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教学中时间观念刍议.docx
6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历史教学中时间观念刍议 时间是历史学的根本要素,也是历史学习的根基假设没有时间观念,就不能够了解史事间的因果联系,无法掌管历史进展过程的连续性,更谈不上熟悉历史进展的客观规律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时间观念,尤为重要 一、时间观念的教学方法 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依次性它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具有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不休止性和休止性的组合、瞬逝性与永恒性的统一、均等性和不成逆性等根本特征历史的时间性就是因历史事情、历史现象过程的长短及其依次而产生的内在的联系性,即后承于前,更新进展,并按确定的时序演进的法国年鉴学派就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在时间中的演进人类历史是一条与时俱进、奔流不息的长河,历史长河中的标志就是时间 在历史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历史时间观念,使他们能够全方位地斟酌时空关系,掌管历史进展的根本线索,熟悉历史进展的客观规律时空观念包括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两个方面,作为历史学科一种特有的才能,可以通过训练获得,学生一旦能在时间观念上把握史事,历史难点便很轻易突破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时间观念,可从时间点、时间段、时间链三个方面举行议论。
1.时间点 科学的时间概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年头的时间概念(年头学的),如1840年,鸦片战役爆发,它属于外观层次;二是规律的时间概念(历史学的)1840年鸦片战役爆发,中国封建社会终止,开头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属于隐含层次好多学生记不住历史阶段的分界点、历史事情发生的时间点,究其理由在于学生对时间的记忆是机械的死记硬背,脑海中只是一个数字,没有生成规律思维历史时间概念不是一个个孤立的数字,而是隐含了历史事情和历史现象相关联的规律依次、因果关联和实际内涵,相连的时间概念和历史现象又构成确定的历史脉络离开了概括的时间,历史事情和历史现象的发生、进展就难以洞察其间的深刻含义① 在日常生活中主要的时间单位有毫秒、秒、分、小时、日、月、年、年头、世纪等现今,“仪式感”一词被广泛提及,法国童话《小王子》里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我们会为跨年而欢呼,会为某一个纪念日而庆祝,由于这一天、这一刻对我们来说是有意义的同样,某一历史事情的发生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点上,而不是其他的时间点,是由于历史事情之间存在着彼此联系、互为因果、彼此制约的关系。
譬如,1931年发生的九一八事变,为什么不是发生在1921年、1941年而是发生在1931年,这就需要联系到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时代背景20世纪30年头初期,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日本经济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为了转嫁危机,日本发起了对中国东北的侵略因此,1929—1933年这个时间范围内才会展现九一八事变再以新航路的开发为例,为何会在15世纪末开发新航路?通过地图不难看出,欧亚之间的商路很早就有,且更为便捷,为什么非要去绕远开发一条新的航线呢?这个时间开发是偶然还是必然呢?这就需要联系到新航路开发的经济、社会、商业等历史背景又譬如,1941年12月7日,这是日本军队偷袭美国珍宝港的日子;也是这天,美日太平洋战役一触即发;同时这天还是一个星期日,美军休息、不做战斗打定,于是日军能够偷袭告成把这三个点和特定的历史时间联系起来,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历史年头“活”起来,从而建立学生的时间观念 时间的首要观念是“在场”①除了让学生联系历史时间点所发生的背景之外,还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多角度地斟酌当时的历史境况譬如,1840年是鸦片战役爆发的时间,教师可以围绕这一历史时间,多角度地层层设问:当时英国人的外交、政治理念是什么?清朝官员的外交、政治理念是什么?身处广州的清朝官员对此是什么态度?身处北京的清朝官员是什么态度?十三行的英国商人的熟悉是什么?白金汉宫里的官员熟悉是什么?清朝的百姓对战役有什么看法?这些“历史当事人”的“在场”,是1840年这个时代性抉择的。
再譬如,1894年甲午中日战役爆发,随后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教师不应让学活力械地记忆1894年、1895年这两个时间点,而应引导学生去理解为什么甲午中日战役爆发在1894年?当时战役的规模、中日双方的战略有什么识别?会对战役的结果造成怎样的影响?等等,进而对这场战役的性质和意义做出自己的评价与解释,形成自己对历史的理解这样,历史时间就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记忆,而是一种设身处地的理解 因此,需要学生形成把概括的时间点放到历史背景中去理解的意识,进而能够把各个相关的历史事情联系起来去记忆,这样既记牢了时间又加强了历史的理解才能,学生的思维实现了突破,时间观念自然能够形成 2.时间段 时间段就是一个时间区间,历史的时间段是历史学家为了便当解释历史对历史举行“分期”的做法分期”就是对已经过去的历史事情举行时间排序的结果,也可以看成是给某一时间段赋予某种意义的一种尝试,也是给客观的均等性时间赋以认知上的节奏感 为了对选编在时间之线上的历史举行解释和说明,历史学家需要划分出不同的时间段,如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等等。
这些分期都是历史学家给出的便于解释历史的历史时间,因此,每个分期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譬如,中国近代史的分期是1840年至1949年,从1840年的鸦片战役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两个阶段是前后相继的关系在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教材着重安置了帝国主义侵略、洋务运动、农人起义、政治革新、资产阶级革命等内容,需要学生把这些内容联系起来看,得出这就是一段反对侵略、救亡图存,探索中华民族未来之路的历史的结论在全体的努力结果都归于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顺应时势,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从而说领略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历史必然性这样,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独特的意义通过这一系列的历史事情就凸显出来了 需要留神的是,历史需要分期但是历史思维不能够被历史的分期所禁锢顾颉刚先生曾说:“为说明的便利计,时代固不能不分但我们理应留神的就是分了时代,还得四处顾全他们承前启后的关系,总要使学生读了,如故觉得一贯,确知分期之为假定②概括到某一学识点的学习,就是要留神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换例如,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根本组成片面,历经两千余年而绵延不断,有它自身进展的连续性。
但在不同历史时期,儒家思想又有着不同的内涵从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到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的进展,再到汉代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扬光大,进而到宋明理学,儒家思想不断发生着变化学习儒家思想,就要了解这些变化与延续,留神它在不同历史时期之间的联系—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