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国民俗文化的地域差异.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嘀嘀
  • 文档编号:262107540
  • 上传时间:2022-03-0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民俗文化的地域差异摘要:我国是世界上幅员辽阔、人口和民族众多的大国,各地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方面各不相同,在民俗文化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各地区特有的民俗文化组合构成了不同的民俗文化地域系统民俗地理区划和所有的地理区划一样,可分为单项区划和综合区划两种单项民俗地理区划如酒民俗地理区划、饮食民俗地理区划、建筑民俗地理区划、服装文化民俗地理区划等等综合民俗地理区划是从区域民俗文化地理系统的角度出发,根据民俗文化特征的地域差异规律进行的综合区划下面我们主要探讨地理环境引起的单项民俗文化的差异关键字:中国 民俗文化 差异一、酒文化的地域差异1.1酒的地域差异:因为气候原因造成的,北方好烈性酒,南方好低度酒;因为产物原因造成的,江浙地区好喝稻米酿造的黄酒,北方地区好喝小麦酿造的白酒;因为酿造气候原因造成的,江苏、安徽等地生产浓香型白酒,云贵等地生产清香型白酒,茅台镇特产绛香型白酒等 1.2酒桌文化的地域差异: 我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酒文化无疑占据了极重要的份额但酒文化的精髓并不全在酒本身的品质和渊源,更在于它与主体间亲密接触,也就是“酒桌文化”而由于地域不同,“酒桌文化”也各有特点。

      下面我们就稍稍了解几个地区不同的酒桌文化:山东的酒文化底蕴深厚,山东人创造性地将孔夫子“以礼待人”“诲人不倦”的思想反映在了酒桌上,令人叹为观止敬酒人端着一个盘子,上面放着三小杯白酒,毕恭毕敬地举过头顶,对着客人喊一声老师,如果你不喝,他就一直举着,直到你喝下为止最厉害的是,随后每人斟上了一大杯(3-5两),而且必须三口喝光,才能开饭山东省城济南还有一个“规矩”:吃饭前先上条鱼,餐盘一转,头三尾四,鱼头对着谁,谁喝三杯,对着鱼尾的则喝四杯,对着鱼腹喝五杯,鱼背喝六杯 福建由于天气的原因那儿全年大都喝,而且都是度数较低的本地酒酒杯是约一寸高的小口杯,一口一杯也能让酒量不大的人感受豪爽因此,到福建做客是最轻松的 成都成都人喝酒很豪爽,虽然偶尔会耍些花招,但追求的是主客同欢他们爱好喝“花酒”,一顿饭上6种酒,依次是:杨梅酒、葡萄酒、黄酒、白酒、啤酒、洋酒喝完白酒,气氛已近鼎沸,接着开始玩花样,如喝潜水艇,就是在大杯的啤酒里,连杯带酒沉入小杯洋酒,然后一饮而尽,即使再大酒量的人恐怕也难以招架 广西山水独特的地方,吃喝的环境也别具一格,经常席至半途,上来几个身着民族服装的姑娘,随着悠扬的音乐翩翩起舞,跳着跳着就跳到客人面前端起杯子并唱上了祝福的歌,如果你不喝,她们就会伸出芊芊玉指揪住你的耳朵,把杯子往你嘴里直灌进去。

      南京人最厚道,先要把自己喝倒,才让客人喝好,最著名的敬酒台词是:我干了,您随意 内蒙古不时会有人手捧哈达来敬酒,不管认不认识,先在你身边载歌载舞,你不喝,他就一直跳下去,甚至烧菜师父都会走出厨房,托着个银碗,捧着条白哈达上前敬酒,不喝都不行二、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提及南北饮食的差异,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南方主食大米、北方主食面粉南米北面我国南北方的饮食习惯不同南方人爱米饭,北方人喜面食,其实这与南北方的农业生产结构不同有关,所谓“种啥吃啥”,长此以往,便养成了南米北面的饮食习惯2.1从饮食习惯来看,北方人喜欢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南方人要把肉切得细细的,煨得烂烂的,炒得嫩嫩的,把酒烫得温温的北方人喜欢吃饺子,这是他们对中国饮食的最大贡献南方人喜欢吃馄饨饺子用醋蘸蘸就行了,一口一个馄饨要汤碗、调料齐全,一口只咬半个南方人喜欢吃葱,北方人喜欢吃蒜;南方人吃泡菜,北方人吃咸菜;南方人吃辣椒是为了祛湿,北方人吃辣椒是为了驱寒南方人是咸辣、麻辣、油辣、甜辣,北方人是干辣、酸辣北方人吃得简单,与地域物产有直接关系南方追求华美,很大程度上也是地域特点造成的2.2从菜系来看,南方菜系优势明显、有广东的粤菜、四川的川菜系湖南的湘菜、江浙的杭帮菜等。

      而北方却几乎没有独立的菜系,当然东北的菜还是颇有特色总体特点是南方饮食讲究的是精细,而北方体现的是粗犷2.3从菜量来看,南方多数是小而精北方是多而粗,南方一年四季蔬菜丰富,北方到了冬季就数大白菜最多,要不就是大棚的蔬菜,但是品种相对还是少了些尤其在农村可能差别更大2.4从喝汤来看南北迥异:南方人喝汤是作为一个菜上桌的,更多的是在夏季天气炎热喝汤,广州、福建一带在饭前、饮酒前喝汤,尤其广州人煲汤是出了名的而北方人一年四季都喝汤,但是汤是在饭后喝,一般不是作为一道菜上桌,而且主要在冬季喝汤,觉得热乎、暖和2.5就烹饪方法来讲,无论是烤、是焖、是蒸、是炖,还是炙、是熘、是炒、是拌,南人都有一套繁杂而讲究的程序,追求的是个鲜、嫩、香、滑,以求满足味蕾的各类微妙体验北人的菜肴,则以色艳味重取胜,最大特点就是就地取材,讲究火候北方作菜的原料没有南方的种类丰富,也没有太多花样,可便是极其普通的东西,北方的厨师也能做出与众不同的味道来三、建筑文化的差异3.1受厚重实体的牵制南方气候炎热,民居的墙体、屋顶都可以做的十分单薄、轻巧,建筑空间处于较主动的地位,可以较自由地伸缩、凹凸,较方便地展延、通透,建筑实体可以顺从地势适用建筑空间种种灵活处理的需要;而寒冷的气候则不可避免的给北方民居厚重的墙体和厚重的屋顶,使得建筑实体十分笨重,而不便于凹进凸出,建筑空间受到实体的严格枷锁,不得不呈现规整的形体。

      3.2受构架性能的牵制南北方的宅屋,同样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体系,南方居民用的是穿斗式构架,而北方居民用的是抬梁式构架北方的厚顶厚墙,以厚重的维护结构起到了稳定构架的作用,而南方单薄的维护结构则不足以稳定构架,这是北方民居采用承载力较强的抬梁构架,而南方民居采用自身刚度较强的穿斗构架的一大原因穿斗构架的密集支点和穿枋的灵活穿插,提供了构架较自由的伸缩、展延、重叠、跌落、悬挑、衔接、毗连等灵活性,有利于适应不同的空间组合,不同的地形起伏和不同的外观造型抬梁构架则欠缺这样的灵活性,从结构上约束了建筑形体的灵活度3.3受取暖设施的牵制北方民居普遍采用火炕取暖,火炕需要与灶台毗邻,以便于利用吹火余热,这就导致卧室与厨房的紧密连接而牵制了整幢房屋平面的灵活变化四、服装文化的地域差异4.1颜色上的不同北方地域寒冷,服装在颜色的设计上偏厚重这样一来给人视觉上造成舒适的影响,二来北方风沙多,比价耐脏南方常年花红柳绿,这对人们的审美观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衣着服饰颜色较为鲜艳4.2薄厚的不同北方寒冷,所以衣服在设计上会更讲究实用的厚度而南方比较温暖,所以衣物较薄4.3设计风格的差异由于长期的地理环境影响,北方人崇尚质朴、实用,所以衣物的设计会偏向实用性较多一些。

      南方本就是生产制造衣物原料的地方,山山水水培养了他们追求美的天性,所以衣物的设计样式会很大胆、新颖,偏向审美性较多一些这就是为什么北方人习惯多年都是一件衣服,而南方人几乎一季一换衣服的原因五、结束语 民俗文化包含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除了以上介绍的,还有茶文化、传统节日上的风俗习惯、交通民俗文化等等方面的差异,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除了南北地域的影响,还深受地形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同样是北方或是南方,而各个风俗还是存在差异的原因通过对以上几个民俗文化的研究,希望可以更好地传播中国民俗文化,让世界对中国民俗文化有一个初步认识。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酥梨水肥一体化及黄瓜集约化育苗生产技术规程.pdf 检验机构能力认可准则在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检验领域的应用说明.pdf 液氢气瓶第1部分材料、设计、制造、检验与试验及第2部分操作要求.pdf 2025年秋二年级科学上册动物的家集体备课教案设计.pdf 2025年秋一年级科学上册观察植物集体备课教案设计.pdf 复合气瓶定期检验与评定及环境检测实验室气瓶间安全技术规范.pdf 森林抚育成效监测技术规程及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pdf 气瓶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第1-6部分)学习材料.pdf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杂草综合防控及酿酒葡萄旱作技术规程.pdf 蜜蜂授粉梨园病虫害绿色防控+苹果园金纹细蛾综合防治+桃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pdf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园级自评指导手册.pdf 气瓶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系统建设通用要求(学习材料).pdf 矮化中间砧苹果树栽培及水浇地春播玉米土壤培肥技术规程.pdf 《乡村语言文字高质量发展建设指南》全文.pdf 2025年秋一年级科学上册校园里的植物集体备课教案设计.pdf 气瓶充装单位质量安全信息追溯系统建设要求(学习材料).pdf 甘蓝集约化育苗生产及苹果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pdf 化学品鱼类细胞系急性毒性虹鳟鳃细胞系试验+蜂王浆及蜂王浆冻干粉中羟甲基糠醛含量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pdf 2025年秋一年级科学上册植物的变化集体备课教案设计.pdf 饲料中辣椒红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饲料中维生素D3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pdf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