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渊明《责子》原文及赏析.docx
3页责子陶渊明[魏晋]白发被两鬓, 虽有五男儿, 阿舒已二八, 阿宣行志学, 雍端年十三, 通子垂九龄, 天运苟如此,肌肤不复实总不好纸笔懒惰故无匹而不爱文术不识六与七但觅梨与栗且进杯中物古诗词」作品赏析[说明]这首诗大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四年(408),陶渊明四十四岁责子,就是责备儿子诗人以幽默幽默的口吻责备儿子们不求上进,与自己所希望的差距太大;勉励他们能好学奋进,成为良才其中流 露出诗人对爱子们的深厚、真挚的骨肉之情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1)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2)阿舒已二八,懒惰固无匹(3)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4)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5)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6)注释)⑴被(pi披):同“披覆盖,下垂、鬓(bin):面颊两旁近耳的 头发肌肤:指身体实:结实2)五男儿:陶渊明有五个儿子,大名分别叫俨、俟、份、佚、佟,小 名分别叫舒、宣、雍、端、通这首诗中皆称小名纸笔:这里代指 学习⑶二八:即十六岁故:同“固二曾本云,“一作固”无匹:无人 能比⑷行:行将,将近志学:指十五岁《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 五,而志于学后人遂以十五岁为志学之年文术:指读书、作文 之类的事情。
⑸垂九龄:将近九岁觅:寻觅,寻找⑹天运:天命,命运苟:如果杯中物:指酒1译文)白发覆垂在两鬓,我身已不再结实身边虽有五男儿,总不喜欢纸与笔阿舒已经十六岁,懒惰无人能相比阿宣快到十五岁,也是无心去学习阿雍阿端年十三,竟然不识六与七通儿年龄近九岁,只知寻找梨与栗天命如果真如此,姑且饮酒莫论理。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乡村振兴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docx
生态环境数据分析与管理.docx
绿色科技在生态环境中的应用.docx
生态环境影响评估的方法与技巧.docx
现代农业机械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实践与探索.docx
生态环境政策的影响与效果.docx
家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实践探索研究.docx
乡村振兴与乡村教育问题.docx
生态环境教育在学校的实施.docx
乡村振兴与乡村发展战略.docx
浅析农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路径的探索与实践.docx
乡村振兴与乡村环境保护.docx
生态环境法制建设的现状与挑战.docx
乡村振兴中的乡村文化振兴实践探究.docx
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的关系.docx
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分析.docx
基层治理数字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实践与探索报告.docx
乡村振兴特色产业乡村振兴奖扶方案.docx
未来生态环境的发展趋势分析.docx
乡村振兴背景下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实践探索.docx
相似文档 更多>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最近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