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从个案中分析小学生偷窃行为成因和应对措施.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M****1
  • 文档编号:420131144
  • 上传时间:2023-04-2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7.51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从个案中分析小学生偷窃行为成因和应对措施静海县西翟庄镇矫庄子小学 巩小龙 摘要:偷窃,是一种不良行为,小学生的偷窃心理是复杂的在发现偷窃行为后我们要全面的分析,从心理、家庭、学校、交际环境、学校教育方式方法等寻找偷窃原因,从根本上斩断偷窃的心理冲动本文在个案的基础上,分析问题行为表现,着重掌握偷窃行为的表现、原因及应对策略从而减少这种儿童偷窃行为的发生,使儿童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关键词:偷窃 成因 应对措施 小学生在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今天,精神文明未跟上物质文明的发展心理疾病正在向年轻化低龄化发展,成为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小学阶段,部分学生会因思想不成熟,欲望难控制,心智不全等原因而做出违背思想道德规范的事情偷窃,就是其中的一种不良行为,从小纠正偷窃这种不良行为对于其成长有很大的必要性1 个案背景及分析 1.1案例资料刘某,女, 9岁,小学三年级学生性格较外向,容易激动,成绩倒数,以前有偷窃行为最近一次和同学合谋中午趁学生午休不返校偷拿2到6年级各种文具合计200多元。

      1.2 个人成长史 家庭成员有爷爷奶奶、父母和弟弟父母老来得子,年纪较大,所以全家人比较溺爱刘某 1.3 心理测量结果 SDS:标准分53分,说明其存在着轻度抑郁SAS:标准得分64.5分,说明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焦虑《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A──学习障碍9分;B──情绪障碍13分;C──性格缺陷8分;D──社会适应障碍5分;E──品德缺陷6分;F──不良习惯14分;G──行为障碍11分;H──特种障碍11分(一个量表的合计分数达到10分或10分以上,一般可以认为存在该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 1.4 案例分析:该生对作业不能够思考,写字较工整但是写字很慢,常敷衍了事,对学习不上心在学校有小偷小摸行为,通过对其心理测试和家庭环境调查发现,其本身心理有一定程度的疾病,而家庭和学校环境对其也有很大的影响1)心理方面,通过测试刘某有一定程度的焦虑和抑郁,而通过《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测试也发现刘某在A、B、F、G、H这些项目都接近或大于10分,综合起来其心理有一定的问题作为班主任与其接触过程中也了解刘某易激动,会歇斯底里的叫喊,受不得委屈,对其进行责罚其往往会非常抵触。

      2)在家庭中,父母老来得子,其家人都比较溺爱刘某,基本是有求必应,这样成了刘某孤傲和偏执的性格刘某零花钱较多,物质方面不匮乏,但是还是会忍不住偷拿同学的钱物说明其偷拿别人钱物有着心理方面和其它环境因素的影响3)在学校中,通过调查发现刘某偷窃的一些动机和条件因素首先我所带班级小学一、二年级开始班级里就有偷窃行为的发生;其次是刘某偷窃往往不是单独行动,多次是与班上同学合谋,说明这有环境的影响;再者以前老师对偷窃者的教育很单一,往往是浅显粗暴的教育,没有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我们之前教育未能使其改变偷窃的习惯反而变本加厉的使她增长了偷窃的行为习惯,是失败的教育本文这次通过心理学测量和环境分析讨论,对于小学生偷窃行为必须做到学校,家庭,老师以及心理员共同来疏导纠正2 一般偷窃原因的分析 小学生有其所处的特定的年龄阶段,社会经验不健全,家庭和学校是其成长的主要场所这些环境特点成为其产生不健康心理的重要因素结合案例,分析他产生偷窃心理的原因可能是以下几方面: 2.1自身原因2.1.1逆反心理俗话所说“你要我这样,我偏要这样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当学生感到自己不被老师、同学所重视,或经常受到批评及至不恰当的责骂时,便容易产生此种心理。

      2.1.2妒忌心理 妒忌心理是很多犯罪的心理因素它的主要特征是将他人的优点视为对个人的威胁,因而感到愤怒于是,采取贬低、诽谤甚至报复的手段以求心理上的慰藉,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也会自发地产生这种不良心理情绪2.1.3捉弄心理小学低年级学生,还无法体验到自己的做法会给别人造成的痛苦和损失,只贪图一时之痛快因此,出于捉弄别人的心态,会做出一些偷窃的行为2.1.4炫耀、攀比心理 小学生就像孔雀一样,爱表现自己,炫耀自己看到别的同学有的在学习上高人一等,有点常常有新的衣服,玩具等,总希望自己也有让人羡慕的地方当自身条件不能满足炫耀的资本时,就会走上偷窃的道路,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2.1.5“引人关注”心理 有的学生偷拿别人的东西,并不是真的需要那种东西,而是想通过这种行为来引起父母和老师的关注,这种学生通常是生活在父母都非常忙碌的家庭中,他会觉得爸爸妈妈不关心自己,不注意自己,因此故意那别人的东西,让同学去告状,以引起别人的关注2.2家庭原因2.2.1家长过于溺爱现在的孩子绝大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都把孩子的要求视为圣旨,不管什么样的要求都会满足,使得孩子没有是非标准,想得到什么东西就会毫无顾忌的去拿,慢慢的,孩子就会养成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的不良习惯,久而久之就会发展为偷窃。

      也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度严格,孩子希望得到别的小朋友拥有的东西,家长不能满足孩子,又不做任何解析,这是孩子就会觉得非常失望,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偷拿别人的东西的行为2.2.2家庭关怀缺失引起孩子的孤独有这样的现象,有的孩子偷别人的东西,其价值数目很小,有时拿来的东西甚至是自己家的,分析不出其偷窃的目的这类孩子其实感情混乱,他们似乎盲目地求得某样东西以达到心理上的满足这类孩子平时心情不愉快、孤独,感情上得不到满足,尤其6至8岁的孩子生活上基本已能自理,家长平时很少关心也有的孩子仅缘于嫉妒、怨恨等心理而进行偷窃有的孩子用“偷”来的钱买些小东西送给同学,“笼络”他们,通过建立同-学之间的感情以弥补家庭感情的不足,消除孤独和苦闷2.2.3得不到父母的关怀,手中缺少零用钱,引起偷窃有的父母认为从小不能让孩子花钱,花惯了将来就会大手大脚乱花钱吃的家里有,文具用品也买好了,因而不给孩子钱然而孩子有自己的爱好,看到同学的家长给孩子零用钱可以购买自己喜爱的东西,而自己却得不到,于是找机会就拿家里的钱或别人的钱2.2.4家庭重大变故当家庭出现重大变化时,比如搬了家、添了新成员,或者父母离婚了、有人生了重病等等在一系列的突然变化中,家长的忙碌会使孩子心理发生了悄然的改变,不能适应这个变动和不稳定,于是通过偷窃来吸引家长把目光重新投到自己身上。

      2.3学校原因学校思想教育不力,有的教师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对所谓的问题学生冷眼相看在这种冷漠态度下生活,问题学生便会产生各种消极心理乃至采取抵制行为,甚至采取偷窃来对抗老师还有少数教师认为偷窃行为的教育是学生家长的事情,做老师的莫需管闲事,只要学生不发生安全方面的问题就行了更有以分数定成败的升学率教学,“重智育轻德育”教学模式难以全面引导学生的行为2.4社会原因 (1)有的孩子受到电影、电视及同伴的影响,为了获得物质上享受,有意识地进行偷窃行为孩子虽然也知道这种行为是不对的,可是又控制不住自己对物质的诱惑,家里及幼儿园又不能给孩子提供这些物质条件,孩子就会通过偷窃的途径,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孩子受到坏人的强迫或威胁,也会被迫偷窃2)孩子受到不良认知的影响,认为窃书不算偷,或者认为自己偷的东西是没人要的,为自己的行为找到适当的借口,即使偷了东西,也没有犯罪感 (3)孩子结交了一些不良玩伴,儿童的是非观本来就很模糊,不良玩伴会带坏他们,让他们产生错误的是非观、价值观、人生观3 我们的应对措施 小学生是单纯的,他们的许多做法也是幼稚的,但这些做法如果不采取合理的矫正策略,辅以正确的疏导方法,就会适得其反,走上歧路。

      3.1 重视家庭教育,加强家长与老师沟通当家长发现孩子有偷窃行为时,就产生负面情绪,马上采取打骂形式进行教育,就很难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因此,让家长要与老师沟通,以合理的方式应对孩子的偷窃行为3.2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教导孩子尊重别人的财物家长应时时强调尊重别人财物的重要,并教导孩子不随便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3.3学会与孩子沟通,真正关心孩子当孩子有错误或做得不够令家长满意时,我们杜绝粗暴式教育的行为多与孩子沟通,从沟通中发现问题,用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指出偷窃行为的可耻另外,帮孩子解决生活、学习上遇到的问题等,做到真正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3.4教导孩子正确对待金钱教育孩子合理使用自己的零用钱还应当让孩子知道,当他们有额外物质需要时,可与他们商量3.5加强学校心理,营造健康朋友圈 学校不仅担负着培养学生智力的责任,而且还肩负着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任目前,学校教育存在重智轻德,重学科成绩,轻整体素质培养的现象,学生有许多思想症结,不良习惯被忽视,没有得到及时解决或纠正学习在这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他可以从课程设置和教学机构设置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3.6利用思想品德课,班级活动加强教育引导思想品德课,班级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好机会。

      通过联系课文内容引发感想,通过正反典型的教育进行品德渗透,通过学生讲述品德故事或自编自演小品等形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笑声中受启发,都是品德教育的好方法还可以利用班级活动开展“我看偷窃行为”的讨论会3.7开设心理站 建议由条件的学校开设心理咨询站,负责解决学生生理和心理的一些困惑和需要也可以定期对学生做心理测试,早发现早治疗在布置学生写作文表达自己心声等内容,从而了解学生的心理而对于有多偷窃行为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心理疏导,找出其养成偷到习惯的原因、定期与其交谈,及时了解其转化过程,给予必要的指导和鼓励 4 发挥班主任老师的引导作用班主任作为学校生活的一部分,其对于学生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交流平台通过活动让他们懂得做人应该互相信赖,诚实守信作为班主任,首先要净化班级环境,纠正学生的心理偏差在班里经常开展“寻找优点”、“诚实守信”等活动,有意识渗透诚信、健康的心理教育,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4.1用“现实疗法”告诉她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时向她讲授法律知识,说明偷窃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4.2用“角色转换法”让其设身处地想象失窃者的感受通过教育,加强对同学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抑制偷窃心理。

      4.3用“厌恶疗法”抑制诱因让有偷窃行为的同学在每次想去拿别人东西的时候,都在心里对自己说:拿别人东西是可耻的,会别人会看不起的,以抑制她想偷别人东西的欲望5 总结 总之,小学生的偷窃心理是复杂的,在发现偷窃行为后我们要全面的分析,从心理、家庭、学校、交际环境、教师教育方式方法等寻找偷窃原因,从根本上斩断偷窃的心理冲动我们的教育也是任重而道远,但只要我们家庭、学校、社会都抓好养成教育,重视青少年良好心理的形成,就能培养出举止得体、道德高尚、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参考文献:[1]陈永胜.小学生心理健康丛书──小学生心理诊断[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2]金志红.小学生偷窃心理及纠正方法初探[EB/OL].[2005-04-04]. .[3]李节本.中学生偷窃行为成因及对策浅析[EB/OL].[4]李怡.小学生偷窃行为的心理分析及矫正策略[J].校园心理,2012(10):65-66.[5]韩璀璀.一例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J].社会心理科学,2010(25):617。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