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市河东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
12页河东区2024~2025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卷温馨提示:本试卷包括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祝同学们考试顺利!第Ⅰ卷注意事项: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2.本卷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外服指的是迫于武力臣服于商族的部族,这些部族接受商王的封号,表示对商王承担义务,商王承认附属国所拥有的土地和臣民西周的分封制则是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到各地去建立诸侯国相较而言,西周的分封制(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强化了君主专制C. 推动了文化认同 D. 淡化了血缘关系【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题干可知,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臣下诸侯,不管是王族、功臣还是古代帝王后代都是从周天子处得到赏赐,这样易于形成共同的文化认知,C项正确;西周的分封制和商朝内外服制下,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够强大,A项不符史实,排除A项;商周时期属于中国古代早期,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B项不符史实,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排除D项。
故选C项2. 从春秋到战国,儒家、法家争论不休儒家主张“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而法家主张“法不阿贵”、“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上述言论表明儒法之争的实质是( )A. 敬天保民 B. 富国强兵 C. 德治与法治 D. 人性的善恶【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德治,主张“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法家主张法治,认为“法不阿贵”、“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两者体现了德治与法治之争,C项正确;敬天保民是西周时期出现的思想,与儒家、法家的争论无关,排除A项;富国强兵与儒法之争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人性善恶的不同,排除D项故选C项3. 据睡虎地秦简记载:“官员向上级请示,不得以口头形式,也不得由他人代为请示,而必须使用公文;并制定专门的《行书律》,对危害公文安全与未准时送达的行为给予惩罚这表明,秦朝( )A. 考核官员依据法家思想 B. 中央垂直管理各级官员C. 利用文书推行行政管理 D. 注重形式降低行政效率【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
根据材料“而必须使用公文;并制定专门的《行书律》,对危害公文安全与准时送达的行为给予惩罚”可知,秦代对公文使用及安全明文规定,并且制定了专门法律加以规定,说明秦朝利用文书推行行政管理, C项正确;材料是公文管理规定,而非官员的考核制度,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依靠公文来传递政务信息,并不是中央对各级官员的管理,排除B项;公文的准时送达提高了行政效率,排除D项故选C项4. 秦汉时期县之下设乡,乡设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微啬夫、游微是郡县任命的正式官员,分别负责听诉调节、征收赋役和禁治盗贼三老不是正式官职,亦无俸禄,但有较高社会地位,掌教化,以兴善行这说明秦汉时期( )A. 德治是国家治理的主要方式 B. 世家大族把持了基层统治权力C. 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灵活多样 D. 基层自治与国家治理有机结合【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郡县任命的正式官员”“三老不是正式官职”可知,正式官员掌握司法、税收、治安等,体现国家对基层的治理,非正式官员的三老负责教化,体现基层自治,说明基层自治与国家治理有机结合,D项正确;根据“县之下设乡”可知,材料强调基层治理方式,而非整个国家的治理方式,排除A项;“三老、有秩啬夫、游徼”都不属于世家大族,排除B项;基层不是地方行政单位,古代中国最低级的行政单位是县,排除C项。
故选D项5. 为处理外邦和边疆地区的蕃务,西汉景帝时设大行令,汉武帝改为大鸿胪,开始取代大行令的职能,魏晋南北朝继承其制隋唐时这一机构日益庞大,称为鸿胪寺,主管大员称鸿胪卿,演变为九卿之一材料表明A. 大鸿胪和鸿胪寺的职责不同 B. 民族间的交融进一步加强C. 历代重视边疆管理和中外交往 D. 大鸿胪不能有效处理蕃务【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从材料可得出,汉代、魏晋时期都设置专门的机构管理边疆的蕃务,说明历代重视边疆管理和中外交往,C项正确;大鸿胪和鸿胪寺的职责相同,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与外邦的关系,不是民族融合,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效果如何,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6. 在敦煌出土的唐朝户籍中,有多处注明如“右足跛,耳下小瘤,面有黑子”之类的文字这表明唐朝( )A. 实行分类登记的户籍制度 B. 在敦煌建立羁縻州制度C. 继承了隋朝的“大索貌阅” D. 为赋税制度改革做准备【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右足跛,耳下小瘤,面有黑子”并结合所学可知,这种对人口比较详细的描述即隋朝建立后实行的“大索貌阅”,即中央命州县官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的一种户籍制度,唐朝建立后继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秦朝实行分类登记,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描述的是户籍制度,而羁縻制度是中原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的一种民族政策,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唐朝户籍制度的渊源,而这种户籍制度是否与赋税改革无直接因果关系,排除D项。
故选C项7. 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了唐代商人石染典买马契,契约明确记载了买卖双方的个人信息、商品状况、交易细节、违约责任及3位保人做证情况另一份出土于吐鲁番的《石染典过所》中还记载了唐政府在瓜州、沙洲等地的地方官员批准石染典过境经商的情况以上材料反映当时( )A. 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 B. 政府积极鼓励商品经济的发展C. 东西方商业贸易往来频繁 D. 契约有效保护交易双方的权益【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材料中的契约明确记载了买卖双方的个人信息、商品状况、交易细节、违约责任及3位保人做证情况,这说明契约有效保护交易双方的权益,D项正确;西周实行“工商食官”政策,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仅有地方官员批准石染典过境经商的情况,无法体现政府对商品经济发展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东西方贸易往来,排除C项故选D项8. 《清史稿》记载:“大学预备科及各省高等学堂毕业最优等作为举人,以内阁中书、知州用优等、中等均作为举人,以中书科中书、部司务知县、通判用……奏定章程规定之概要如此最能反映上述材料的主张是( )A. 采用时务策考科举 B. 废除科举考试制度C. 设立学堂选官制度 D. 建立近代文官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中国)题干中明确提到大学预备科及各省高等学堂毕业的不同等级对应不同的官职任用,这反映了通过设立学堂培养人才并选官的制度,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及采用时务策来考科举,排除A项;题干讲的是高等学堂毕业的不同等级给予相应的官职任用,并非是废除科举考试制度,排除B项;题干主要说的是学堂毕业与官职任用的关系,没有涉及建立近代文官制度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9. 1901年,清廷谕令各省科举考试在能够解说“四书五经”的同时,也要有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可取得功名;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这反映当时( )A. 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 B.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C. 科举制度宣告终结 D. 中国教育呈现新旧交替的发展特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1年(中国)依据材料“清廷谕令各省科举考试在能够解说四书五经的同时”可知,存在传统考试方式和内容;依据“政治及西学政治”、“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可以取得功名;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可知,体现了学习西方的教育,由此可知,材料反映了中国教育呈现新旧交替的发展特征,D项正确;洋务运动开启了教育近代化进程,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排除B项;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排除C项。
故选D项10. 1906年,孙中山首先在《民报》上提出“五权制度”和五权分立学说,其中考试权应由考试机关独立行使在他看来,考试制度“最为公允”,可避免“盲从滥选”和“任用私人”的弊端,有利于人才的发现和擢用孙中山这一思想( )A. 巩固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B. 彻底清除了晚清时期官僚体制的弊端C.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奠定了中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6年(中国)根据材料,1906年,孙中山首先在《民报》上提出“五权制度”,其中考试权应由考试机关独立行使,这样就可避免“盲从滥选”和“任用私人”的弊端,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这就为后来民国的文官的考试制度奠定基础,D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巩固了辛亥革命的成果,考试制度只是其中一项具体措施,排除A项;彻底清除了晚清时期官僚体制的弊端,该说法过于绝对,考试制度没有完全清除晚清官制的弊端,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文官制度,没有突出民主共和观念,排除C项故选D项11. 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在北京和巴黎同时发表了建交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
两国政府为此商定在三个月内任命大使对此理解正确是( )A. 改善了中美间的紧张敌对关系 B. 标志着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C. 实现了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D. 瓦解了二战之后的国际格局【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4年的中国和法国根据材料概况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在60年代两极格局对峙的情况下,中法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实现了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中法关系的改进,而非中美关系,而且中美间紧张敌对关系的改善是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A项;近代外交制度的初步建立是总理衙门的建立,排除B项;此时仍为两极格局,两极格局的瓦解是苏联解体,排除D项故选C项12. 1993年我国开始推行公务员制度,随后建立了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并于2006年1月正式实施据此可知,我国( )A. 改革开放事业已进入全面深化阶段 B. 公务员考录工作已步入法制化轨道C. 公务员的政治和文化素养得到提升 D. 进一步完善了机关干部廉政建设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