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论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色.doc
7页浅论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色摘要:"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民国四大才女、鲁迅眼中最优秀的女作家-----萧红,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相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作品通过自己对故土的回忆,以朴素率直、凄婉细腻的笔调,真实而感人地再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的风土人情和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它在艺术形式上是比拟独特的,虽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表达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作者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厚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关键字:散文化诗意回环复沓儿童视角前言:"呼兰河传"绝非高屋建瓴,接地气的真实感至深至切无论是萧红笔下的呼兰河畔,还是呼兰河畔的萧红,都以其特有的外在形式与在灵魂使读者尾随萧红回望童年的寂寞,重奏时代的悲歌她以自己的女性之躯跋涉过漫长的道路,以女性的目光一次次透视历史,到达了对历史、文明以及国民灵魂的了悟一、散文化的写作风格"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1]她的作品不同于传统的表达模式〔开端、开展、高潮、结局〕,而代之以一种便于传达情感体验的主观、随意、散漫的表达模式,使叙事成分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抒情效劳。
2】我们眼里的"呼兰河传"虽然是自传体小说,但作者所写的却是对故土呼兰城的种种印象全书采用信马由缰的巡礼式抒写方法,从街头巷尾的情景写到喜庆病灾的种种盛典,从祖父的后花园写到童年生活的寂寞,从家中的庭院厢房写到形形色色属于下层人民的住客;既没有设置锋利的矛盾冲突,安排头绪纷繁的线索,也没有编造曲折紧的情节,塑造众多的人物典型,甚至没有贯穿始终的线索、故事和人物全书七章可分可合,似断实联——分之则每章皆可独立成篇,自成单元;合之方成小城整体,每一章都是小城不可或缺的枝节作家运用散文化的手法来刻画这些看似破碎的生活画面,就因为她不是在为*个人作传,而是在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俗作传,呼兰河小城就是作品的主角——这是一部以背景为主角的小说,写的就是中国大多数人的普遍生活,是整个社会的风俗散文化的语言和构造,就决定了小说的基调是娓娓道来而非紧急迫,是忧郁消沉而非活泼轻快萧红有意淡化情节,淡化故事性,"没有贯穿全书的线索,故事和人物都是零零碎碎,都是片段的,不是整个的有机体〞【3】小说由三大板块组成,前两章介绍呼兰城的风土人物,自然风光等概貌并重点描绘了几个最具地方特色的风俗画面:跳大神、放河灯、唱秧歌等等。
第二大板块由三、四章组成,"我〞介入文章之中,写"我〞后花园的童年生活和对祖父的依恋以及邻人们愚昧无知的不幸生活第五、六、七章又分别讲述了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和歪嘴子的故事从这三大板块不难看出小说中的人物、事件都是零碎的,但也不难看出作品总是在这种貌似松散的构造之中隐含着不显山露水的力,倾吐着她的感情,那种怀着对故土又恨又爱的感情,这种感情渗透在文本的每一个细节,可见作品构造虽散但神韵不散,这正符合散文的形散神聚的总体美学追求,因此说本篇小说具有独特的散文化构造二、诗意的气氛萧红对诗意诗境的追求,超常规的文体语言,使她的小说创作有着强烈的抒情意味她有自己的抒情方式,自传性的怀旧笔调和第一人称"我〞的表达,把自己整个地融化到故事和人物的际遇中,浑然一体,其丰富的艺术情愫构成了作品抒情成分的主要来源"呼兰河传"中的"我〞有诗一般的心怀、诗一般的情趣这样不但增加了写人叙事的深度,更增加了抒情的浓度正是萧红诗人一般的赤子情怀汇成了小说诗意的潜流,深深地打动着读者茫茫东北平原上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地理环境、历史变迁,萧红常以满蕴情致的笔调情深地描绘这些浸润着作者主体情思的气氛,其中,她最着力也最具特色的是她对东北地区风俗习惯的描绘。
"请神的人家为了治病,可不知那家的病人好了没有?却使邻居街坊感慨兴叹,终夜而不能已的也常常有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跳到了夜静时分,又是送神回山送神回山的鼓,个个都打得漂亮假设赶上一个下雨的夜,就特别凄凉,寡妇可以落泪,鳏夫就要起来彷徨……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这是描写跳大神,从司空见惯的所谓迷信中,萧红体谅到人生悲凉的况味由于她是带着感情来抒写这一切的,因而比那些不动声色的客观介绍更具有一种动人的情韵萧红对这种无处不在,具有弥散性特色的风俗气氛的着意渲染,既为作品中所有人物性格的形成、开展提供了一个充满情感色彩的背景,同时也使她的作品增加了情感容量4】正是对风俗环境等容的描写所制造的"气氛〞,使萧红小说的生活画面之中荡漾着诗情,具有诗意美质三、回环复沓的抒情艺术这一艺术特色在本文中可谓是俯拾皆是开篇之首,萧红就将我们带到了的寒冬,"严冬一封锁的时候,则满地裂着口······严寒把冻裂了〞,紧接着是"地皮冻裂了〞,"人的手被冻裂了〞,再者是"水缸被冻裂了〞"主人不见了〞,"死了〞,"逃荒去了〞等等无疑,透过这些有意的复沓,萧红以其弦外之音告诉我们人世间生生死死的"单调重复〞以及难以名状的人生悲凉。
在文章的第四章中"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等语句的重复产生出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感,与此同时也更加强化了小说的情感和气氛,富有韵味而又意味深长似乎可以大胆的说"回环〞正是呼兰河人的生活方式呼兰河畔的人们对于生有着自己的看法:"夏天过完了,秋天就来了〞,"冬天下雪了,人们四季里,风霜雨雪的过着,霜打了,雨淋了,但这是大自然的威风,与小农们无关〞生命,无足轻重;信仰,荡然无存人死了,他们心中的悲哀只不过是按当地的风俗逢年过节到坟上去观望一回每一个人都是冷漠的对待生死在这里"生了,就任其自然长,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无所谓生,也无所谓死,一切都是自然的结果〞看"呼兰河传"我看到了比"生死场"更可怕的"百年孤独〞的荒原世界萧红笔下的生是人生的起点,死是人生的终点人生是循环的,循环的时间里有着宿命的暗示、时间的循环呼兰河畔的人们便是在这种永远无法改变的循环---命运的漩涡之中挣扎萧红用童年的眼光静静观看,在多少年后,以似乎不带感情的笔触淡淡写出,她选择了将这种理性化的痛苦和淡化广漠的悲哀以回环复沓的诗歌艺术形式道出,平静的字里行间却难以抑制住心的悲悯情怀,甚至愤懑。
四、儿童表达视角鲁迅先生在给萧红的一封信中说: "这位太太,到了以后,好似体格高了一点,两条辫子也长了一点了,然而孩子气不改,真是无可奈何〞【5】正是得益于她这一生未脱的"孩子气〞使得她更能立足于孩子的视野,以一个七八岁孩子的视角"窥视〞"存放〞于呼兰河畔的人们祖父的后花园俨然是她的乐园,倭瓜、黄瓜、玉米、蝴蝶以及被岁月遗忘的破铜烂铁都成为了她最好的玩伴她选取的都是儿童记忆比拟深的人和事物,无论是大泥坑、野台子戏、庙会、生长蘑菇的屋顶,还是寒冷的磨坊突然出现的婴儿、古乖僻怪的有二伯,小团圆媳妇等等都符合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但是当孩子"我〞进入一个他人的世界时,只是一个沉默的观看者,从不参与儿童在评价眼前的事件时,也往往不考虑心意图,仅凭外部效果、物质结果来判断是非,即使是生活的丑,也毫不隐瞒,但也决不夸更无先入为主的个人成见和所谓的功利色彩于是, "我〞的视野中便落入了无数成年人看不到的细节只有"我〞说小团圆媳妇没有病, 只有"我〞认真的去向有二伯请教甚至与他分享"偷盗〞的秘密,只有"我〞发现了歪嘴子的女人和孩子······"我〞的目光是一条看不见的细线,串联起小城生活中的珠瓦在对小城生活的介入中"我〞的主体世界几乎是透明无物的,因为"我不明白〞。
萧红说:"我开场也悲悯我的人物,他们都是自然的奴隶,一切主子的奴隶但写来写去,我的感觉变了,我觉得我不配悲悯他们,恐怕他们倒应该悲悯我咧悲悯只能从下到上,也许能施之于同辈之间,我的人物比我高〞【6】萧红正是用孩子的晶亮的眸子来洞察这个世界,避开了复杂人际关系的泥潭和虚伪的掩饰,使小说展示高度逼真的生活, 让儿童在一派天真中剥出生活的核结语:天才作家萧红命运多舛,临去世前发出了悲叹"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个女人〞,但是正是因为她作为"女性〞,才有在文学上的成就""呼兰河传"以成熟的艺术笔触,写出作者记忆中的家乡,一个北方小城镇的单调的美丽、人们的善良与愚昧,活化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7】参考文献:1.茅盾"<呼兰河传>序言"师大学出版总社 2011年9月第1版2.许广平"追忆萧红"[Z]. :人民,1984, 18.3.茅盾"<呼兰河传>序言"师大学出版总社 2011年9月第1版4.萧红"呼兰河传"的文化涵和文体特色百度文库5.鲁迅"萧红作<生死场>序"[M ],"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1995.6."萧红全集"〔下卷〕[M].,1991.5.7."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王超兵著文艺1987年8月版.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