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高中名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
22页河南省高中名校联考高一年级3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指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和国家建设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优秀传统文化将继续助推中国智慧为全人类作出更大贡献以和合思想助推践行新的发展理念,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全面可持续发展和合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管子》说:“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
和合故能习,习故能偕和合思想强调万事万物顺应天道、和谐合作、包容开放、共存共荣,能够疏导人们心绪,弥合社会裂痕,为化解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局面提供思维借鉴和合思想追求完美圆满的理想目标,承认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强调差异中的互补、矛盾中的统一,确信不同事物可以彼此相处共存,通过整合差异、疏解分歧和矛盾,可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以创新精神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势的发挥,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作出新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凝聚着中华优秀传统制度文化的精神特质中华传统制度文化是儒家、道家、法家等主要思想在政治社会层面汇集与融合的结晶,强调以人为本、爱民便事,在施政管理和制度建设上讲求为政以德、尊时守位、知常达变,讲求因革损益、“顺乎天而应乎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植于充满活力的中华传统制度文化,在实践中必将自我革新和完善,发挥出其优势和特色,为人类政治文明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借鉴以大同理念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男有分,女有归……是谓大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同思想强调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人与人、国与国应当平等互助、诚信和睦、和平共处,各尽其力,各得其所弘扬和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同思想,有利于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促进各国、各地区、各组织间的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共同建设和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摘编自戴建兵、赵雪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汇聚传承中国智慧》)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和而不同”“义利统一”“天下大同”等丰富厚重的文化底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表达了“协和万邦”的政治理念与“亲仁善邻”的价值追求,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相互联系、彼此影响,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脱离其他国家独自发展这就要求国家间摒弃一切形式的冷战思维和模式,平等对待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在一些国际和地区重大问题上积极沟通、平等协商,构建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
各个国家、民族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进行文化交流,相互取长补短,从而实现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良性发展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源泉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不同文明之间应当相互尊重、和谐共生、相互包容、求同存异只有以包容和交流的态度去对待本国以外的文明,才能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的是一种促进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道德情怀和责任担当,它站在全球的高度上,展现了超越国家、民族和意识形态的“全球观”既然当今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那么就应该倡导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整体理念这种理念在儒家伦理思想中的表现,是以“天下一家”为核心的互相尊重、互相关怀、互相理解、互相促进的道德情怀大同社会”并非遥不可及的理想化建构,而是一种值得追求与努力实现的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积极倡导个人、社会和整个世界相互协调与均衡发展的和谐社会,不断推动互相尊重、平等对待、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国际关系形成,并逐步打破西方人固有的“修昔底德陷阱”惯性思维的桎梏。
这种“大同社会”的理念彰显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顺应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整体趋势,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基于合作、互利、发展、共赢等理念之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必将获得广泛认同,进而造福于全人类摘编自陈富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底蕴》)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和建设国家的伟大成就,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B. 作为文化精髓的和合思想,强调万事万物顺应天道、和谐合作、包容开放、共存共荣C. 中华传统制度文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革新和完善D. 冷战思维和模式不利于各国间的互相平等对待,不利于各国间对彼此核心利益的尊重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只要运用可以促进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和合思想,就能化解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局面B. 强调天下是大家的天下的大同思想,属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应加以弘扬和践行,助力建设新型国际关系C. 习近平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具有丰富厚重的文化底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D. “大同社会”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大同社会”的理念彰显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可以用来论证材料二中画横线部分观点的一项是( )A. 为丰富深山百姓的文化生活,西铁职工艺术团的成员们深入大滩、燕子砭、阳平关等偏远山区进行慰问演出,送上了精彩的文化盛宴B.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既是旅游的重要资源,也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渐成趋势C. 从人类文明史进程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治理观发端于人类早期文明,是人类深刻认识自己、走向大同世界的康庄大道D. 顶级扬琴演奏家、跨文化使者刘月宁,曾特邀欧洲扬琴演奏家用中国扬琴和匈牙利扬琴共同演绎《乌苏里船歌》,开启中欧扬琴对话新篇章4. 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5. 当下,我们应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和价值?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 B 2. A 3. D 4. ①总体采用总分式论证结构,第一段总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优秀传统文化将继续助推中国智慧为全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后三段分别从和合思想、创新精神、大同理念三个角度展开论述;②多处引用中国文化典籍,名句进行论证,使文章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阐述持之有据,且富于文学性。
5. ①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与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不断挖掘、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解决人类问题继续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助推中国智慧为全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②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兼收并蓄,丰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作为文化精髓”错,扩大了范围,原文表述是“和合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可见,原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不是“文化精髓”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A.“只要……,就能……”错,说法过于绝对,原文表述是“和合思想……,为化解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局面提供思维借鉴”;“促进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和谐可持续发展”错,曲解文意,原文表述是“可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可见,选项少了“可以”一词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体现的是文化深入百姓生活;B.体现的是非遗和旅游相结合的新趋势;’C.体现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来源和意义D.体现的是中外在文化方面的交流互动,符合材料二划线部分的观点。
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的能力1)分析论证结构材料一一共四个自然段,总体采用总分式论证结构根据第一段尾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优秀传统文化将继续助推中国智慧为全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可知,首段总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优秀传统文化将继续助推中国智慧为全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再根据 “以和合思想助推践行新的发展理念,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全面可持续发展和合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创新精神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势的发挥,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作出新贡献”“以大同理念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可知,后三段分别从和合思想、创新精神、大同理念三个角度展开论述;(2)分析论证方法文中多处引用名句进行论证中国文化典籍,如“《管子》说:‘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习故能偕’”“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男有分,女有归……是谓大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同思想强调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人与人、国与国应当平等互助、诚信和睦、和平共处,各尽其力,各得其所”,引证法使文章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阐述持之有据,且富于文学性。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1)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植于充满活力的中华传统制度文化,在实践中必将自我革新和完善,发挥出其优势和特色,为人类政治文明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借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积极倡导个人、社会和整个世界相互协调与均衡发展的和谐社会,不断推动互相尊重、平等对待、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国际关系形成……这种“大同社会”的理念彰显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顺应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整体趋势,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基于合作、互利、发展、共赢等理念之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必将获得广泛认同,进而造福于全人类”概括为: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与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不断挖掘、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解决人类问题继续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助推中国智慧为全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2)根据“弘扬和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同思想,有利于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促进各国、各地区、各组织间的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共同建设和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