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当代西方经济管理专题研究.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亦***
  • 文档编号:295612556
  • 上传时间:2022-05-2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9.66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当代西方经济管理专题研究摘要:西方区域经济理论在区位论与开展经济学有关理论的基础上逐 渐演化开展而来它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在50年代和60年代初迅速 开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目前,一些经济学家正在努力把 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纳入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视野,把空间因素引入主流经济 学的研究模型然而,西方区域经济理论在取得新进展的同时,也面临新 的困惑和问题一、区域经济理论的形成区位选择与区域经济开展是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两大主题,微观经济 活动主体理性的区位选择导致经济活动在某一势区位的聚集和扩散,在中 观和宏观上表现为区域经济增长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形成和演进始终沿 着区位论和区域经济开展两条线索进行,其间对区域经济理论的研究日益 深化西方区域经济理论在渊源上早可以追测到19世纪初创立的区位理论, 德国经济学家杜能Tunen, 1826从区域地租出发探索因地价不同引起的农 业区为论,奠定了区域经济理论的科学基础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 断阶段,德国经济学家韦伯Weber, 1909提出了工业区位论30年代初,德 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Christaller, 1933根据村落和市场区位。

      提出中 心地理论稍后,另一德国经济学家勒什Losch, 1940利用克里塔勒的理论框架, 把中心地理论开展成为产业的市场区位论总的来看,农业区位论和工业 区位论立足于单个厂商的区位选择,着眼于本钱和运费的最低中心地理 论和市场区位论立足于一定的区域或市场,着眼于市场的扩大和优化这 些区位论都采用新古典经济学的静杰局部均衡分析方法,以完全竞争市场 结构下的价格理论为基础来研究单个厂商的最优位决策,因又叫古典区位 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空间相互作用模式、各种规划模式、网络和扩 散理论、系统论及运筹学思想与方法的应用使区位论获得速开展,对区域 经济运行的动态性、总体性研究促使地域空间结构理论,现代区位论逐渐 形成地域空间结构理论主要有地域空间结构阶段论、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地域空间相互作用引力理论值得一提的是,在地域空间互作用与市场均衡的区域经济运行研究中, 萨缪尔森Samuelson, 1952的市场在空间上呈离散分布的空间市场均衡模 式与柏克曼Beckman, 1968的连续流模式从处于一定地域空间中的生产和 消费活动出发,为空间经济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现代区位论一方面使区位研究从单个厂商的区位决策开展到区域总 体经济结构及其模型的研究,从抽象的纯理论模型推导,开展为建立接近区 域实际的、具有应用性的区域模型。

      另一方面,使区位决策客体扩大到第 三产业现代区位论的区位决策目标不仅包括生产者利润最大化,而且包括消 费者的效用最大化战后区位理论的开展主要是由关国学者推动的,其中, 艾萨尔德Isard, 1956,1975把古典区位论动态化、综合化,根据区域经济 和社会综合开展要求,把研究重点由部门的区位决策转向区域综合分析,建 立区域的总体空间模型,研究了区域总体均衡及各种要素对区域总体均衡 的影响现代区位论开始立足于整个国民经济,着眼于地域空间经济活动的最 优组织,但其整个理论框架仍然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 变假设,这极大地影响了现代区位论对现实区域经济问题和区域运行的解 释力传统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分为区域经济平衡增长理论和区域经济不平 衡增长理论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定下对区域经济增长问题研究的主 要成果是索罗一斯旺增长模型索罗和斯旺Solow and Swan在生产要素 自由流动与开放区域经济的假设下,认为随着区域经济增长,各国或一国内 不同区域之间的差距会缩小,区域经济增长在地域空间上趋同,呈收敛之势不平衡增长是短期的,平衡增长是长期的美国经济学家威姆森 Williamson, 1956在要素具有完全流动性的假设下,提出区域收入水平随着 经济的增长最终可以趋同的假说。

      这两种理论实际上就是新古典经济学的 空间均衡论,即市场价格机制能够使区域间的收入均等化20世纪50年代以来,开展中国家在经济开展的同时,与兴旺国家的差 距日益拉大而兴旺国家以追求经济高速增长为目标,把大量资源和要素 集中投入到经济开展条件较好的区域,经济高速增长的结果,不仅没有缓解 反而加剧了兴旺区域与欠兴旺区域之间的两极分化这种差距拉大和两极分化说明仅仅依靠市场的力量已经很难解决所有 的区域开展问题,区域经济增长并不像新古典经济学家设想的那样收,即发 达区域与欠兴旺区域的经济增长情况并不一致,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开展, 区域差距没有缩小反而拉大为了对这一现实经济问题进行解释并为促进开展中国家和欠兴旺区域 经济增长提供理论和政策依据,局部经济学家提出了 一些很有见地的区域 经济不平衡增长理论主要有缪尔达尔Myrdal,1957的“循环积累因果理 论”、赫希曼Hirschman, 1958的“核心-边缘理论”等缪尔达尔指出,市 场力作用倾向于扩大区域差距而不是缩小区域差距,一旦差距出现,那么兴旺 区域会获得累积的竞争优势,从而遏制欠兴旺区域的经济开展,使欠兴旺区 域不利于经济开展的因素越积越多。

      赫希曼的观点与此类似他认为,增长在区际间不均衡现象是不可避 免的,核心区的开展会通过涓滴效应在某种程度上带动外围区开展,但同时, 劳动力和资本从外围区流入核心区,加强核心区的开展,又起着扩大区域差 距的作用,极化效应起支配作用要缩小区域差距,必须加强政府干预,力口 强对欠兴旺区域的援助和扶持20世纪60年代,美国开展经济学家P •弗 里德曼从国家角度提出“中心边缘理论”对赫希曼的“核心边缘区理论” 进行补充与此同时,西方区域经济理论对区域贸易的理论研究也取得进展瑞典 经济学家俄林Olin把区际贸易引入新古典经济学,使其成为一般均衡理论 的重要组成局部俄林从贸易角度研究了要素流动、要素价格与商品价格 之间的关系认为,区际贸易、国际贸易与要素自由流动会带来区域之间 生产要素价格与商品价格的平均化总之,为了解决区域问题,西方经济学家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下,根 据凯恩斯的理论,利用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对区域内部资本积累、劳动力就 业、技术创新与国民收入增长的关系,区内产业结构演进与升级,区际分工 与区际贸易,中心城市及乡村的可持续开展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现代意义上 的区域经济理论框架已经成形二、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新开展在新古典经济理论框架下的西方区域经济理论,主要从规模报酬不变 和不完全竞争出发来研究现实的区域经济问题,把由于规模经济和聚集经 济带来的规模报酬递增看成是一个外生变量。

      新古典经济理论模型中,要 素流动是瞬间、无本钱的,生产要素、商品和劳务不完全流动性、经济活 动不完全可分性的存在,使规模经济和完全竞争假设的矛盾无法解决随着建模技术的升级,一些原先被忽略的因素可以重新纳入到自由的 框架中,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西方区域经济理论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 酬递增的框架下获得新开展目前,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研究最活跃的领域是新经济地理学迪克斯 特与斯蒂格利茨Dixit and Stiglitz, 1977建立的垄断竞争模型为空间 因素纳入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奠定了基础,新经济地理学由此产生广义地讲,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有两个开展方向:一是用新方法对区位 选择进行再研究,二是以新方法为基础,用“空间”观点分析区际贸易新 经济地理学的主要代表是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P. Krugman,藤田Fujia、 莫瑞Mori、瓦尔兹Walz、马丁 Martin、沃纳伯尔斯A. Venables等克鲁格试图通过建立一个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规模报酬递增模型, 把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纳入主流经济学1991年,他在总结哈里斯Harris, 1954的“市场潜力”理论与普里德 Bred, 1966的以市场规模与区域产业范围间循环关系为基础的进口替代区 域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采用克斯特与斯格利的坐断竞争假设,把一个 经济分为生产同质产品的农业和生产不同的可以替代产品的制造业。

      农民 不能流动而工人可以流动,农业没有运输本钱,制造业的运输本钱与萨缪尔 森的“冰山”形式存在及任何之成品在运输过程中都有一局部丧失建立一个两区域部门模型,他认为,收益递增的作用就是使每一种产品只有 在一个地方生产才有利可图,其结果是不同地方就生产不同的产品,生产差 别产品,当一个地区有劳动力流入时,它不是生产更多的现有产品组合,而 是生产新产品模型分析的结果说明,一个经济规较大的区域,由于前向和后向联系, 会出现一种自我持续的制造业集中现象,经济规模越大,集中越明显,输成 本越低,制造业在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越大,在厂商水平上的规模经济越明显, 越有利于聚集,“中心一边缘”结构的形成取决于规模经济、运输本钱和 区域国民收入中的制造业份额克鲁格曼还建立了一个动态的区域模型来解释当空间结构均衡时,动 态的力量确实趋于形成沿地形大概等距离分布的聚集点城市他通过区域 跑道模型演绎了区域运行的几何结构区域跑道模型反响了区域经济体系 中各个构成局部呈环状分部,认为运输费用仅仅受环形周长的影响,制造 业的同一布局总是处于均衡分部状杰地平面并不是稳定不变的,集中的 区域环形分部会产生轻微紊乱的地平面,自发演化出一个或是多个制造业 集中。

      这样,制造业区域分部布局由最初的均衡开展到两区域集中布局, 而这两个最终集中布局区域特征正好相反瓦尔兹Waltz, 1996那么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会导致规模收益递增的生 产和创新产品的区域性集中,区域经济增长源于产业部门的地理集中及由 此产生的持续的生产率提高马丁 Martine, 1999研究了聚集经济条件下的区位竞争问题他通过 模型分析得出结论,在最初的区位竞争中获胜的区域对其他企业具有较大 的吸引力,参与最初区位竞争的第一个企业虽然可以获得较大财政激励, 但随后的其他企业却能够从该区域的产业聚集形成的外部经济中获益对 在区位中获胜的区域而言,更重要的利益在于为随后进入的厂商提供了一 个良好的环境,在同一区位的厂商数目随着外生的相对本钱优势和内生的 聚集优势的增加而增加藤田和莫端Fujita and Mori, 1997研究了多制造业经济体系中的运 费与规模经济差异,认为经济体会自动开展为一个中心地体系,他们1996 对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等级体系模型进行了修正,通过构建基础模型进行 预测分析后,发现人口增加会引起新城市在一定时期内在一个长的经济体 系产生,并沿着一条线逐渐向外扩展,形成多城市空间与古典区位论一样, 这些研究都强调经济活动聚集带来的外部经济对区位选择的重要影响。

      他通过研究发现,在高收入的工业“核心”区与农业“边缘区”的分 化过程中,市场规模扩大的驱动远远超过区域一体化增长的驱动力此外, 沃纳斯伯尔还把运输本钱纳入赫克歇尔-俄林Heckscher-Ohlin model的 区际贸易模型,发现贸易方式和生产方式不仅取决于资源禀赋和要素密集 度,而且依赖于运输本钱,后者与国家或区域的地理位置有关新贸易活动 的区位选择相对于已有的贸易活动密度而言,依赖于要素密集和运输密集 度巴德温和弗斯开尔德Baldwin and Forskild, 1997那么提出了区域与贸 易分析的另一种观点,认为现有的区域分析方法应主要用于区域经济增长 内部,因为在各种区域模型分析中,循环过程不仅涉及到生产要素的流动, 而且涉及到生产要素的积累,市场规模大的区域,投资额越大,又会进一步 增大市场规模新经济地理学力图把“空间”因素引入对区际贸易的分析,通过把运 输本钱作为“空间”因素纳入区际贸易模型来解释贸易量随距离的增加而 迅速减少,价格、要素报酬和行业生产率在不同区域间差异等与区际贸易 问题此外,随着兴旺国家从工业化知识社会的转变,经济中更多的有形投 资流向高技术商品和服。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