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中职).docx
9页《机械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教育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机电技术应用 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是理论性较强的核心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加 工制造类专业岗位群所必须的机械原理和机械设备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及职业 素养,其前置课程为《机械图》,该课程为后续《金属加工与实训》的学习奠定基础二、学时与学分178学时,11学分(机械加工技术专业);96学时,6学分(数控技术应用专 业);149学时,9学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表达以服务开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理念,按照立德树人的要 求,突出核心素养,注重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兼顾中高职衔接,高度融合机械、 机构的工作原理及典型机构的拆装职业技能学习和敬业精神、工匠精神培养1 .根据加工制造类相关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职 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结合本课程的性质和职 岬育潮呈教学的最新理念 确定课程目标2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 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岗位需求,根据棚蜥装基本技能的形那么律 体 现新知I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兼顾学生职业生涯开展,确定课程教学内容。
3 .遵循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依据由简单到复杂、单一到综合, 确定教学单元;结合岗位实际需求,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融入教学案 例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了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能够分析和处理一般机 械运行中发生的问题,具备维护一般机械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习惯1 .掌握机械设备中常用机构、传动的工作原理,熟悉轴系零件的应用;.能正确选用工程材料及其热处理方法,能分析典型机构的工作过程;2 .能正确选用常用拆装工具对典型机械进行拆装、调试,会选用常用量具并对 零件进行测量;4,具有独立思考、获取资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严谨求实的职业精神及规范操作的职业习惯和平安意识五、课程内容与要求模块教学单元内容及要求参考 学时绪论了解本课程的内容、性质、任务和学习要求1机械 结构机械结构 受力能说出直杆受力变形的类型及特点3一般机械 组成1 .说出一般机械的组成;2 .了解机械零件的材料、结构、承载能力,摩擦、磨损和 润滑的基本要求工 程材 料及 热处 理材料的力 学性能1 .知道材料的力学性能的基本概念;2 .说出材料的各种基本变形;3 .理解力、应力的基本概念;4 .掌握强度、塑性、硬度、韧性等力学性能的基本知识。
18常用金属 材料及热 处理1 .了解简化的Fe-Fe3C状态图;2 .能说出常用碳钢的分类、牌号、性能和应用;3 .了解合金钢的分类、牌号、性能和应用;4 .能说出铸铁的分类、牌号、性能和应用;5 ,了解常用有色金属材料的分类、牌号、性能;6 .掌握钢的热处理的目的、分类及工艺;7 .熟悉常用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的选用原那么常用非金 属材料L了解工程塑料和复合材料的特性、分类和应用;2 .了解其他新型工程材料的应用;3 .了解常用非金属材料的选用原那么机械 连接键连接与 销连接1 .说出连接的类型与应用;2 .知道键连接、销连接的功用与分类;3 .知道平键、花键、半圆键的特点及应用;4 .理解平键连接的结构与平键标准,能正确选用18螺纹连接1 .能说出常用螺纹的类型、特点和应用;2 .熟悉螺纹连接的主要类型、应用、结构和防松方法;3 .掌握螺纹连接拆装要领其他机械 连接1 .了解弹簧的类型、特点和应用;2 .了解联轴器的功用、类型、特点和应用;3 .了解离合器的功用、类型、特点和应用;4 .了解制动器的功用、类型、特点和应用拆装连 接*安装、找 正联轴器1 .会正确拆装螺纹连接、键连接、销连接;2 .会正确安装、找正联轴器。
模块教学单元内容及要求考时 参学常用 机构平面四杆 机构1 .认识平面机构;2 .了解平面运动副及其分类,知道平面运动副的结构及 符号;3 . *能测绘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4 .能说出含有一个移动副的四杆机构的特点和应用;5 .知道平面四杆机构的急回运动特性、压力角和死点位 置;6 .熟悉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特点和应用,能判定 较链四杆机构的类型26凸轮机构1 .了解凸轮机构的组成、特点、分类和应用;2 .理解凸轮机构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熟悉压力角、 基圆半径、滚子半径对凸轮机构的影响;3 . *了解平面凸轮轮廓的绘制方法;4 . *了解凸轮的常用材料和结构间歇运 动机构L 了解棘轮机构的组成、特点和应用;2.了解槽轮机构的组成、特点和应用观察与 分析缝纫 机观察与分析家用缝纫机机构的结构与运动机械 传动带传动与 链传动1 .了解带传动、链传动的安装与维护;2 .熟悉带传动、链传动的工作原理、特点、类型和应用;3 . 了解V带与带轮的结构、材料和标准;4 .会分析影响带传开工作能力的因素,知道V带的张紧方 法;5 .了解多楔带与同步带的应用;6 .会计算带传动、链传动的平均传动比;7 .会正确选用V带传动参数、链传动参数。
18螺旋传动1 . 了解螺旋传动的工作原理、特点和应用形式;2 .**掌握普通螺旋传动和差动螺旋传动的移距计算,并 能进行移动件移动方向的判定安装与 调试V带(或链)传 动会正确安装、张紧、调试和维护V带(或链)传动280模块教学单元内容及要求考时 参学齿轮传动1 .了解齿轮传动的特点、分类和应用,能说出齿轮的常用 材料;2 .知道渐开线齿轮主要参数及各局部的名称;3 .**理解渐开线齿轮切齿原理、根切及最少齿数;4 . **了解变位齿轮的概念;5 . **了解齿面接触疲劳强度和齿根弯曲疲劳强度的概念, 知道齿轮轮齿的失效形式;6 . **了解齿轮传动精度的概念;7 . **掌握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正确啮合条件和连 续传动条件;8 .会计算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几何尺寸及齿轮传动的传 动比;9 .熟悉齿轮传动的维护方法18蜗杆传动1 .了解蜗杆传动的特点、类型和应用;2 .*了解蜗杆、蜗轮的结构和常用材料;3 .能说出圆柱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及正确啮合条件,会 计算蜗杆传动的传动比及阿基米德蜗杆传动的几何尺 寸;4 .了解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5 .会判定蜗杆传动中蜗轮的转向;6 .熟悉蜗杆传动的维护措施。
齿轮系与 减速器L能说出轮系的分类和应用;2 .会计算定轴轮系的传动比;3 .**能进行行星轮系传动比的计算,了解特殊行星轮系 的应用;4 .知道减速器的类型、结构、标准和应用观察分 析变速箱观察与分析减速器及机床主轴箱(变速箱)及汽车变速 箱支承 零部 件轴1 .了解轴的分类、材料、结构和应用;2 .* 了解轴的强度计算;3 .熟悉轴上零件的轴向及周向固定方法10轴承1 .了解滑动轴承的类型、特点、主要结构;2 .*知道滑动轴承的失效形式、常用材料;3 .熟悉滚动轴承的类型、结构、特点、代号;4 .掌握滑动轴承、滚动轴承的应用;5 .*会选用滚动轴承c*拆装 轴承1 .观察轴承的结构组成,理解其作用;2.会正确安装、拆卸轴承机械 零件极限与 配合1 .了解极限与配合的术语、定义和相关标准;2 .**初步掌握配合制、公差等级及配合种类的选用32281模块教学单元内容及要求考时 参学的精 度几何公差1 . 了解几何公差的基本概念;2 .理解几何公差及公差带;3 .**初步掌握几何公差工程、基准、公差数值的选用零件测量L**熟悉基本测量手段;2.会选用常用量具并对零件进行测量械滑封安防 机润密与全护机械润滑 与密封L知道润滑剂的种类、性能及选用;2 .能说出机械常用润滑剂和润滑方法;3 . *掌握典型零部件的润滑方法;4 .知道常用密封装置的分类、特点和应用。
6机械环保 与平安防 护1 . *能分析机械噪声的形成和防护措施;2 .能说出机械传动装置中的危险零部件;3 .知道机械伤害的成因及防护措施综合 实践拆装 减速器1 .分析减速器的结构;2 .会拆装减速器,调试到达所需技术要求28拆装 千斤顶L分析千斤顶的结构;2.会拆装千斤顶,调试到达所需技术要求六、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1.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 地位,创设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情境,实现做中学、做中教2 .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宜采用直观性教学在机械传动教学时,要注重学生查阅资料能力的培养,并组织开展以 小论文、小制作、小创造、小改革等为载体的创新思维训练3 .重视实践教学,可结合专业背景选择合适的课题,制作实践任务书,通过各种 参与实践活动、撰写实践报告,强化综合能力培养4 .机械零部件实物螺纹联接、键联接、轴承、传动机构、联轴器、机械机构演示 装置、减速器、千斤顶等分别满足5"台5 .要注意将规范意识、平安意识、环保意识和敬业精神的养成融入到相关教学实 践活动,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职业品质和职业素养。
二)评价建议1 ,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突出评价的教育功能;注重过 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学习成果与态度评价相结合,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性,粉军评价的激 物乍用2,对理论性较强的知识,依据课程目标的要求,主要采用笔试评价;对阶段实习 训练和综合实践模块主要采用综合性的评价方式,如观测、现场操作评价等3.适时反应评价结果,帮助学生及时反思学习过程、安排学习行为,开展积极的 学习心理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成果等,要积极鼓励,增强其自信心三)教材选用和编写建议.教材编写和选用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2821 .适应不同教学模式的需求,密切联系生活与生产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实现 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的有机融合,并为教师二次开发留有余地,为中高职衔接留有接口2 .应采用国家最新公布的机械行业相关技术标准,力求反映机械技术的现状和 开展趋势,恰当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与国家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中的 有关内容相融合3 .教材结构、呈现方式应新颖,图文并茂,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便于自主 学习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建议1 .人的资源是课程中最关键的资源,在本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接受新 知识、新方法和新理念,加强专业交流和企业实践,提高专业水平,为教学实施和教学 创新提供保障。
2 .配全必备的模型、挂图、视频和动画等,充分向学生开放;实验实训场所配齐必 备的教学设备和实验、实训器材,棚向学生开放充分提高设备利用率3 .充分利用企业实践现场、仿真软件、虚拟实训软件等课程资源,通过网络教 学平台开发多种数字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七、说明本课程标准依据《中等职业教育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等 职业教育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指导性人才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