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综合基础知识复习题库及答案(共250题).docx
30页2024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综合基础知识复习题库及答案(共250题)1.“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的教学原则是(D)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B.启发性原则C.循序渐进的原则 D.巩固性原则2.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B)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B.全面了解学生C.培养优良的班风 D.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3.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究竟以谁为主问题上存在争论,一种理论是形式教育论,另一种理论是(C) A.学科课程论 B.活动课程论C.实质教育论 D.现代课程论4.三结合的教育一般是指(A) A.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B.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 C.校长、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D.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三结合5.近代教育史上,是下列哪一位教育家首次试图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和哲学的基础之上(B)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C.杜威 D.洛克6.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提出五条新的教学原则,不在此列的一条是(D) A.高难度原则 B.高速度原则C.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A.教育将随国家的消亡而消亡B.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教育常常表现出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C.教育常常超前或滞后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D.教育现象最早出现于奴隶社会8.体育的根本任务是(B) A.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B.增强学生体质 C.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D.向国家输送优秀运动员9.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被称为壬寅学制;正式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被称为(B).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10.“教学相长”这一提法(C) A.最早出现于《论语》B.指明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C.是我国新型的师生关系的特点之一D.说明教学过程包含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要素11.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教材和( D )A熟悉教材 B分析教材 C概括教材 D理解教材 12.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是( C )A教学目的 B教学内容 C教学原则 D教学方法 13.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学要 (B )A温故而知新 B不陵节而施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学而时习之 14.教学工作中的中心环节是(B )A备课 B上课 C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D课外15.课的类型的划分依据 ( A )A教学任务 B教学内容 C教学规律 D教学原则 16.教师上课必要的补充主要是通过 ( C )A布置作业 B检查作业 C课外 D课后练习 17.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成为测量的 ( D )A信度 B难度 C区分度 D 效度 18.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的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成为测验的 ( A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19.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称为 ( C )A教学程序 B教学步骤 C教学组织形式 D教学阶段 20.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多采用 (B )A分组教学 B个别教学 C道尔顿制 D班级上课制 21.师生关系中最基本的一种关系是(A)。
A.工作关系22.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B)B.热爱学生23.以无序、随意、放纵为特征的师生关系模式属于(B)B.放任型24.对学生的发展最有利的师生关系模式是(D)民主型25.在哪种师生关系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成绩最好(C)C.专制型26.哪种师生关系模式容易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D)D.民主型27、教师讲课语言生动、形象、简洁、准确、富有吸引力,声音抑扬顿挫,并伴有适当的表情,使学生产生兴趣,易引起学生 ( B )B、无意注意 28、在下列教师行为中,属于心理健康表现的有 ( B )A、交往中,将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B、冷静地处理课堂环境中的偶发事件C、将生活中的不愉快情绪带入课堂,迁怒于学生D、偏爱甚至袒护学习成绩好的学生29、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 C 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30、为了保证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三级课程是 ( D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31、现代学生观的基本观点是 ( D )D、①②④①学生是发展的人 ②学生是独特的人③学生是自由的人 ④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32、个别教师不允许班上学习差的学生参加考试、随意占用学生的上课时间、指派学生参加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商业庆典活动等。
这些行为主要侵害的是学生的( C 受教育权 33、下列哪种情况下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承担责任( D )A、在学生自行上学、放学、返校、离校途中发生的B、学生或者其监护人知道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患有特定疾病,但未告之学校的C、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学校、教师已经告戒、纠正,但学生不听劝阻,拒不改正的D、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34、课程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历史的(A必然)选择35、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广泛深入的教育(B创新 36、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A发挥 37、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C变化)38、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B基本)条件 39、改变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建构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旨在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的课程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C首要)环节 40、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我们首先确立起(B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观念41、教育的根本功能是(C促进人的成长与全面发展42、在新课程改革中,对“课程”含义的理解应该是(D包括学科课程、综合化课程、实践活动类课程和潜隐形课程四大类课程43、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是(A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44、教学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B师生交往45、学科教学要以(C)为本。
C、人的全面发展 46、课程不是教学的(A)A、权威 B、方向 C、目标 D、计划47、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师要用(C心)去实施教48、对待师生关系上不应当强调(A)A、服从 B、尊重 C、赞赏 D、引导49、教师是学习的(A、组织者 B、引导者 C、合作者50、新课程主张课堂让学生至少有(B 2/3)时间的活动51、开展教育工作,首先需要(A确立教育目的52、教师提高研究技能的三种途径是( B阅读、合作、行动研究53、所谓在教学时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指教师要有( A针对性54、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 A时代的要求55、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C课程改革56、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的依据是( C国家课程标准57、为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本次课改实行( D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5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C积极互动,共同发展59、下列对教材理解正确的是( B教材是指与教科书有关的教学资源60、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精神是( A自主、合作、创新 61、下列关于多元智能理论论述正确的是( B )A人类至少有7种以上的智能,每一种智能作用不同,有的重要,有的是次要的。
B教育评价应该是多渠道的,采用多形式在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评价的C每一个人的智力都有统一的表现形式,每一种智力都有统一的表现形式,所以存在统一的评价标准D各种智能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他们有共同的发展规律62、关于教学策略的认识正确的是( D )A教学策略即教学方法B制定教学策略就是做好教学计划C能够找到统一的适用于所有的教学的教学策略D教学策略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典型的灵活性63、下列关于教学设计的论述错误的是 ( B )A教学设计具有灵活性的特点 B教学设计的方案一般不能修改C在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式中包括学习目标、内容、学生特征、教学策略、教学评价D教学设计需要用系统的方法进行设计64、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转变正确的是 ( A )A.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B.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推广者C.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模仿者D.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者型的独立的教师65、在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变化中正确的是 ( A )A.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B.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权威、批评C.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教导、答疑D.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独立自主精神66、面对新教材,教师首先要做的是( A ①②③ )①研究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 ②研究教材。
③教师要从课程整体设计高度、从学科知识技能整合视角、从教材知识技能的体系编排审视教材、灵活运用教材 ④研究学生特点67、新教材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新的要求是( B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恰当的选用教材、灵活地增删教材68、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是( D师生的交往互动69、体现今后考试改革方向的是( C ①②③④ )①突出考试的诊断、选拔和发展功能 ②考试的内容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 ③改进考试的方式,倡导灵活多样、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的原则 ④考试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70、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D综合性71、新一轮课程改革所遵循的主导理念是( C.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72、新课程改革中,学科课程目标均由下列哪些方面构成( C ①③⑤)①知识与技能目标 ②德育目标 ③过程与方法目标 ④能力目标 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73、新课改中教育观念的转变主要是指( D ①②③④⑤)①教育功能观的转变 ②教师观的转变 ③学生观的转变 ④教学观的转变 ⑤评价观的转变74、新课程改革从价值取向上看: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其价值取向出现了哪些变化②③①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② 由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③ 由侧重知识层面走向关注整体素质④ 由统一、硬性规定走向开放、灵活的管理75、现行的教学大纲明显存在的弊端是( A ①②③④ ) ①教学目标上只规定知识方面的内容②内容偏难、深、窄、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求过高③只强调教学过程,忽视课程的其他环节④“刚性”太强,缺乏弹性和选择性76、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是( D ①②③④⑤)①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师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标的基本思想和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
②课标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是课标的主要载体③课标只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是基本的要求④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⑤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标的合理性77.下列关于课程改革的背景的论述中正确的是(D①②③④⑤⑥ )①知识经济初见端倪②国际竞争日益激烈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难④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⑤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 ⑥世界各教育发达国给我国教改的启示78、新课程结构区别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及调整原则是 ( A ①②③ )①均衡性 ②综合性 ③选择性 ④系统性 ⑤实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