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年级第一单元.doc
17页1、文言文两则教学目标:1、读准读音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学重难点:1、朗读文言文2、理解每句话的意思,了解故事的内容第一课时 学习《学奕》一、创设情景,质疑自探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3、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⑴谁学下棋?⑵怎么学下棋?⑶学得结果怎么样?⑷《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 1、学生自读课文,自主释疑 2、 师范读课文(能有声有色背诵更好)3、总结老师读文言文的特点:一是速度比较慢,二是句中停顿较多4、学生自由练读,读通为止5、学生边读边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6、小组讨论交流每句话的意思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就行)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 1、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学弈》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2、同桌互相说说故事内容3、组织学生思考“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 (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4、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联系实际谈谈,目的是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对待学习、工作的重要性)四、检测反馈,拓展运用1、复述故事,背诵课文2、出示文言文形式的成语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等板书设计:学弈一人专心致志 学有所成 一人三心二意 一无所获 态度决定成败教学反思:第二课时 学习《 两小儿辩日》一、创设情景,质疑自探1、板书课题: 《两小儿辩日》2、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
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3、理解课题,质疑问难:(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①他们为什么争辩?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分组学习 ,出示自学提示:⑴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①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⑵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①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②小组内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1、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译文如下: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2、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⑴两小儿为什么争辩?(太阳是远是近)⑵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⑶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⑷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3、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⑴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⑵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四、检测反馈,拓展运用1、复述故事,熟读成诵⑴分角色朗读课文⑵学生分组表演故事学生自由选择使用现代话或使用文言文表演)⑶学生背诵课文2、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板书设计:两小儿辩日 日初出 日中大则近 小则远 不能决 凉则远 热则近教学反思:2、匆匆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1、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2、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质疑自探1、交流课前收集的惜时名言、诗词、警句2、师:是啊!时间转眼就流逝了,尽管人们知晓了时间的可贵,可是却无法挽回已逝去的时日了 3、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走进时间的隧道里,去体验时间的匆匆吧!板书课题,围绕课题质疑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2、小组内练读,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⑴注意“涔、潸”的读音⑵引导理解“徘徊、蒸融、挪移、头涔涔、泪潸潸、赤裸裸”等词语的含义3、出示文中的叠词“匆匆、斜斜、默默、白白、茫茫然、轻轻悄悄”读词后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注意这些叠词的作用4.小组内朗读自己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5、学生读书后全班交流初读后的感受:你对课题怎么理解的?课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第1自然段提出问题,第2——4自然段写日子悄然而去,匆匆而逝,“我”心中的惆怅和伤感。
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1 、仿照作者的写法,写上几句你的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的交流,评价,激励2、请同学们默读第四自然段,找出作者在思索哪些问题?(1)指名回答:作者在思索哪些问题呢?(2)从作者思索的这些问题中,你感受到什么?(作者不满现状,在深深地自责四、检测反馈,拓展运用1、背诵并默写文中的句子1)拟人句: (2)比喻句: (3)排比句: 2、背诵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3、总结: 聪明者——利用时间;求知者——抓紧时间;勤奋者——珍惜时间教学反思:第二课时一、创设情景,质疑自探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时间流逝的匆匆,那么时光究竟是怎样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的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1、小组内学习体会第三自然段(1)学生以读代答――“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2)体会写法:①作者使用了排比句,把时间拟人化“跨、飞、溜、闪”,写出了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很快的从身边“溜走”的②作者通过生活具体的小事情“吃饭、洗手、睡觉、沉默”等,赋予时间以生命,十分生动具体的描写出了时间是怎样一点一滴在不知不觉中从我们身边流逝的3)读出时间流逝的匆匆和永不停息2、教师小结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1、朱自清的时间步履匆匆,在洗手、吃饭的时候过去了那么,同学们,你们的时间是怎样从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呢?请大家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也抓住自己身边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让我们感觉到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流逝的?看谁写的最有朱先生的风格2、学生自由仿写练笔3、学生写完后,朗读交流,师生及时评价4、学习体会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⑴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有几次追问?(六次)有几次做出了回答?(前两次)师生读书问答⑵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就是没有虚度,才算是没有白白的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
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的事例,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⑶出示朱自清资料,引导学生谈感受:你觉得朱自清先生有没有在这个世界上白白的走一遭?(联系朱自清写作本文时的年龄和一生的成就感受体会)四、检测反馈,拓展运用1、按要求写词语1)AA式 例如:匆匆 (2)ABB式 例如:赤裸裸 (3)AABB式 例如:轻轻悄悄 2、拓展阅读短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板书设计:匆匆一去不返时间来去匆匆 教学反思: 3、桃花心木教学目标:1、会写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3、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中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教学重难点:1、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2、体会到作者介绍种树的经验,道理和方法仅是一个比喻,其目的是为了说明育人之道。
教学课时:2课时第 一 课 时一、创设情景,质疑自探1、谈话导入:有句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2、板书课题,围绕课题质疑预设:①这是一篇说明文吗?②作者想通过“桃花心木”告诉我们什么?③为什么以“桃花心木”为题?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1、出示自学提示①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和生字②再读课文,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理清文章脉络③默读课文,回答课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2、学生朗读课文,根据自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