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趣观“攻炮城”.docx
3页Word闽南趣观“攻炮城” “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这是老人们的一句口头禅新春佳节,要是没有鞭炮,节庆气氛确定大打折扣说鞭炮,我便会想起闽南和台湾正月里的“攻炮城”攻炮城”并不是动用大炮去攻城堡,而是一项独具情趣、场面壮丽、融消遣与竞技于一体的群众性年俗消遣活动自古以来就是风俗相同的闽南和台湾民间正月里的主轴节目 节日期间,一些商家或团体经常自设或赞助“炮城”供民众消遣攻“炮城”的鞭炮声如爆豆似的织连成片响起,不少人听见便会放下手中的活,循声前往消遣场所,观赏那扣人心弦的场面 那“炮城”有方有圆,采纳竹木、麻线、铅线等材料扎成“炮城”的骨架,简洁地在四周环绕一串长长的鞭炮,外围糊上红纸,装饰得像古代的城垣有的“炮城”骨架扎好之后,由焰火师傅依据财力及要求,设计并制作多种焰火图景,层层布置在“炮城”的四周这些逐层往上设置的精彩节目各出名堂,有一种叫“金龟磨”的“炮城”,在一个米筛大的竹环上捆扎很多个“鼠仔”(即装满焰火药料的斜口芦竹细管),并用一条火药芯彼此连接,一旦火药芯被攻城的炮仗击中引燃,全部“鼠仔”同时进出五光十色的焰火,并推动竹环快速旋转,变成五彩缤纷的飞轮。
再如“仙人祝寿”,当鞭炮点燃其火药芯时,焰火便燃烧出仙翁形象,手中扎成的一捆画幅突然向下绽开,展现出一个斗大的“寿”字又如“满天星”,一经点燃,在尺余长篾条上缚着的数十个“鼠仔”同时升空,最终又在空中爆炸,如同节日向空中放射的焰火其他如“双狮抢球”,“孔雀开屏”等也是精彩纷呈,观赏性很强一切完备后,在平安地带空旷处立根柱子,把“炮城”高高挂起,约有3层楼高每座“炮城”设主持人1~2人攻城的炮手不受年龄、性别和人数的限制,谁有本领把“城”攻破谁就是好样的,不但能得到奖品,而且会赢来人们赞羡的目光 攻城开头时,参与的炮手各自点燃手中的鞭炮,或单发或成串,从下向上对准“城垣”抛掷围攻,利用爆炸的威力炸破红纸,再以火花引爆“炮城”内的鞭炮,场景真如万炮齐轰,蔚为壮丽 时下,鞭炮品种琳琅满目,炮手大多使用长串的连珠炮来攻城,只要鞭炮一挂上“城墙”,利用不断爆炸的威力炸开“城墙”,引爆“炮城”内的鞭炮,使攻城的速度大大提高但是那一大串的连珠炮假如没抛准,就会自上而下落下,炸得炮手们纷纷躲闪,这便是“攻炮城”的一大乐趣现在的“攻炮城”不同昔年,炮手们大多留意穿旧衣,戴帽子、手套和眼镜防护假如炮手技术超群加上出手顺当,抛上的鞭炮火焰触发了“城垣”的炮芯,霎时,城如山崩,“炮城”被炸得粉身碎骨。
那五颜六色的碎纸如同天女散花,纷纷扬扬飘落下来成功者禁不住欢呼雀跃,观众们掌声雷动 “攻炮城”的由来有此传奇:明末,民族英雄郑胜利在闽南沿海一带操练水师,预备收复台湾郑胜利的部将洪旭为防士兵过年时开小差,想出妙策,订造了大量鞭炮,扎成一个个“炮城”,并发给士兵鞭炮,鼓动官兵全心金意“攻炮城”,攻下者赐予重赏这一来既增加了节日气氛,消退了士兵的乡恋,又让士兵熬炼抛掷、瞄准技巧,提高了作战力量后来,这一有益好玩的营嬉戏随郑胜利队传入台湾闻名台湾史志学家连横(1878~1936)在其撰著的《雅言》中就记述了攻炮城这一活动:“台湾也有掷炮城之戏,架竹为橹,高近两丈,上置炮城,掷者以鞭炮燃火投之……” 数百年来,这一独特好玩的东方奇观在闽南和台湾盛行不衰,吸引着很多中外游客驻足观看 责任编辑 王 凯-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