思想,但与当时左翼革命文学所理解的中国现实政治需求有一定距离 3.梁实秋的文艺观 基本主张:超阶级的人性论、天才论、节制的精神 梁实秋信奉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提出以人性为核心的文学标准,以古典的节制为美学追求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以理节欲的人性论在文学创造表现上,一是注意感情的节制,二是注重题材的选择梁实秋强调人性的普遍性,否认文学的阶级性,提倡天才论,遭到左联文艺家的批判 4.沈从文的文艺观 反对文学商业化和政治化,书写理想人性,提倡生命的尊严,重建民族品格 四、文学论争 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的批判 2.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1928-1930): 左翼作家鲁迅等与新月派梁实秋 3.关于“文艺大众化论争”(1930-1934): 瞿秋白与茅盾、鲁迅等 4.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1931年底-1932): 左翼作家鲁迅、瞿秋白等与“自由人”胡秋原、 “第三种人”苏汶 5.京派与海派之争 1933年10月沈从文发表《文学者的态度》,批评那些主要在上海的新派作家,指责他们对创作缺乏严肃性。
稍后又写了《论海派》一文,对上海某些文人作风提出更为尖锐的批评,指责他们是“名士才情”加上“商业竞卖”,命名他们为“海派”而对北京等北方城市的作家则标榜为“诚实与质朴” 苏汶《文人在上海》进行反击 鲁迅《“京派”与“海派”》 “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是商的帮忙而已”,这实质上是指出了两派的弊病 【思考题】 1、概述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倡导的主要内容及其缺失 2、概述“左联”成立时期的主要文学活动及与各方力量的论争情况 3、解释:左联、民族主义文学 第二讲三十年代小说 概说:30年代,小说进入了一个新的多元发展阶段,社会时代感增强,社会生活的包容量增加,创作手法呈现出多样化,地域色彩浓厚,政治与商业对小说的创作影响增大,形成了以左联为核心 的左翼文学,远离党派与商业的京派文学,和在都市商业文化中诞生的海派文学三大创作流派 30年代小说创作的主要作家 左翼作家:茅盾、丁玲、张天翼、沙汀、艾芜 京派作家:沈从文、萧乾、芦焚 新感觉派作家:穆时英、刘呐鸥、施蛰存 东北作家群:萧红、萧军、端木蕻良 流派外的作家:巴金、老舍 左翼小说——革命文学派 革命文学派创作了大量的革命小说。
他们站在鲜明的革命立场上反映时代尖端的现实革命斗争,将 革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历史人物引进小说创作领域 一)“左联”早期的革命小说创作 蒋光慈为代表,另有钱杏邨、洪灵菲和华翰(阳翰笙)流行主题是“革命加恋爱” “光赤时代”的三个小说是:中篇小说《少年漂泊者》《短裤党》和短集《鸭绿江上》 “光慈时代”的小说是:《野祭》(陈季霞、章淑君、郑玉弦)《菊芬》《最后的微笑》(王阿贵)《丽莎的哀怨》(丽莎、白根)《咆哮了的土地》(《田野的风》)《冲出云围的月亮》(王曼英、李尚志) 华汉(阳翰笙)小说《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 洪灵菲《流亡》《前线》《转变》等 对革命小说的评价 1、社会思想上,它是一个时代的产物革命+恋爱的模式 2、思想上盲目;把革命寄托在暗杀上;描写突变式的英雄; 3、艺术上粗糙幼稚 左翼小说以左联作家为主要阵营创作的现实主义小说以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为主要代表 一、丁玲的小说创作 丁玲(1904—1986),原名蒋伟,字冰之,出生于湖南临澧一个没落的封建世家。
1927年发表小说《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引起文坛注目1930年加入左联,1932年入党,1933年被 国民党绑架,1936年经营救出狱后去了陕北丁玲与胡也频、冯雪峰、冯达、陈明先后有过婚恋丁玲小说创作的特点关注女性命运,善于挖掘和表现女性复杂内心世界的,文风犀利直露,个人叙事与社会批判有机结合 丁玲小说的创作分期及特点 A.20年代末期 1930年加入左联以前的小说充满五四以来新女性要求解放的精神,继承了郁达夫的浪漫抒情小说 传统,大胆地描写她们精神的苦闷和由此而来的反封建叛逆性格,表现出鲜明的自立自强的女性意识,也流露出较浓的感伤和低沉情绪短篇小说《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 《莎菲女士的日记》写的是一个“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创伤的青年女性叛逆的绝叫”莎菲想追求 异性爱情来排解苦闷而不得,最终走向了颓废心灵和性心理描写大胆直露,调子低沉,风格冷隽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 1、莎菲形象最大的特征,是剧烈的内心矛盾和斗争《莎菲》的价值,也在于莎菲内心矛盾冲突 的独特性、新颖性和深度女性的内心深度,女性身上的时代性和历史性、女性身上的文化积淀和 世代相传的信息,挖掘得相当独特、新颖而深入。
2、莎菲的典型意义在于反映了五四之后,青年女性走出家庭走入社会后,无路可走的苦闷和挣扎,作品塑造了莎菲孤独的灵魂 莎菲是属于一个始终局限于个人生活范围之内,努力挣扎追求的女性,为了追求个性的自由而寻不 到出路的女性 3、作品深入而独到地表现了女性寻找爱情的种种在内心深处的困难以至困境,表现了女性的血泪 和忏悔,写出了女性的时代苦闷 B.左联时期 《水》标志着创作的转变此时期的小说创作题材不断扩大,革命倾向更加明显,继续关注女性命运短篇小说《水》《田家冲》《一九三○年春上海》,长篇小说《韦护》《母亲》 《韦护》 韦护丽嘉(瞿秋白、王剑虹) “陷入恋爱与革命的冲突的光赤式的阱里去了 《1930年春在上海(之一)》 作家子彬、若泉、美琳 《1930年春在上海(之二)》 望微、玛丽 1931年《水》 C.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自我心灵世界更为扩大和充实,注重用现代意识对生活进行综合的考察,表现新人物、新思想、 新气象,较少简单化、概念化的倾向,有着明显的社会批判意识。
短篇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 《在医院中》《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斯大林文学奖) 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