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中语文王维诗歌鉴赏汇编.docx

38页
  • 卖家[上传人]:夏**
  • 文档编号:548981155
  • 上传时间:2023-01-1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13MB
  • / 3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奉寄韦太守陟①王 维②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天高秋日迥,嘹唳闻归鸿寒塘映衰草,高馆③落疏桐临此岁方晏④,顾景咏悲翁故人不可见,寂寞平陵东注】:①韦陟曾任襄阳、吴郡等地太守②王维写作此诗时,身在边关③高馆:驿馆④岁方宴:一年将尽1)诗作前六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考点:[思乡怀人诗]分析:《奉寄韦太守陟》是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创作并寄赠友人韦陟的诗作.此诗描绘了边塞孤城衰败、萧条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惆怅、悲凉之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好友的思念之情.全诗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层层递进,语言精炼简洁,借悲景诉悲情,最后直抒胸臆,读来荡气回肠.解答:(1)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以及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第一问“前六句”划定了答题的范围;“景象”明确了考查的指向,鉴赏诗歌的意境;“什么样”暗示需要概括意境(景象)的“特点”.前六句表现一种寂静凄清的画面质感,突出了一种萧条肃杀的场景.这样写突出一种荒凉之感,使得诗歌意境更为突出,更彰显其味道.(2)此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分析诗歌的情感,主要看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的标题,二是作者,三是注释,四是涉及诗歌中的景物及其特点,五是诗句中的情感词.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此诗描绘了边塞孤城衰败、萧条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惆怅、悲凉之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好友的思念之情.答案:(1)①前六句描写了边城荒凉空旷、秋气肃杀、萧条衰败的景象.②作者简洁精练地描绘出边塞的荒凉破败之景,便于下文借景抒情,使诗作的主旨更加突出.(2)①含蓄表达了忧国伤时的愁绪,同时也抒发了对远方好友的思念之情.②诗人来到边城,看到昔日威武雄壮的边关重地变成了一座荒凉凋敝的废城,内心的失望、惆怅和忧思可想而知.正逢岁末年尾,诗人身处边塞孤城,听到归雁凄清的鸣叫,内心倍感孤独和凄凉,自然引发了对故乡和好友的思念之情.译文:城郭荒凉本自荒凉冷落,万里山河分外辽阔澄空.秋高气爽显得太阳更远,南归鸿雁传来哀鸣凄切.塘水寒碧倒映残荷枯草,馆舍高耸飘落几叶梧桐.正当这一年将尽的时节,顾影徘徊吟咏起思悲翁.老朋友已经难以见到了,你寂寞地独处平陵之东.赏析:此诗首联开门见山,直接描写边塞孤城的萧条衰败.一座非常荒凉,被人荒废的池城,随着岁月的侵蚀,更添了些岁月斑驳的痕迹,越发地衰败,荒凉.极目望去,万里河山只一片空旷寂寥,这空不只是空间的空虚,也是回首后,戍守边疆,保家卫国之事业付诸东流的空.这一联中,一“自”一“空”,如神来之笔,画龙点睛.自,表现了城池荒废,自身自灭,无人管辖的悲凉.或许当年无数英雄为戍守家园在此叱咤风云,而如今,那雄伟壮阔已消失殆尽,只杂草丛生,一片衰飒.空,亦是沉重的悲凉,这广阔的边城曾经何等的壮阔,何等地雄伟,如今,“浪花淘尽英雄”,英雄事业转头空.无尽的苍凉,无尽的悲壮,尽在这“自”与“空”中.后来杜甫《蜀相》诗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也用了“自”与“空”,应为受此诗启发.第二联,落笔于高空.秋气肃杀,高远阔大的边城景象,只孤城一座,“天高秋日迥”,是古老的苍凉.满目疮痍,抑制不住满心悲愁.忽城外几点孤雁,凄厉的鸣叫传入耳际,那是寻找同伴的哀鸣,是跋涉在故乡途中悲苦的呼叫,撕心裂肺,揪人心肠.鸿雁尤可展翅飞翔,而自身呢,便怕要陷身此荒凉之地了,不禁自问何时能归乡.内心的愁绪与阴影不禁又增添了一层.第三联,诗人从身边的细节着眼.城池的荒废,秋日的高迥,欲躲避了这满眼的肃杀的景象,可眼前池塘凛冽的水,岸边衰败的草,驿馆外稀疏枯干的梧桐,处处如此,又能够向何处逃呢.而现在恰是年终之际,归乡也不得,既然躲不过,那就直面这肃杀之景,高咏一曲《思悲翁》.古人杜康以解忧,今诗人咏歌以遣怀.孰不知,“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第四联,诗人故作刚强,似勉强还能控制住内心无限的惆怅、悲凉.至尾联,忽念及自己在这偏远的边塞荒城上,竟无一好友相伴,一时所有的情感如开闸之水,奔涌汹涌出来,再也难以控制了.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但那难以遣怀的悲愁,却久久不散.纵观全诗,首句概写,第二联亦从大处落笔,而第三联则从身边细节入手,由远及近,层层递进.且精炼简洁地描绘出边塞荒凉之景,借悲景诉悲情.至结尾两联,则环顾自身,直抒胸臆,情感的深度再往推一层,至顾荒城之忧,思故乡之辈,怀故人之戚,愐肃秋之愁,夹杂缠绕如奔腾河水,昼夜不息,荡气回肠.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王维桃源一向绝风尘, 柳市南头访隐沦到门不敢题凡鸟, 看竹何须问主人城上青山如屋里, 东家流水入西邻闭户著书多岁月, 种松皆作老龙鳞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___A.首联扣题,先借陶渊明的桃花源比吕逸人的住处,又写到柳市南头访问吕逸人,一虚一实,将读者引入一个超尘脱俗的境界B. “不敢题凡鸟”“何须问主人”,化用典故委婉含蓄地写出作者虽有访友人不遇的懊恼,但并不介怀的旷达C.颈联吕逸人住处的环境,依傍妩媚青山,近邻淙淙流水,描绘出一派远离尘嚣、清幽淡然的山间生活图景D.“种松皆作老龙鳞”意思是手种之松,树皮开裂得像龙鳞一样;为“多岁月”作补充,显示出吕逸人的隐逸之志E. 尾联托物寓意,以松树的坚贞不渝指吕逸人,呼应起句“桃源一向绝风尘”,使全诗结构严谨,富有韵味2)这首诗最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考点:山水田园诗分析:(1)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解答:(1)(5分)B“化用典故委婉含蓄地写出作者虽有访友人不遇的懊恼”错,“到门不敢题鸟,看竹何须问主人.”访人不遇,本有无限懊恼,然而诗人却不说,反而拉出历史故事来继续说明对吕逸人的仰慕之情,可见其寻逸之心的诚笃真挚. E“以松树的坚贞”错,应是“以松树的年代长”.松皮作龙鳞,标志手种松树已老,说明时间之长,显示吕逸人隐居之志的坚贞和持久.(2)“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写吕逸人居所的环境,一则照应开篇的绝风尘,二则抒写了隐逸生活的情趣.“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最后从正面写隐逸.两联流露出对吕逸人的钦羡之情,以至青山、流水、松树,都为诗人所爱慕,充分表现了诗人归隐皈依的情思. 答案:(1)(5分)B E(2)(6分)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吕逸人的景仰之情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2分),意思对即可)通过描写吕逸人居住环境的清幽表达作者的归隐之思;通过写吕逸人世隔绝、闭户著书的生活,表达作者对吕逸人的景仰之情.((4分),意思对即可) 译文:吕逸人隐居之地方,与尘俗世事隔绝.我专程来柳市南头访问吕逸人.来访未遇主人,参观主人的住地环境何必询问主人.城上的青山好像在室内一样,东邻流动的水流入西边邻居.主人在这里著书立说的时问已经很长了,他亲手栽种的松树已经很老了,树的表皮都象龙鳞一样 赏析:王维和裴迪是知交,早年一同住在终南山,常相唱和,以后,两人又在辋川山庄“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旧唐书•王维传》).新昌里在长安城内.吕逸人即吕姓隐士,事迹未详.这首诗极赞吕逸人闭户著书的隐居生活,显示了作者艳羡“绝风尘”的情怀.“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借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比况吕逸人的住处,着一虚笔.于长安柳市之南寻访吕逸人,跟一实笔.一虚一实,既写出吕逸人长期“绝风尘”的超俗气节,又显示了作者倾慕向往的隐逸之思.“到门不敢题鸟,看竹何须问主人.”访人不遇,本有无限懊恼,然而诗人却不说,反而拉出历史故事来继续说明对吕逸人的仰慕之情,可见其寻逸之心的诚笃真挚.“凡鸟”是“凤”字的分写.据《世说新语•简傲》记载,三国魏时的嵇康和吕安是莫逆之交,一次,吕安访嵇康未遇,康兄嵇喜出迎,吕安于门上题“凤”字而去,这是嘲讽嵇喜是“凡鸟”.王维“到门不敢题凡鸟”,则是表示对吕逸人的尊敬.“看竹”事见《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之子王徽之闻吴中某家有好竹,坐车直造其门观竹,“讽啸良久”.而此诗“何须问主人”是活用典故,表示即使没有遇见主人,看看他的幽雅居处,也会使人产生高山仰止之情.上一联借用典故,来表示对吕逸人的敬仰,是虚写.“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写吕逸人居所的环境,是实写.“城上”,一作“城外”.“青山如屋里”,生动地点明吕逸人居所出门即见山,暗示与尘市远离;流水经过东家流入西邻,可以想见吕逸人居所附近流水淙淙,环境清幽,真是一个依山傍水的绝妙境地.青山妩媚,流水多情.两句环境描写,一则照应开篇的绝风尘,二则抒写了隐逸生活的情趣.“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最后从正面写隐逸.吕逸人无求于功名,不碌碌于尘世,长时间闭户著书,是真隐士而不是走“终南捷径”的假隐士,这就更为诗人所崇尚.松皮作龙鳞,标志手种松树已老,说明时间之长,显示吕逸人隐居之志的坚贞和持久,“老龙鳞”给“多岁月”作补充,并照应开头的“一向绝风尘”,全诗结构严谨完整.这首诗,句句流露出对吕逸人的钦羡之情,以至青山、流水、松树,都为诗人所爱慕,充分表现了诗人归隐皈依的情思.描写中虚实结合,有上下句虚实相间的,也有上下联虚实相对的,笔姿灵活,变化多端,既不空泛,又不呆滞,颇有情味.三、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王维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为客黄金尽①,还家白发新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知称不能荐②,羞为献纳臣③.【注】①《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②称,称衡,有才辩,孔融曾上表推荐他③献纳臣:进献忠言之臣,这里是诗人自指1)对本诗首联进行简要赏析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考点:[古诗词阅读, 送别诗]分析:《送丘为落第归江东》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律.这是一首送友人丘为落第返乡的诗,作于唐开元(唐玄宗年号)后期.此诗借送别题材,着重抒发了对友人落第的同情和对人才的爱惜以及由此引出的对黑暗政治的激愤之情.全诗从离别写到归程,由近及远;诗情则由哀怜转为羞愤,由浅入深.解答:(1)赏析诗句,可以从结构特点、情感内容、表达技巧等角度分析.从结构上看,首联点题,“不得意”,暗扣标题中的“落第”;“柳条春”暗含送别之意,点题中的“送归”.从情感内容的角度看,“怜”这里是“叹息”“感伤”的意思,首字就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况”是“何况”的意思,使得情感更深一层.(2)分析诗人的情感注意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本诗中能够体现情感的关键词句有:“怜”“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不能荐”“羞”.答题时抓住这些词语,结合诗句分析.答案:(1)①点题:“不得意”,暗扣标题中的“落第”;“柳条春”暗含送别之意,点题中的“送归”.②情感内涵丰富:“怜”字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况复”递进一层,将伤别之情和人生不如意融合起来,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丘为的怜惜.(意思相近即可)(2)①对丘为落第的同情.首联用“怜”字直接表达对丘为落第的同情;颔联表现对丘为盘资耗尽困于长安、返回时忧愁煎熬新添白发的困境的怜悯.②尾联表达了诗人自愧不如孔融,明知丘为有才华而不能将他推荐给朝廷的自责.同时“羞”中寓愤,暗含着对贤才遭弃的愤慨.参考译文:叹息你又一次不能遂意,何况在这柳条新绿的初春.客游京城黄金全部用尽,。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pdf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一次方程(组)及其应用-思维导图.pdf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应用-思维导图.pdf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二次根式-思维导图.pdf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分式-思维导图.pdf 人教新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doc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习题:7.2 投影与视图.doc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习题:4.3 全等三角形.doc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习题:2.2 分式方程.doc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微专题 第二章 结合传统数学文化考查一次方程(组)的实际应用.doc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课件:考点知识梳理 2.2 分式方程.ppt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考点知识梳理 8.1 统计.doc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考点知识梳理 5.2 第3课时 正方形.doc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习题:6.3 与圆有关的计算.doc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习题:1.4 二次根式.docx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平均数3-北京版 (共15张PPT).ppt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鸡兔同笼人教新课标(共20 张ppt).pptx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第三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2课时常见的数量关系|苏教版|苏教版 (共9张PPT).ppt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第六单元 运算律 第8课时 相遇问题|苏教版 (共8张PPT).ppt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考点知识梳理 3.4 第2课时 二次函数性质的综合应用.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